APP下载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2022-03-18李伟伟

种子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品质产量

李伟伟

摘    要: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文章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试验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2-013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玉米对种植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小,在种植选择时更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备受关注。针对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决定了玉米的产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而言,玉米对于种植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科学种植密度阈值下所种植的玉米种子,其产量可以达到相应标准,甚至超出预计数值。在种植前期,种植者需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玉米苗数应控制在科学密度阈值内,确保不会出现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情况会与整体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如果种植间距较小,每个玉米所能吸收的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有所下降,最后的成穗率会降低。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无法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遭遇极端天气,会给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质量的影响

对于玉米种植者而言,种植密度不仅影响玉米产量,也会影响玉米质量。一般来说,优质的玉米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劣质的玉米颗粒较瘪、蛋白质与各类营养物质的含量极低,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玉米种植密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营养价值和质量。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玉米种植密度较小时,整体蛋白质含量会随之下降,甚至蛋白质含量低于3%。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其淀粉含量会随之降低。在玉米栽培初期,种植过于密集或稀疏会使整体玉米长势较为缓慢,且在成熟期时玉米果实的营养成分会急剧下降。当种植密度较为合理时,玉米种植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当其成熟时,无论是蛋白质含量还是其他类型的营养物质含量都会极为丰富,成为高质量玉米[1]。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单株的叶面积,无论是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单株或整体的叶面积造成影响。众所周知,玉米单株叶面积应与整体叶面积保持一致,其相差面积不应超过5%。种植密度过大时,单株叶面积会按照一定比例下降,在成熟期如果玉米单株叶面积过小会严重影响玉米质量,甚至会出现茎叶成熟但果实不成熟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及时使用氮肥来提升其果实成熟率。当种植密度过小时,单株叶面积和整体叶面积也会随之增大,但是因为叶面积过大会吸收玉米果实和茎体的营养成分,也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只有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才能确保玉米单株叶面积符合科学生长需求[2]。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玉米干、鲜物质积累量对于玉米的生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干、鲜物质的含量保持稳定,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严重影响整体营养物质含量,导致玉米质量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于密集会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较少,而鲜物质积累量较多,严重影响玉米的成熟时间,甚至晚于常规成熟期30 d以上;种植密度过于稀疏会导致玉米鲜物质积累量较少,其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当种植密度较大时,玉米的鲜物质积累量较少,营养含量相对较低,但是每个玉米的长度和大小会随之降低。无论是干、鲜物质对于玉米生长质量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在玉米种植前应注意把控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含水量的影响

玉米含水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的质量和食用口感,而种植密度的大小会直接决定玉米含水量的高低。玉米的生长周期主要分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玉米每个阶段的生长都会有不同的特点,而种植密度对于各个生长周期玉米含水量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较小时,每株玉米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成分相对较多,其含水量也相对较高,但是含水量较高会推迟玉米种子成熟期;种植密度较高时,玉米的含水量会随之降低,因为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吸收土壤养分较多,这会导致单株玉米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甚至未到成熟期就已经枯死。只有合理地施用肥料,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阈值范围内,才能确保其含水量达到种植标准[3]。

1.2.4 种植密度对玉米秸秆经济产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经济产量对于種植者的种植效益非常关键,种植密度在科学阈值区间内,会给种植人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反之会降低种植效益,使种植者收入减少。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时,施肥效果也会随之降低,每株玉米所能吸收的肥料和营养都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玉米减产;当玉米种植密度过小时,每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营养和肥料,但是这样会造成玉米营养过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无论种植密度过大还是过小,都需要进行相应施肥工作给玉米补充营养,针对每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应实施科学施肥计划,以人工干预的手段提高其产量,提升种植者经济效益[4]。

2 重视密度对玉米质量以及产量存在影响的试验

良玉米188号是文章试验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在试验过程中,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合理性,所选择的种植密度区域有4个。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区域采取的管理方式相同,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第一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5 万株/hm2,第二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6 万株/hm2,第三个试验区域的种植密度为7 万株/hm2,第四个试验区域的种植面积为8 万株/hm2。各试验区的行数均为7行,其长度为20 m,行距为0.6 m,其面积均为85 m2,排列方法以随机排列为主。

2.1 方法

试验地区具备良好的种植条件,营养物质丰富。在种植前施用基肥。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为300 kg/hm2,硫酸钾的施用量一样,尿素的施用量为500 kg/hm2。氮、磷、钾肥料的施肥比例为2∶1∶1.2。在基肥施用完成后,施用尿素,施用量为400 kg/hm2。本次试验所选择的季节为春季、夏季,考虑到试验区的夏季属于雨季,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应将田间排水工作作为重点,具体措施为将排水沟设置到距离垄沟20 cm处。此外,在后续比较过程中,以玉米抽丝后的30 d为时间点,通过随机方法,选择玉米植株,具体为选择穗上的玉米果实100粒作为分析样本,在重复分析3次后,对不同密度下的玉米品质进行准确分析[5]。

2.2 试验结果

2.2.1 叶片发育

玉米植株发育的好坏与叶片生长相关,主要原因是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需要依靠叶片来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此,文章试验所采取的方法为检验不同时期的玉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植株叶片面积随之减小,但总体的光合面积增加。

2.2.2 产量

通过测定采样玉米质量,并将其换算成单位面积产量,其中百粒重和穗数与种植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其中,第一个试验区和第四个试验区的百粒重和穗数呈下降趋势,产量也会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站在理论角度而言,提升种植密度会提高产量,但是穗数会因为种植面积过大而减少,具体表现为穗数减少后,百粒重会降低,文章试验结果也对这一点予以证实。

2.2.3 籽粒脂肪含量

对不同成熟度玉米的籽粒脂肪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玉米灌浆后期,籽粒脂肪含量会逐渐上升;在成熟期,籽粒脂肪含量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当在临近成熟期对玉米进行检测时,发现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处于最高值。

2.2.4 籽粒淀粉含量

对不同时期的玉米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时期的籽粒淀粉含量会有所区别,这也直观呈现出了一种规律,而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会直接随着种植密度的变化而正向变化。

3 提升玉米产量以及品质的有效措施

3.1 根据玉米品种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与种植时间

玉米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经度、纬度的土壤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北方播种时间在春季,南方播种时间在3—4月或6—7月。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生长过程,种植密度过小不利于玉米生长,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品质,还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种植密度过大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形、土壤湿度和玉米种子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选取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前提条件,通常种植户都会依照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状况来选取适宜的玉米苗。不仅如此,还要对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进行严格筛选。抗倒性强的品种,其根系较为发达、秆茎相对结实。抗病性强的品种可选用农大108、同玉609、鲁单981等。选用包衣优良的种苗,种子的纯度高于96%、出芽率高于85%、净度高于98%。

玉米品种较多、植株高度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光合作用的效果,要求种植人员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充分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密度。此外,在种植前要对种植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确定种植区间,以此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茎秆高度以及叶片的繁茂程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种植杂交玉米,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种植平展型玉米,应减小玉米的种植密度,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2 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的产量受重量、株数、穗粒数等因素影响较大。在质量统一的情况下,如果玉米株数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但在具体种植期间,要考虑到种植密度、土壤养分、株粒、水分等因素对产量造成的影响。部分种植人员可增加种植密度,以提升玉米产量,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施肥方式供给养分,待养分充足、籽粒质量达标,可以适当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种植密度与玉米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种植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各类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保种植密度、养分以及水分的科学性,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

3.3 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不同,产量也会发生变化。平原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分较大,可以应用宽窄行进行玉米种植,该种植形式可以保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产量,玉米吸收养分较多,不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传统等距种植形式會导致玉米在生长期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植株生长效率。如果必须应用等距种植形式,需要合理设置行距,适当增加行距,明确地质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最低值。宽窄种植方式与等距种植方式相比,不需要考虑到种植格局,可以有效避免植株后期生长光合作用减弱的情况。因此,在满足宽窄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可应用该形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保障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

3.4 种植技术开发

种植技术是影响密度与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现代化技术可以在保障种植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种植人员应该科学选择玉米品种,设置合理种植密度,在玉米种植领域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化、信息化作业。

首先,应用新型自动化机械对玉米进行种植,在控制种植密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自动化机械种植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操作比较简单,设置参数后可以自行作业,完成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效率较高。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自动化机械种植玉米,种植效率可提高40%左右,播种率可达95%以上。其次,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对环境、水文、日照等条件进行设置,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类种植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达到高产的目的。

3.5 做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玉米生长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三叶期玉米会打开枝叶,要及时对枝叶进行观察。在五叶期必须要对玉米植株进行定苗,将影响玉米生长的弱苗及时除掉,并及时对玉米进行补苗,避免在后期出现玉米植株生长不一致的情况。在定苗后要观察玉米根部的情况,及时对玉米进行施肥和松土,保证每根幼苗都能汲取到营养物质。

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玉米出现病虫害时要及时消杀,以免对玉米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要在种植之前制订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前准备相应的消杀药剂,以备不时之需。

4 结束语

试验研究发现,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玉米植株高度,玉米种植密度过小会降低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要加大对玉米种植密度的管理能力,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玉米产量。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合理把控玉米种植时间,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我国玉米种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種子科技,2021,39(4):137-138.

[2]王晓娟,何海军,寇思荣.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36(1):169-177.

[3]王明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0(24):6-10.

[4]宁慧云.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9(17):63.

[5]陈亮,张宝石,王洪山.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0(2):88-93.

2326500783219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品质产量
伊朗红肉月产量增长11%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