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辽宁省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探讨

2022-03-18吕明贺雨竹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艺术教育

吕明 贺雨竹

关键词:艺术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 创新型人才 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097-03

引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我国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艺术教育也取得了相应成果,各艺术院校与相关专业为适应发展不断创新改革,逐步适应社会多元化、创新型人才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动力源于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对艺术教育发展同样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目前我国对两者关系研究多在于人才功能方面的论述,对具体如何运行、如何操作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借鉴少之又少。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存在意识形态上的断层,在国家相关文件政策引领下,本文将主要依据二者相关性进行阐述,并提出有关意见与具体措施。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相关部门不断支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使其逐步跻身于朝阳产业行列。相关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在我国不断创收,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已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期间,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各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近十余部政策性文件,对产业扶持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进一步统一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与范围,即以文化为核心,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文件明确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内容包含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涵盖国民生产活动各个方面,极大丰富了产业集合形式,对社会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做出了有力推进。2019年《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内容指出,国家需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实其内涵,以促进设计产品成果多元化,并以此提高制造业与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期间,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进一步确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相关部门发布实施方案,旨在强化创意设计教育,提高人才设计思维,推进校、企、社进一步融合。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湖南长沙进行实地考察,面对文化产业园的欣荣发展他提出——如今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业者日益增加,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国家必须格外重视文化产业,它具有意识形态和市场双重属性,需要正确引导,守正创新,保持其健康持续性发展。在各方政策领导的先决条件下,借助科技发展力量,文化产业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从宏观角度讲,是以发挥人的创造力,利用文化及相关因素,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而进行的知识产权开发与营销行业。产业涵盖范围广,具有很强普及性与传播力,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迅速将本国文化价值体系推广至其他国家,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各国与地区深受大趋势影响开始发展创意产业与经济,在西方等发达国家,依靠此类产业发展本国经济成为潮流,并引导了相关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渗入。

我国于2011年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相关部门不断深化文体改革,文化创意产业随之兴起 。文化及相关产业与传统技术生产力发展不同,技术产业可以引进国际高新科技,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新日渐趋同,而本土文化若无形成产业化规模,外来文化植入很容易对本土文化发展带来冲击,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要立足于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注重艺术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强调人才与产业有效对接,所以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极大丰富了当代教育形式并延伸了艺术教育专业。

科技发展与各种新兴行业崛起,使得我国艺术教育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技术与行业发展需求。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在从事多年艺术教育工作中发现,我国各高校在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指出艺术院校之间缺乏自身个性,千校一面、互相模仿,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如专业教育的内涵相似、专业定位不清晰等,这些直接导致了许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低下。许平教授的意见也体现出教育者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认识浅薄。利用本土产业特殊性提升教育个性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现代化教育思潮涌现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会议报告,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并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高质量人力资源生成。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强人才、教育、产业、创新各环节有机链接,布局试点城市,建立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方案对试点区域优先实践,能够验证产教融合在各行领域的可行性。此改革任务将从具体实践出发,为教育与产业二者協同发展提供方法理论指导。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

辽宁省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辽宁省地处文化资源充沛的东北地区,在文化发展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本省融合多民族聚居,保护着各民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依靠各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能够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将它们带到现实中来,并以此激发人民创造力,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全民审美情趣。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强有力地实现辽宁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各行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高校对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产业能长期保持新的活力。经过对辽宁省各高校教学模式的探寻,从目标理念、课程结构、教学体系等多方角度分析,总结高校在艺术教育环节存在的多种问题:

(一)艺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在培养艺术人才过程中,存在观念落后、思维停滞等问题,导致教学安排脱离实际,培养过程存在脱节以及培养模式僵化等。当下新兴科技不断研发,数字成像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仍以传统直观性教学为主,主要依靠单方面语言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知识。而艺术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学习者对生活的直接感悟,教师对某些知识的经验论可能会影响学生判断,消除对问题的探索兴趣。传统模式下直观教学虽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接收到最广的信息,对学生掌握艺术理论上具有很大帮助,但会对学生后续思维发散与创新实践带来消极影响。

(二)学科建设定位模糊,缺乏清晰的培养目标

高校并无根据自我特色进行学科建设的意识,不能根据当地文化优势进行创新改革,故难以形成本学科特色,更谈不上对当地产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更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多以借鉴其他院校已有经验为主。各院校之间教师能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味模仿只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自我擅长部分,在知识储存方面存在范围广而层面浅的问题,学生不能深入从事某专一性工作,即缺乏针对性,无自主优势。

(三)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资源落后

高校在課程体系设置上存在局限性,大多创新实践类项目仅限于课堂、课下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完成,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实践经验匮乏,且并未与本地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结合,缺少联动性与契合点。同时教师讲授内容也仅围绕传统课本知识展开,课本编写大多不能与时俱进,配图、案例分析等都颇具年代感。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若自行搜集更新各方资料又存在时间紧迫、内容不全面、查找途径局限等困难,即网络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较落后。

(四)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产、学、研脱节

我国传统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教师多以教授者为中心,即一味将自己所知全面倾注给学生,而不关注学生本身接受能力与个别差异性。实践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忽视实践过程无异于抹杀人才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应被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够对人才进行需求性培养,使社会与高校资源达到对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引入此理念并推行,但当时主要针对高职高专类人才进行培养,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该模式未对我国本科教育尤其是重点院校改革发挥作用。

四、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辽宁省艺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据了解,目前辽宁省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形成长久以来的传统,如何利用学校自身优势进行革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高效融合是一大难点。根据辽宁省特殊人文地理条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对辽宁省高校而言,所处地域融合多民族文化,具备特殊性,高校艺术教育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可为本省输送针对性创新人才。各高校可以根据实况明确课程目标,革新培养理念,跟进课程实行具体优化。

1.增加实践创新型课程

大多数高校课程安排还仅沿用传统教学理念,即注重培养学生自身艺术素养,并着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于是理论和鉴赏类等偏向扁平化教学课程居多,但现代教育理念指出,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简单平面化作业展示,而要以培养具有新时代新思维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培养应更多具备实用性与实践意义。所以在此类课程基础上可以加入创新思维训练等新颖课程,调活学生思维,调动艺术创造积极性。同时可以融入综合实践型课程,让学生多形式参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抽象理论,引导学生对概念化知识进行有效运用,技术与艺术双向驱动,使传统课程由“技能型”转入“创新型”。

2.多学科内容交叉融合

艺术教育培养不仅在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未来工作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双向提升。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不仅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教师自身也应在教学中加入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知识和内容,融入与教学环节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艺术生命在于多学科融合”,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往往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于各环节研究中,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适应艺术专业呈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同时适应于高校教育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国家要重视深化产教融合战略政策,将教育、人才、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衔接。产教融合理念在引进我国教育改革初期,也仅被应用于职业教育层面,但随着高等教育形式多元化,此理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实现了大规模思想变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

在运行机制方面,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应由各地政府主导或引导,以当地高校和优秀企业、机构为主体,高校要与政府职权部门、各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有效对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政府教育部门要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了解,对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审核各环节规划与实施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标准。接受各部门监管与推进,对学生与企业、机构自身权益也有所保障,以此来加速产教融合步伐。

在具体实施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机构具备学术性和技能型双重能力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参与教学指导,弥补校内教师实战经验不足问题。其次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进行对接,将企业、机构成熟的产品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引入到教学研究环节中,将发展受阻或需集思广益的半成熟项目加入到实践课程中,使学生实时参加项目研究与开发,随后将优秀方案成果及时反馈,企业、机构对此进行评定,对可行性方案实现知识产权的开发。

此外,企业、机构还可向对接高校提供岗位实习计划,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动能够为产业供给对口人才,进而提高人才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积累相关项目经验,减少日后工作磨合期。

(三)整合地方资源、资源入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文化创意产业即源于文化本身,多依靠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或自然环境資源而发展,因此发展本省产业就要把握其特殊性,即充分发掘本省优势资源。辽宁省以明清历史文化为代表,满族及其他多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竞争力,将地方性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赋予其新的形式,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使文化软实力快速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同时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各高校可以基于人文环境优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借助相关部门力量,与地方性文化保护单位进行联合,如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多途径汇聚、整理沈阳明清历史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进一步整合、提取、凝练,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库。文化资源共享库不仅可以方便教师更新教学资源,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过程中有大量资料可供参考,以实现本地资源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不仅如此,文化共享资源库作为一个可循环、多方共享集合,学生参考其中资料完成一定创新实践后,可将研究成果与作品再次录入共享库中,博采众长,为其他学生提供创新方向,产生新的参考价值,企业、机构还可进一步对其实现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产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

设立文化资源共享库能够直接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多方集合还能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型人才对接口。

(四)多渠道参与创新,提升创新意识。

传统艺术教育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渠道不多。知识摄取途径多样化,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接受课堂上的书本艺术,而要开阔自我视野与思维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艺术产物。高校教育者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接触更开放、更多元的现代化艺术。

1.从生活中感悟创新

艺术教育目的不是为了产出高贵的艺术而远离大众,教育更需要生活化,让学生走出高雅学术殿堂,品尝人间百味,贴近民间生活,最终回归艺术本质。“艺术并非少数人的事业,也非纯粹的精神生产,她就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优秀的文创产品不应该是新奇点缀的玩物,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融入到人们饮食、起居、服装等生活中,文创产品应融入百姓日常,从不同角度创新文化形式,吸引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进而扩大民族文化传播与感染力。学生可以对本土民风民俗进行探寻,通过感悟得到创造力量,获取灵感,提升创新思维活力。

2.科技引领创新思潮

教育者要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动态,科学发展、新兴技术研发都将为创新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科技与艺术结合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借助高新力量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如与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进行结合,这种新兴发展趋势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模式与新业态 。科学技术成果能够开阔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参与到科技与文化产业实践中来,更好地服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辽宁省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进行了探讨,在对辽宁省高校教育现存问题进行大致归纳后,提出有关意见与建议。教育是国之大计,在我国当前教育政策指引下,高等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及时发现问题,不遗余力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良革新。各高校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寻找符合本校发展的特色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日益趋同,而文化及相关产业很难被代替。坚持立足于本国文化产业建设,就能抵挡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的冲击。我国文化底蕴深厚,要弘扬文化自信,就要集成多方面支持,尽快助力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结合,探寻两者相互发展、促进新方向。科学地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能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使我国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不断前进。

3310501908210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艺术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