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和培养策略
2022-03-17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上海200444
沈 昕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上海 200444)
0 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我国物流业的总体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 2016—2021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见表1。
表1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
物流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巨大的物流人才需求。长风职业教育研究院《中国物流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蓝皮书(2016)》[1]披露,目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根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以年均 6.2%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 180万人左右的物流岗位需求,各层次的物流人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缺口。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对初级岗位(即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大,占到总需求的69%。根据长风职业教育研究院对 2009—2016 届物流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5.93%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物流操作岗位工作,26.99%的毕业生从事除物流之外的其他工作。这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对口率相对低、学生对专业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物流初级岗位劳动强度相对大,工资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职业意识,他们入职前的认识跟企业实际有一定偏差,容易遇到问题就离职。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切实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已经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物流管理专业试点工作,通过企业师傅带教、学校教师(评估师)全程跟踪评估、学徒在岗学习,切实提高了学徒的岗位知识和工作技能。
但在学徒制评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徒问题。学徒进入物流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差,工作粗心大意,不善与人沟通,工作主动性较差,缺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师资问题。教师和企业师傅侧重物流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企业师傅相对缺少树德育人的理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职业素养评价问题。学徒制评估框架已建立了完善的物流岗位知识和技能评价体系,但对学徒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对上述问题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明确的物流岗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不知道该“认同什么”;职业素养学习的方式、方法模糊,不知道“如何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评价,不知道“如何评价”。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中,通过三个层次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系统地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构建物流岗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确定评估目标;其次,开发相关职业素养学习资源,落实学习内容;最后,将职业素养评价指标融入职业技能评价,为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提供具体方式。
2 建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2.1 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
关于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有三种定义方式:一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韩天学(2014)指出,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二是分类式,职业素养分为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2]李明达(2015)认为,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则是隐性素养。[3]三是具体化定义,蒋乃平(2012)认为职业素养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4]
2.2 职业素养评价指标构建——解决“认同什么”
蒋淑雯(2017)对教育部关于职业人才培养的有关文件进行归纳,认为当前中职教育的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应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除了基础职业素养以外,还需要界定出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特定职业素养。[5]
通过调研8家校企合作物流企业,得出以下反馈信息:企业安排学徒的主要实习岗位有仓管、客服和调度。企业普遍认为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强是物流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结合具体的岗位性质,所强调的职业素养也略有差异。比如,仓管岗位侧重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分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仓储事务;客服岗位侧重更强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度岗位更侧重协调、沟通和抗压能力。
根据与企业人事主管和物流操作主管的访谈,让其列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以此整理归纳物流岗位的职业素养目标。物流专业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五个维度,共二十条素养指标。为了进一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设计调查问卷,向江浙沪地区36家物流企业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回收率为91.11%。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10.7%、民营企业占42.9%、合资企业占28.6%、外资企业占17.8%。答卷者所在岗位是一线技术岗占21.4%、一般管理岗占42.9%、中层以上管理岗占35.7%。调查数据显示,将职业素养五个维度内容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企业认为,中职学生需要加强的前三项具体职业素养指标是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根据调查问卷中企业对职业素养指标重要性的排序,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将素养评价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最终构建职业素养评价指标,见表2。
表2 物流岗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
物流岗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建立解决了“认同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合格学徒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完整梳理,可以使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在岗职业素养评价目标达成清晰且统一的认识,共同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的使命意识。
2.3 职业素养学习资源开发——解决“如何学习”
教师和企业师傅在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开发《物流岗位职业素养学习手册》,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见表3。
表3 物流岗位职业素养学习手册
学徒可以根据学习手册要求在岗自主学习,教师和企业师傅也可以据此更好地指导学徒学习。以企业最为看重的前三项具体职业素养指标为例,教师和学徒在岗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举措如下。
针对团队协作素养,学徒首先要明确在企业完成一份工作,需要多人分工协作。因此,学徒除了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以外,还要能说明自己团队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质量标准,明确上下级同事的工作职责。在学徒制评估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徒与其他员工多交流,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加强学徒的归属感。实习企业也会让学徒参与企业组织的一些团建活动或者年会表演,以此增强集体凝聚力。
针对沟通能力,首先教师和企业师傅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学徒关心和理解,引导学徒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学徒营造轻松和舒适的沟通氛围。其次,根据学徒的实际工作情况,讲解沟通技巧,比如给客户商务邮件的格式规范,如何与送货司机进行有效沟通。最后,有些学徒刚刚步入社会,腼腆内向,在工作中不愿开口。对于这些学徒,教师要鼓励其在工作中多尝试说话,在实际作业中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在学徒结业作业中,要求学徒做汇报,锻炼演讲能力。
针对执行能力,学徒要明确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分清优先事项;根据企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应要求学徒做好每周、每月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常规工作可以细化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每周做好总结,学徒这周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工作、学习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个人表现怎么样?这样周到月的学习积累,自然能提升工作执行能力。
2.4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融合——解决“如何评价”
教师对学徒职业素养的评价,除了需要评价学徒《物流岗位职业素养学习手册》完成情况,还应该加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样才能“听其言,观其行”,最终解决“如何评价”这一问题。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就是安排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但缺失对职业素养的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职业技能的精益求精离不开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可以为学徒掌握职业技能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徒的可持续发展。
续 表
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学徒制职业技能评估之后,教学目标不仅强调学徒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多注重个人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比如,学徒在仓库出货作业中一定要积极主动、沟通及时、仔细用心,否则很容易出错,造成企业损失。学徒在操作中也会遇到异常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自我反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的过程,还是增强自身工作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过程。
以学徒制调度岗位操作为例,明确职业素养融入职业技能评估目标的具体设计方案见表4。
表4 职业素养融入职业技能评估目标设计
3 内化-外化为路径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全面反映物流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能为学徒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明确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学徒培养策略应坚持“内化-外化”二者统一,即不断推动学徒将内化所掌握的职业素养转换为行为实践,使行为实践能不断稳定、持续地进行,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内化是指将教育者传授的职业素养内容或企业价值标准等转化成学徒个体意识的过程。要使学徒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对职业素养内容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有时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根据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和学习手册,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灌输,让学徒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对职业素养内容的认知。同时,作为贴近学徒学习、生活的教师和企业师傅,要成为示范的榜样。教师和企业师傅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抽象的道德和理想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以感染学徒,使其主动树立学习目标。比如,物流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如果企业师傅在平时工作中持续展现出这些品质,将自然而然地影响学徒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优秀的企业文化也能发挥无形的导向功能,对学徒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学徒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内化为情感,使认同达到信服,甚至是信念的境界。
但是,学徒形成信念并不代表已经能将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会变成知而不行,甚至知而错行。因此,职业素养达成与否,最终还需要通过学徒日常的实践行为来检验。教师和企业师傅需要应用建立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来评价学徒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比如学徒在物流企业操作一线岗位上是否能够按照企业标准作业流程完成工作。对学徒的工作表现进行评比,以此强化训练学徒表现出符合职业素养要求的行为。同时,学徒制实施中,可以通过三方会议来反馈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学徒、教师、企业师傅每月召开三方会议,在会议中除了共同制订学徒技能学习目标和计划、总结学徒学习成绩外,还需要加入对学徒职业素养行为表现情况的评价。对学徒在职业素养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徒通过长期的行为实践后获取反馈信息,进行新的内化和外化,连续不断、循环往复、逐步提高,最终实现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