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兴趣理论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研究
2022-03-17李双双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双双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这给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提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质化趋势明显,特别是缺少面向特定专业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之高校尚未系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平台,导致大部分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他们往往把自己定位于外语老师、翻译人员、外贸专员或行政文员等少数职业,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不够明确或极具局限性。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长远眼光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个体发展与职业理想的契合点。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兴趣往往都会作为自我探索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析纬度。针对目前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定位局限、职业生涯规划盲从等现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作为最有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之一,在丰富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的理论基础、革新指导理念、改善指导方法、提高指导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开展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的意义
(一)符合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在个人能力、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指导教师可以调动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积极性,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既满足了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二)满足新形势下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需要
国家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到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来。现在高校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竞争力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局限在就业政策的宣讲、面试与笔试技巧的传授等方面,但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职业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其中涉及学生的个人能力、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这是需要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提升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绝不是仅靠临毕业前的几场就业政策的讲座或者几次就业指导课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依靠现有的标准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就可以培养的。因此,如果高校能够更加注重对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并为此做出努力,那么高校培养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将更符合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含金量更高,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更有利于缓解当前他们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竞争力不足等困境。
(三)有利于帮助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做好求职准备
目前,我国主要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高校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测评结果,结合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性格、能力、优劣势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等因素,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指导,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以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还能够督促他们提前从思想、心理和行动上做好求职准备。
二、职业兴趣理论在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中的应用
霍兰德把人格与兴趣结合起来,将个人特质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同样,他把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工作条件也进行了归类,划分出对应的6种职业环境类型。每一种个人特质在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中工作最协调和匹配,由此获得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感也最高。在霍兰德看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目标便是寻求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类型的适配与一致。
(一)现实型(R):动手能力强
现实型(R)的人通常具有较好的身体技能,喜欢使用和操作工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需要技能、体力和合作等方面的职业。在大数据时代,翻译类工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形式丰富、数量极大的内容的翻译,因此现阶段计算机辅助翻译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与使用机器翻译软件不同的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过程。因此,现实型(R)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可以以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高水平翻译师为职业发展目标,指导教师则要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国家翻译资格考试,并注重提升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实际需要。
(二)研究型(I):抽象思维能力强
研究型(I)的人求知欲强,对未知问题的挑战充满兴趣,对科学研究和探索抱有热情,这类型的人倾向于选择需要认知能力、独立和具有创造性的职业。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就比较适合研究型(I)的职业。目前研究型(I)的职业主要工作阵地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需要的是至少具有硕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而且他们对从业人员的分析研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有学生如想要从事研究型(I)的职业,那么指导教师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准备考研、考博以进一步深造。
(三)艺术型(A):自我表现欲强
艺术型(A)的人喜欢用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需要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性的工作。艺术型(A)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大多数在课外生活中拥有至少一个兴趣爱好,并追求与众不同,他们喜欢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借助于音乐、文字、形体、色彩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想。随着自媒体在当前网络环境中持续升温,大学期间许多艺术型(A)的学生已经开始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文字、音乐等作品创作或开展自媒体经营。因此,针对艺术型(A)的学生,指导教师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询问他们创造性作品的相关情况,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网络运营岗位或者自媒体内容创作。对于有创业倾向的艺术型(A)学生,指导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情况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
(四)社会型(S):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强
社会型(S)的人更加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因此,该类型的人倾向于选择帮助他人或与他人打交道的相关工作。社会型(S)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在跨境电商或外贸企业中,社会型(S)的学生如果想要在销售、市场推广等岗位上取得较为突出的工作业绩,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商贸、金融等专业综合知识和相关职业技能,而且在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也要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且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对外语教师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社会型(S)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以中小学教师为职业目标,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以提升自己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能力。
(五)企业型(E):领导组织能力强
企业型(E)的人具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喜欢凭借自身的权威性来对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E型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要求具有经营、管理、监督等才能的工作。如果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为企业型(E),那么该类型的学生比较适合从事做销售类工作或领导类工作,指导教师则应该有意识地为企业型(E)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介绍相关工作岗位的晋升通道及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例如在跨境电商的相关企业中,学生可以通过销售(需要具备一定选品技能及数据分析能力等)-主管(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建设及管理能力等)-经理(需要具备平行部门协作能力及团队管理能力等)-总监(需要具备业绩制定分解能力及市场与平行行业纵深能力等)-副总经理(需要具备公司团队搭建能力及业务线管理能力等)-总经理(需要具备战略规划与商业变现能力及多部门协作能力等)的职业晋升通道让自己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获得成功。
(六)常规型(C):自我控制能力强
常规型(C)的人忠实可靠,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按照计划和流程开展工作。因而,C型的人倾向于选择有系统、有条理、精准度较高、规范性较强的职业。由于专业特性,职业兴趣为常规型(C)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数量较多,并且在职场中基本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有条理、有恒心、有责任感的常规型(C)的从业人员,但是秘书处、人事部门、行政部门、总务部门等主要负责办公室工作的相关部门因为需要对数字计算、文书数据等进行更加详细周密的系统处理以达到更高的标准,所以这些部门的事务型相关岗位与常规型(C)的学生匹配度更高。
三、推进外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行业人员”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大都由辅导员或就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他们与寻求帮助学生的专业背景匹配度较低,首先,要调动外语类专业教师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对专业认知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行情分析等个性化指导中的作用。其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他们对于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不同表现和个人特点有着较充分的了解,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针对性指导作用。最后,要积极邀请企业负责人、杰出院友等加入指导教师队伍,他们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市场需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行业前沿和职业前景。
(二)构建“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的工作机制
即使是具有同样职业兴趣类型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因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关系、个性心理等个体属性的差异性,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要针对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共同需要分类开展团体辅导,破解共性问题;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创立个体咨询团队,开展面对面或一对一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微信、线上交流平台等互动媒介,可以提供线上即时咨询服务,搭建“线下+线上”的融合模式,满足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独特性的生涯发展咨询的需要。
(三)构建“外语+”的实习实践平台
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自我认知,更要对工作世界和职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而进行职业认知的最佳途径就是实习实践。因此,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构建“外语+”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基地,推进外语类专业实习实践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以达到能够针对不同职业兴趣类别和性格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的目标。例如可以拓宽渠道与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翻译公司等建立长期性、项目化的实践育人的合作关系,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感。同时,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G20峰会、世界军运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展实习实践,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四、结语
从职场对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期望来看,除了要求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较为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负责人更加青睐于有完善的自我认知、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教师通过职业兴趣理论中的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等职业兴趣量表,可以引导、帮助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优劣势等,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判断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性格特征 是否与理想职业相吻合。指导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人职业诉求、主客观条件等,帮助学生寻找个体与职业的理想契合点,让学生了解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和要求,并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努力做到人职最优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