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2-03-17蒋少容彭冰冰
蒋少容,彭冰冰
(嘉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擦亮思政课最鲜亮的底色,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厚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形成于早期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探索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思想品质、道德风尚、精神追求的集中表达,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鲜明标识。1840年之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不同阶级的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探索,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都以失败告终。中国早期先进分子放眼世界,为救国救民苦苦寻求真理,在反复比较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变革现实的威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鼓舞人们不懈奋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内在统一。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生动表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优秀的文化基因,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在于看其说了什么,而在于看其做了什么,要看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在10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初心。百年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有力印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高度凝练。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100年间中华民族曾无数次面临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3]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勇于追求胜利的品质,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斗争性。在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道路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不断向前发展。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真挚的为民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真诚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对党忠诚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最好诠释。党的百年征程历经无数艰难,就是凭着千千万万个党员一心一意、不移其志,最终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对党忠诚是不负人民的必然要求。[4]早在党的创建时期,党的先驱们就强调“到群众中去”,决心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以人民是否满意来评判工作成败得失,从而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从思想信仰层面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先驱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为实现理想勇于实践的担当精神,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大学生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为实现中国梦铸牢深沉而笃定的中国力量。
二是爱党爱国教育价值。伟大实践淬炼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又在实践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形成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谱系,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有助于大学生汲取爱国奋斗的力量,立足实际,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青年。
三是道德情操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格、深厚的人民情怀,具有重要的道德导向价值,引导大学生坚守人民立场,恪守道德行为准则和思想价值规范,继承红色基因,完善自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拓进取。
四是艰苦奋斗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秉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奋斗意志、优秀的劳动品格,引导其崇尚劳动,练就过硬本领,以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用艰苦奋斗书写新征程的青春答卷。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在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实现铸魂育人。
(一)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
根据高校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主渠道上铸魂育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等特征,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等内容相结合。通过早期先进分子如何确立信仰的生动案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用科学理论指引人生的前进之路。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根据该课程侧重点,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重点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功绩和宝贵经验,深刻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练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根据该课程的侧重点,把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主题,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等内容有机融入,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百年道路探索史视角,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和政治素养,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
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从宏观上,通过主线贯通把伟大建党精神与“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等内容有效对接,使其成为贯穿课程整体的内在线索;从微观上,对教材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进行专题设计,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发,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二)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是思想之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须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现以笔者所在的嘉兴学院为例,谈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1.结合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实践教学。100年前,中共一大在南湖的红船上胜利闭幕,诞生了伟大的红船精神。100年来,“红船”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政治寓意的符号,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瞻仰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重走一大路、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等体验式教学,使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让他们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时代的硬核青年。
2.用好浙江“三地一窗口”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及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简称“三地一窗口”),浙江始终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紧密结合,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奋进,其“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实践及“千万工程”“数字智治”等已成为改革发展的特色亮点品牌,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展现了浙江的新时代风采。作为思政实践课,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结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行实践教学。浙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滋养,当前正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仙居医疗器械小镇、安吉“两山银行”生态产品文化街、嘉兴“褚大姐创业帮扶基地”等生动实践,绘就一幅幅城乡一体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图景,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基地。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火热的实践中深刻认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领会“红色根脉”赋予的鲜明政治性,体悟政治责任的光荣艰巨,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展现青春风采。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在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究,以增强融入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主要有精选案例、整理案例、讲解案例、讨论案例等步骤,[5]其不仅契合高校思政课课程属性,还将提升教学效果。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首先,在案例选择和整理上,遵循典型性原则。重点挖掘建党人物及其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故事,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进一步细节化,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其次,在讲解案例和讨论案例时,力求用生动语言加以呈现,通过案例的代入感建立情感联系,并适当设置问题,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及时对其思路进行引导。最后,在评价案例上,要根据教学效果,对建党人物选取及故事挖掘情况进行明确的评价,开展教学反思,为今后的案例教学使用提供基础。
2.讨论法。高校思政课堂讨论一般要经过讨论前的精心准备、讨论中的精细指导、讨论后的精要总结三个必要环节。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日期考证”这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精心安排讨论任务,引导大学生根据该论题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在资料收集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有深刻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建党亲历者的回忆、各种原始资料,包括火车时刻表、会议前后天气状况等多角度看问题,让他们感知信仰的力量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适时点评、引导讨论朝正确方向发展。最后,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精要总结,对讨论进行升华,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时代潮流中推动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按照规则行动的理性行为依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一定原则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历史与现实统一,是由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所内在决定的,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6]“历史与社会是同实质同内容的,只是观察方向的横纵有所不同。历史的事实是解喻的事实并非过去的事实。”[7]历史与现实之间无法割裂,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了解其历史状况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现实。[8]可见,历史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表示过去,现实表示现在,但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人们需借鉴历史了解现实,通过历史给现实以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他将历史比作“最好的老师”“清醒剂”等。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虽然源于百年前的建党实践,但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向前发展,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相契合的特征,[9]其蕴含的红色基因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滋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指引了未来。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割断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也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根本遵循。对大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从建党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历史与现实统一,要求教师在建党人物、历史故事和党史资料的选择与运用上把握现实的指向性,通过典型人物和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大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激发其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实现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统一,增强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历程,汲取伟大建党精神深厚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青年先锋。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思政课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遵循学生教育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思政课自身性质来说,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在教学上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都厚植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形成,并指导实践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创造共同熔铸的核心价值,[10]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从大学生教育成长规律来说,本科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单纯讲解相关的理论内容,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其知晓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等知识,但这往往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并不能有效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品质,外化为自觉行动,也无法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践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防止理论和实践脱离,实践力度不足。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一是充分重视联系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来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力量,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在联系实际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二是深化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中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增强历史使命感,并转化为行动自觉。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只有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坚持二者紧密结合,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才能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提升教育效果。
(三)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紧密关系所决定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增强铸魂育人实效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从哲学角度看,任何内容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任何形式也包含着一定的内容,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也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采用微视频、微电影等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将导致教学内容的边缘化、教学形式泛化。为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内容为王,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契合。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特点,注重内容的选择,通过最合适的形式推动教学内容的深化,实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一是正确理解坚持内容为王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即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建党人物或典型事件的分析,将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等理论生动呈现出来,深入浅出地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达到以理服人,促进案例教学与内容为王实现高度的契合。二是避免过度强调形式的创新,而对所承载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实质内容形成“遮蔽”。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可见,新媒体、新技术能为“内容为王”的实现提供形式支撑。因此,在坚持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VR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介进行教学,使其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内容,以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创新,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伟大建党精神,有力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