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荣光先生新著《中华食礼》

2022-03-17李建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礼仪出版社

李建刚

2021 年12 月中旬,第十一届亚洲食学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如期举行,适逢杭州疫情加重,人人谈之色变,我则义无反顾,如飞蛾扑火般奔向杭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论坛主席赵荣光先生赠我新书——《中华食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12月版.)此书系赵氏食学三论(《中华食礼》《中华食学》《中华菜论》)之首册,书香去俗气,自是先睹为快。

学界对食礼的研究,成果颇丰,代表性的有冯玉珠的《餐饮礼仪全攻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餐饮礼仪读物,集文化性、实用性、示范性、可读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的礼仪指导工具书。周书存的《谈饮食礼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从筹办者、就餐者、接待者等角度全面展示了饮食礼仪。姚伟均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皆立足于历史文献、古文字研究、考古发现的最新进展,钩沉致远,以朝代为中心,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历代饮食礼俗的流变。中国台湾的毛永年、林莹夫妇所著的《现代中餐礼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较为详尽地解析了餐饮礼仪,中西对照,突出实用性。而赵先生的著作,另辟蹊径,着重发掘食礼的文化内涵,对人类社会公理、中华餐桌礼仪文化史、饮食信仰礼俗、饮食礼俗的重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厘清了食礼方面的许多概念,不仅文辞优美,图文互参,而且将书卷气与烟火气合二为一,很多案例都是现身说法,极具生活情趣,开启了食礼研究的新范式,要而言之,赵著有以下特点。

一、宣示了食礼的重要性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知礼、重礼、守礼、行礼是中国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孔圣人有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3页。他明确告诉我们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礼教的言论不能听,不合礼教的话语不能说,不合礼教的事情不能做。《诗经》相鼠篇对无礼之人进行了最为无情的攻讦:“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8-69页。可见,无礼之人是禽兽不如,不容于世。正如夫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8页。“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4)艾钟,郭文举注译:《礼记》,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1页。明代思思想家吕坤曰:“守礼不足愧,亢于礼乃可愧也。礼当下则下,何愧之有?”(5)王国轩,王秀梅:《呻吟语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第65页。孔子所倡导的饮食礼仪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他所倡导礼乐的重要内涵所在。“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6)司马迁:《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第1911页。这说明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些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克己复礼,他为中国食礼定下了基调,因而赵先生在书中对孔子的食礼产生的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较多的阐述。

中国人对人品的极高评价是“知书达礼”,对家庭的评价是“仁爱传家”。殆因“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妇雍雍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一家之气象融融如也。义者之家,父子凛凛如也,夫妇嗃嗃如也,兄弟翼翼如也,僮仆肃肃如也,一家之气象栗栗如也。仁者以恩胜,其流也知和而和;义者以严胜,其流也疏而寡恩。故圣人之居家也,仁以主之,义以辅之,洽其太和之情,但不溃其防斯已矣。其井井然,严城深堑,则男女之辨也!虽圣人不敢与家人相忘。”(7)王国轩,王秀梅:《呻吟语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第54页。而支撑仁义的是一个礼字,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朝廷的法理制度、社会的公序良俗、交往的礼仪礼节。

当今之世,物质丰盈,精神修为亦日益受到重视,明礼修身,知礼明德,行礼明事,已成国民共识。社会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亦即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礼仪规范、人受法律与社会公序良俗约束的程度,现代社会不缺乏暴发户,缺乏的是懂礼、明礼、行礼的谦谦君子、绅士淑女。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礼待科学家,“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他曾这样高度评价为中国科技事业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于这些老科学家,他总是牵挂在怀,关爱有加,用很多暖心感人的举动,表达细致入微的关爱和发自内心的敬意(8)中国新闻网:《礼待“白发脊梁”!习近平与老科学家的故事》,2021 年10 月14 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shipin/cns/2021/10-14/news903896.shtml,2021年12月1日。。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示范了守礼、行礼的真正内核。

作者开篇就用浓墨重彩揭示了食礼乃人类社会文明公理,食礼服务人生,“衣服既足,礼让以兴。”(9)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起源于祭祀的食礼随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强调礼仪的宴会,主要不是满足与宴者胃肠的需要,甚至也不是为了饕餮口福,它的主旨在于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序明确利益关系中的与宴者各自社会角色、身份地位(10)赵荣光:《中华食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第7页。。餐桌上的文明通礼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它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的安检门。今日之食礼更多地体现在吃相上,吃相是一个人的风水或无形名片(11)赵荣光:《中华食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第8页。。吃相也是一个人的品相,也许香水和服饰会包装你的形象,但在“食色,性也”的命题下,吃相会出卖你的修养、本性、文化、习惯。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食的礼仪会呈现出差异性,但餐桌的四大定律(修养定律、吃请定律、美体定律、适口定律)(12)赵荣光:《中华食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第17-18页。所体现的却是普世的价值观念,是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汉代大儒董仲舒对此看得十分通透,他说:“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13)董仲舒:《春秋繁露》,陈蒲清校注,长沙:岳麓书院,1997年,第300页。将食礼的兴废升华到关乎社会安稳与动乱的高度来认识真可谓一言中的。

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14)艾钟,郭文举注译:《礼记》,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1页。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无礼之人乃无君无父的衣冠禽兽,为千夫之所指,为天地所不容,为人神所共愤。

二、梳理了食礼的传承性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15)艾钟,郭文举注译:《礼记》,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这是孔子在鲁国参加完腊祭,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时和言偃对话中所表达的思想,它清楚地表明了最初的礼滥觞于饮食,后世的礼仪制度、人文风俗都是从饮食活动中的道理演变而来的。人们将谷物、猪肉放在石片上焙烤,做个小盅当酒杯,喝的时候双手捧上,用草把做鼓槌,垒个小土台子当鼓,他们觉得这是对神灵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食礼一经确立后就如白虹贯日,光芒四射,薪火相传,烛照千秋。

食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历代统治者都将传承食礼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繁复的食礼也招致诟病,但不可否定的是,当餐饮活动变成一种公开化、社会化的行为时,恰恰是这些食礼的规矩,使得君臣、老幼、男女、主客之间,在饮食和宴会中,显得更加彬彬有礼,张弛有度,秩序井然。

在古代社会,最严谨的食礼,一般都出现在皇家宴席上,由于在君主专制时代国家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因此,来自宫廷的食礼顶层设计就成为全社会人人遵守的范式。单就座次而言就有严格的要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震古烁今的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6)司马迁:《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第312页。众所周知,西方和北方是尊贵的位置,而南方和东方是卑微的。项羽留下沛公一起喝酒,他坐在西边,范增坐在北边,让刘邦坐在南边。如果按照宾主的礼仪,这种安排是错误的,是对客人的简慢轻侮。刘邦作为客人,应该面东,即坐在西边。项羽是主人,按理应该面西,坐在东边。但在项羽的意念中,鸿门宴并不是宾主喝酒吃饭的宴席,而是君臣相对的演示,刘邦坐在南面,是其实力使然。但作为君的项王,却没有坐在北边面南,而是出于对亚父范增的尊敬将面南的机会让给了他。项羽缺乏君临天下的霸气和战略眼光,沐猴而冠,这个不懂礼的匹夫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南面称王后,论功行赏,大宴群臣,“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按剑击柱。”(17)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08页。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威严得不到体现,于是,便对包括食礼在内的礼法进行重新制定和规范,以彰显皇权的威严。遂授权叔孙通擘画这次礼法变革,让君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却又非常严格的界限,一直影响着后世。比如对喝酒的要求,在皇帝旁边陪同皇帝一起饮酒的人,需要按照尊卑身份来安排座次,做到抬头挺胸,身体端正,在宴席的旁边,还专门有人监督是否有人悖越礼仪,一旦发现有言行不合礼仪的人,马上将其撵出宴会厅。因此,与会大臣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谨小慎微,这样的局面,让刘邦非常满意,他高兴地说:“吾迺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18)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8页。朝廷宴会中的这种严肃气氛,使得各位朝臣将这样的礼仪和规矩都带回了自己的家中,让这种气氛也感染到了家庭生活。及至后来,即便非宴饮场合,哪怕是官员之间吃工作餐也要一体遵照。《宋史·礼志十九》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宋太宗曾经在淳化三年下令制定了“申举十五条”,对朝上官员们的失礼行为进行纠察和整改,其中一项就是“廊下食、行坐失仪”“犯者夺俸一月,有司振举,拒不伏者,录奏贬降。”(19)脱脱等撰:《宋史·礼志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55页。哪怕是做出在走廊吃零食这样有失官仪之举也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三、罗列了食礼的广泛性

食礼涉及面很广,举凡与饮食有关的事都离不开食礼,大到厨房、灶台、火塘,小至杯盘碗筷,都贯穿着各色礼仪。以饭碗为例,国人将体制内的职业称之为铁饭碗,失业谓之丢了饭碗,开除员工叫作砸了他的饭碗,取代了他人的职位叫作夺了他的饭碗,守着优质资源却不知利用是捧着金饭碗讨饭。饭碗是如此重要,因此,不要轻易把碗送给别人,旧碗也不能随便扔掉,不用的碗要用红布包好才可扔掉。破碗不能用来吃饭,因为过去解押的人犯在饭店吃饭时,用破碗给他盛饭,用过了就丢掉,表示不沾他的晦气,也有人家用破碗装饭给讨吃的叫花子,让他把碗一起拿走,免得惹上穷气,有的地方用破碗装饭祭奠死者,表示这个碗再也不用了。宴客时不要将空碗碟收走,否则就是下逐客令,与端茶送客的道理一样。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这是乞丐沿门乞讨的动作,也是对饭菜不满的抗议方式,所以民间说“敲碟子敲碗,生儿子没屁眼。”这已经接近于非常严重的罟骂了。碗之摆放、端持,均需谨慎得体,不可满溢,禁忌倾翻,更不可碰落地面,竟至跌碎。(20)赵荣光:《中华食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第75页。

对于食物中饭、酒、茶所承载的食礼,书中有生动的记述。以酒为例,中国人一直强调无酒不成席,酒以成礼,跟着大人去喝酒,喝酒没有固定的参数,酒量大的饮如长鲸吸百川,会须一饮三百杯,酒量小的,嘬一口就面有酡颜,感到天旋地转,不论喝多少,只要做到“不为酒困”就行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酒消费市场,每年消耗六百多万吨白酒,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大小小的商店里,许多高浓度的白酒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北京二锅头、衡水老白干都在60 度以上,内蒙的扳倒驴、谷城石花霸王醉达到70 度。可是,中国却没有出现西方那样普遍的令人忧心的酗酒问题,在西方,政治家和平民百姓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反酗酒运动,美国在20 世纪20 年代发起了长达12年的禁酒运动,他们把酒馆当作是城市罪恶的橱窗,而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白酒生产大国却波澜不惊,风平浪静,这完全得益于孔夫子定下的“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一精神原则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喝酒的人不少,很少酗酒闹事,街头的醉汉也不多,始终强调自我控制,不予放纵。孔夫子讲究做事有节制、有分寸,“从心所欲不踰矩”。随心所欲是建筑在不逾规矩的基础上,这个规矩当然是指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际交往中恪守的礼仪礼貌,而饮酒过度就会藐视法律、践踏公德、无视礼仪、寻衅滋事,丑态百出,酗酒有百害而无一利,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恪守食礼是文化素养的体现,它表现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四、重构了食礼的现代性

文明的精粹就在于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传承与创新似单车之两轮、飞机之双翼,如果只有传承,难免胶柱鼓瑟,食古不化,因循守旧。唯有在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补充新鲜元素,才能常变常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并指引文明的发展方向。赵先生在食学领域高屋建瓴,独立潮头,著作等身,赵氏理论被学界奉为圭臬。重构中华食礼使之具备现代属性则是赵氏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代表性成果。

餐前感恩礼是人类文明伊始共有的文化,也是迄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礼俗。对食物的敬重,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共性,至今许多文化都有餐前感恩礼俗。这是人类食生产的艰难和食生活的重要所自然陶冶锻造的。对食物的礼敬,就是对大自然赐予和人类劳动的尊重与感戴。(21)赵荣光:《中华食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第80页。就餐之前,双手掌心向上,横托筷子,心中默念:“皇天后土,苍生托福,德泽长乐,恩祚绵足。”或念皇天后土四字即可,是为餐前一秒钟的感恩。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不吃病恹恹。而老天赐予的阳光雨露风霜雾雪以及寒来暑往的变化为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储存提供了便利,大地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肥壤沃土,商人促成了粮食的转运贸易,厨师让食材完成了华丽转身,服务人员使餐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东道主搭建了宴乐的平台,餐前餐后的一秒感恩,可谓大道至简,应行、可行、乐行、易行。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且懂得感恩,而况人乎!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是人性的最好美德。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乃是心地蒙尘、人性卑劣的表现。

赵先生建构的现代食礼的精髓是食礼要彰显饮食卫生,其表现就是进食时实行双筷,一双用于取食,一双用于进食,二者不可混淆。中餐由分食制进化到合食制,大家团坐一处共同品尝一道菜,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加大了疾病传播的概率,尤其是造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王力先生在《劝菜》一文中俏皮地说:“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错,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时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当年,袁世凯准备称帝时,为笼络人心,时常宴请社会名流,他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布菜,间接地让客人品尝了自己的口水,以至于圈内传出“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病从口入乃是前人智慧的高度总结,《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2)《黄帝内经》,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6页。说的就是治未病的理念,健康从预防开始。《千金要方》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23)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3页。很多人往往是从年迈之后才注意养生,而且是从饮食禁忌的角度去考虑,陆游就是这样的。他在《饭罢戏作》中说:南市沽浊醪,浮螘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欲赓老饕赋,畏破头陀戒。况予齿日疏,大脔敢屡嘬?杜老死牛炙,千古惩祸败。闭门饵朝霞,无病亦无债。(24)钱仲联:《陆游全集校注·剑南诗稿校注第2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2页。自从伍连德博士提出双筷制以来,少数食学家也助推这一倡议,先生在此书扉页上注明谨以此书献给中华餐桌文明现代史的伟大先驱伍连德先生诞生142 周年,并撰有中华筷子歌,对现代双筷制的倡导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然而,由于国人积习已久,曲高和寡,并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多大的反响。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双筷制,并将11 月11 日定为世界筷子节,在新冠疫情后,人们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使用公筷成为潮流,然而,公筷较之双筷,其便捷与卫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书于食礼的研究,实开新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相信在它的引领之下,必将掀起对食礼研究的高潮。赵先生在食学领域颇多创见,但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即便是圣人亦有“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疚。《中华食礼》在某些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举起要者,大约有二:一是在结构上有待完善。比如发生在筷子上的食礼,分别在第三章中华筷礼俗、第四章食为民天信仰礼俗中的第二节之中华筷、第五章中华餐桌仪礼文化重构之第二节双筷制进食法都有表述,先生一直在为推行双筷制奔走呼号,“两双筷,一秒钟”是他重塑食礼之揭橥,故而用大量的篇幅对筷子礼进行书写,如果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出筷子礼的份量及作者对筷子礼的倚重。国内专门研究筷子的蓝翔先生出版了《筷子古今谈》(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筷箸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筷子三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筷子的源流、礼俗、趣闻轶事、不同地域人群使用的筷子的区别及收藏种类,其研究成果亦可适当加以吸收。这并非不道德行为,而是让读者用最经济的时间全面了解筷子礼背后隐藏的文化渊源。二是在内容上需要拓展。既然本书叫作中华食礼,理应是涵盖各民族的食礼,而非付之阙如,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因文化、信仰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食礼。比如蒙古族的萨察礼,是饮食之前的感恩礼,饮酒时用右手无名指沾杯中酒向天地弹三次;食肉时切三小块抛向天空;喝茶前用勺把奶茶洒向天空三次。其寓意是首先敬献苍天,其次敬献大地,再次敬献祖先。进行萨察礼的人必须衣冠端正,用右手虔诚地举行此礼,表达对天、地、祖先的真诚敬意。徐珂在《清稗类钞》的饮食篇中谈到哈萨克人的饮食礼仪,其内容亦十分精彩:“哈萨克人朴城简易,待宾客有加礼。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唼喋有声。既坐,藉新布于客前,设茶食、醺酪。贵客至,则系羊马于户外,请客觇之,始屠以饷客。杀牲,先诵经。(马以菊花青白线脸者为上,羊以黄首白身者为上。)血净,始烹食。然非其种人宰割,亦不食也。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食礼上各不相同。比如丧席食礼,在吉林,席面简单,以客人吃饱为度,菜档次较低,菜肴数应是奇数,上单不上双。客人可喝酒,但主人只斟一次,表表谢意即可,一般不互敬酒,饮宴过程也很短,剩菜不打包。而在湖北仙桃市,人死后,临葬前,丧家必须设宴款待宾客,以致达到“酒肉狼藉,呼噪喧呶”的程度,否则,将会遭到讪笑。在湖北武穴市,赴丧席的人如果家中有老人,一定要带几块大肉回去给家人吃,这样可以除晦气、去疾病、保康寿。

本书没有在空间上对典型食礼进行勾陈,在时间上没有对不同时期食礼的嬗变进行梳理,尤其是对近代千年变局时、欧风东渐背景下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冲突、融合带来的食礼变化缺乏评介,因而使读者在读后感到意犹未尽。

赵先生年届耄耋,犹笔耕不辍,其精神境界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礼仪出版社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筷子礼仪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礼仪篇(下)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