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展演与村落共同体构建
——以永德县送归村布朗族献穑仪式为例

2022-03-17子志月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布朗族村寨村落

子志月,黄 凯

一、问题的提出与田野点概况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1)郭于华:《仪式与象征·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页。从早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各个学派都十分重视对仪式的研究。社会学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涂尔干(Émile Durkheim)主张“仪式”一词应为“rite”,与汉语的“仪轨”或“仪程”相对应,他强调“宗教现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基本范畴,即信仰和仪式,信仰是舆论的状态,是由各种表现构成的;仪式则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这两类事实之间的差别,就是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差别。”(2)(法)埃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9页。在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看来,仪式与生活的基本需求联系在一起,人们进行各种仪式性的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功能需求。(3)(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页。而文化阐释学派大师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则认为,“仪式”一词为“ritual”,表示的是可以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方式。(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页。然而,把仪式研究推向顶峰的学者是阿诺德·范·盖纳普(Arnold Kurr-Van Gennep) 和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盖纳普认为“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5)岳永逸:《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并把仪式分为分离阶段、过渡阶段和组合阶段。特纳则主要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并进一步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6)(苏格兰)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在此之后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过程及其社会功能一直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也主要基于上述范式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仪式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如何从诸如节庆或仪式等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构建新时代村落共同体等问题。例如张小军通过对贵州水族地区“霞节”“艾节”和“善节”的个案研究认为,通过这些节日仪式,有助于促进地域共同体的形成。(7)张小军,李建明:《权力互竞交换共同体——贵州水族霞节、艾节和善节的个案研究》,《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黄彩文通过对永德布朗族“贡母”节的当代重构及其仪式实践研究指出,这种“传统的发明”、节日的再造和“非遗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提高布朗族的民族自豪感和社区凝聚力,而且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8)黄彩文,沈彭:《再造传统:布朗族“贡母”节的当代重构及其仪式实践——来自云南省永德县送归村的调查》,《民族学刊》2021年第11期。徐祖祥通过对蓝靛瑶的研究指出,蓝靛瑶的民间传统丧葬仪式不仅具有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的作用,仪式中蕴含的很多观念也为多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9)徐祖祥,段铸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富宁蓝靛瑶丧葬仪式及村落共同体维系研究》,《民族学刊》2021年第11期。唐胡浩通过对葬礼的研究指出,社区群众通过举行丧葬仪式,有利于重塑乡村共同体,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的整合和自治。(10)唐胡浩,赵金宝:《重塑村落共同体:乡村治理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席赵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王凤梅则通过对临沂大裕村送火神民俗仪式的考察指出,火神信仰及其仪式对村落的发展和村落文化的传承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11)王凤梅,王志霞:《 凝聚与认同:民间信仰在村落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功能》,《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总之,由于传统文化为村落共同体提供了共有精神家园,塑造了乡民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认同,(12)丁成际:《试论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湖湘论坛》2017年第3期。因此成为当下民族学/人类学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布朗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和特有民族,也是我国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布朗族共有127345 人。(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第22页。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保山市施甸县、普洱市澜沧县、临沧市双江县和永德县等地的山区或半山区,区域内多与傣族、佤族、汉族杂居分布。(14)子志月:《乡村治理中民间信仰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永德送归村布朗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 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布朗族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市永德县是一个布朗族、彝族、佤族、汉族杂居的边疆县,布朗族人口约9000 人,其中送归村委会是布朗族主要聚居区。据送归村委会2021年8月底统计的数据显示,全村辖6 个自然村9 个村民小组,村内有399户1560人,其中布朗族1524人,占全村人口98%。

由于受傣族文化的影响,永德布朗族除了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特色鲜明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灵魂崇拜、神明崇拜、祖先崇拜三种类型。具体的种类有献家堂仪式、祭家堂树仪式、祭水神仪式、祭火神仪式、叫魂仪式、送鬼仪式、丧葬仪式、占卜仪式、献穑仪式等,(15)金常学,何金武编著:《睡佛上下布朗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页。其中祭祀穑神是当地布朗族群众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此外,布朗族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节日活动,从正月开始,依次有堆沙节、贡母节、尝新节、祭烂地节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6)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云南边疆各民族通过举行特有的民族节庆或仪式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村落传统文化在凝聚社区力量、强化村落共同体建构等方面的积极功能。笔者多次到永德县布朗族聚居村寨开展田野调查,尤其重点关注当地布朗族每年举行的“献穑”仪式。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在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德县送归村布朗族献穑仪式展演过程的考察,探讨献穑仪式在乡村治理以及促进村落共同体构建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挥文化作用构建村落共同体提供鲜活的个案。

二、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仪式实践

献穑仪式是永德县送归村布朗族社会中的传统仪式。在送归村,一般一个自然村只有一个穑林。有时因为一个村子里同一个姓氏的人口数量较多,为了方便人们祭祀,也会按照姓氏和人口地理布局分为多个穑林,也存在一个村子因为人数较少,于是跟其他村寨共享一个穑林的情况。例如落阿洼一组和二组有74 户300 人,主要有金、李、杨三个姓氏,有3 个穑林;小送归一组和二组有103 户366 人,主要有杨、李、蒋三个姓氏,有3 个穑林;大送归一组和二组有91 户371 人,主要姓氏为金姓,有1 个穑林;南木丘小组有52 户220 人,主要姓氏为杨姓,有2 个穑林;蚕豆园和小白水分别有48 户184 人、31 户119 人,主要姓氏为杨姓,共有1 个穑林。(17)数据资料来源于永德县送归村委会,2021年10月。永德县送归村的一个布朗族群众告诉笔者:“在送归村布朗族群众中之所以很少存在分开祭祀穑神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有几个大家族,因为家族内部人口较多,在开展祭穑活动的时候比较混乱,所以家族内部商议之后决定分开祭祀穑神。但分开祭祀穑神之后,整个家族内部就出现了庄稼的收成不好,家畜也经常死亡,人员经常生病的情况。当地的布朗族群众都认为这是因为分穑之后惹怒了穑神,穑神才惩罚村民,给大家带来了厄运,随后大家又合并在一起祭祀穑神,形成一个大穑。合并成为一个共同体之后,来年的庄稼又长好了,人畜也不生病了。”(18)访谈对象:金某某,男,布朗族,1957年7月生;访谈时间:2021年10月2日。

从村寨的空间位置上看,穑林一般选在距离寨子一公里左右的后山上,山上要树林密布,在树林里面还要找一棵相对笔挺壮硕的树木,当地人称之为穑神树。在穑神树边上设立穑神祭台,并在祭台上放三只香炉。此外,在穑神祭台的右前方设立祭天地神的祭台,并放上一只香炉,在天地祭台平行的右前方设立火塘,供奉灶君(或火神)。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在穑林边上建盖了祭祀穑神用的公房,方便祭祀。

献穑仪式主要是祭祀“穑神”,在送归村布朗族群众的观念中,穑神是村寨保护神,通常被视为法力最强、神通广大的神灵,人们居住的村寨只有得到了穑神的庇佑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祭祀穑神便成了当地布朗族群众最重要的仪式活动。

(一)“献穑”仪式前准备

献穑仪式一般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马日举行,仪式过程由专门的仪式专家来主持,在送归村布朗族群众中,献穑的仪式专家称为“穑头”或“穑长”,仪式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是由穑长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完成。在献穑前四五天,穑长会召集村民到家中开会,参加开会的都是家中的男性成员,一户一个代表。会议主要商量两件事情:一是当年祭祀穑神的相关事宜。按照祭祀穑神的传统,献穑仪式需要一头猪、香、油、大米、鸡蛋、盐巴等物品,通过会议确定物品准备人员。第二件事情是商议是否需要更换穑长。如果现任穑长觉得自己因为年纪大或者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穑长,他就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然后大家一起采取抓阄的方式来确定下一任穑长人选。送归村落阿洼村民小组的穑长告诉笔者,“在我们布朗族的观念里,担任穑长的人不仅要身强体壮,身体素质好,还要为人处事公平公正,不然担任穑长时就会给家庭、家族乃至整个寨子带来不幸。如果在担任穑长期间,出现了家里牲畜经常生病死亡、家人经常生病或者配偶死亡等情况,穑长就要提出辞职。此外,在担任穑长一两年之后,如果出现了村寨农户的粮食歉收,群众的牲畜死亡较多,寨子中人员生病较多,寨子不顺的情景,穑长也要提出辞职。若原来的穑长提出辞职,就会举行抓阄仪式。抓阄一般由现任穑长主持,穑长提前准备好一些玉米粒,并把其中的一粒玉米粒涂上其他颜色,做好标记,由在场的已婚男性进行抽签,抽到提前做好标记玉米的人就是下一任穑长,在当地称为‘神选法’,谁抽中了谁就担任下一任穑长。”(19)访谈对象:杨某某,男,布朗族,1979年9月生,送归村蚕豆园村民小组长;访谈时间:2021年10月3日。

献穑前一天,穑长会带领会议上确定的人员去购买仪式需要的祭品。历史上,献穑的祭品时常发生变化,分别用过牛、猪、鸡等祭祀品,现在主要是用猪作为祭祀品。仪式用的猪要求必须是黑色且未产过仔的猪,参加买猪的村民和卖猪的主人家中近一个月内不能有怀孕和生育的情况。买好猪之后,猪要关在穑长家里面,在进穑长家前,穑长要用蒿子擦拭猪的头、嘴和四肢,以达到洗去污秽、全身清洁的目的。在当地布朗族群众的眼里,穑长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祭穑用的牲畜在穑长家关一晚之后才会具有灵性,才能用于祭穑。此外,穑长还要提前准备好8 个鸡蛋、1 只大红公鸡、香、茶、酒若干以备用。在当天下午6 点后,穑长会组织村子里的年轻人带着香、1 碗玉米或者大米到穑林里,把穑林周围的杂草、灌木清理干净,然后点香祭拜,并由穑长念诵祈祷词,大意是告知穑神,明天全寨村民要来祭祀穑神,祈求穑神保佑村民健康平安,风调雨顺。

(二)“献穑”仪式过程

“献穑”仪式当天,送归村布朗族群众会暂停家中的农活,在穑长主持下完成祭祀活动。献穑仪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穑长家里,第二阶段在穑林里。

当天早上穑长起床之后,首先要把家里面打扫干净,然后再去把大门打开,等着穑神到来。随后点八炷香,在家堂祭台上插三炷、在家堂门口插两炷、院子里“天地间”祭台处插两炷、厨房火塘边插一炷。随后,穑长会组织几名男子到自己家里帮忙杀鸡和准备祭品。杀好鸡之后,把提前准备好的八个鸡蛋和整只鸡放在一起煮,煮熟后用鸡和鸡蛋在穑长家院子里摆一张桌子献祭穑神。献祭的时候,要准备茶、酒各一杯,把祭品放在盘子里面,在鸡和鸡蛋上撒一点食盐。献祭结束后,才能把整只鸡拿去分割,分割之后再煮,煮熟以后还要进行二次祭祀,同样是点好八炷香,按照之前的位置分别插好,再次进行祭祀。第二次献穑神的时候,除了祭品之外,还要准备一些饭菜作为祭品。两次祭祀的过程中,穑长都要念祭词:“尊敬的穑神,今天早上把您请到家里来供奉,请您保佑村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畜兴旺,吃完饭之后我们再一起回穑林。”

第二阶段是下午三点以后,穑长带着村民一起去穑林,开始祭祀穑神的仪式。仪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领生”和“回熟”。“领生”开始,穑长用青蒿子装在葫芦瓢里,再把烧红的犁头耳朵放进去,然后用开水倒进去,把蒸发出来的热水蒸气带着青蒿子在所有的祭品上扫过,称为“打醋汤”,意为消除晦气、清秀整洁。打醋汤结束后,穑长先在穑神祭坛下烧三炷香以示敬人、穑神、神,再向穑树相对应的左下方位置点燃两炷香祭天地,最后再向火塘位置烧一炷香祭灶君(有时也称之为火神),每次共计需要六炷香。烧香的同时,还要安排其他人员在穑林里把猪杀了。在杀猪之前,要先用艾蒿水清洗干净猪嘴、猪脚、猪头,洗干净之后才能去宰杀。随后,在所有点香的位置上用猪头的血去擦印在上面,擦印的同时也要敬上茶、酒,最后还要把猪或鸡的毛插在各个插香的地方。至此,把杀好的猪加上米一起放到锅里面煮,整个“领生”的程序才算结束。

“回熟”是把煮熟了的祭品拿出来放在供盘内,由穑长按照“领生”时的祭祀程序重复做一遍。这时要烧好六炷香,再进行一次“打醋汤”,所有人在穑长的引导下朝穑神树跪拜磕头。穑长跪拜的时候会念祭词:“尊敬的穑神,托您的福,我们今天在这里跪拜祭祀穑神,希望穑神关照和护佑,护佑全寨、全家人畜平安,无灾无难,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管是出外谋生还是在家劳作,都请穑神保护一生平平安安,幸福吉祥。”除了穑长大声念出来吉祥的话语之外,参与祭穑神的布朗族群众也会在心里默默念诵一些吉祥的话语,祈求穑神保护。“回熟”之后,要提前把猪的前腿扇子骨准备好,用芭蕉叶包裹,麻绳捆好备用。

祭祀结束后,参与仪式的布朗族群众以户为单位来分食祭祀的猪肉。吃完肉之后,穑长开始准备打卦占卜仪式,举行这个仪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醒和告诫布朗族群众在献穑仪式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是1—3 天)严禁到山林里砍伐树木。随后,穑长安排村民统计此次仪式开支的费用,所有费用由参加仪式活动的户数均摊。之后,参与活动的群众可以在穑林里面自由活动,大家借这个机会三五成群相互聊天,但不能提前离开。到了下午6点左右,穑长会把提前包好的猪前腿扇子骨挂在穑神树上,并再次念祈祷词:“尊敬的穑神,今年的仪式结束了,请您要保佑村民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我们回去了,明年又来祭祀,再来看您……”。等穑长念诵祈祷词完毕之后,群众收拾东西下山回家,一年的献穑仪式活动结束。

(三)“献穑”仪式的禁忌

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仪式的禁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献穑前一个月,献穑所需要的祭品和穑长禁止接触孕妇或刚生产一个月的产妇或者牲畜。在当地人的观念里面,穑长是穑神和群众沟通的媒介,若碰了这些物品后,穑长会被认为不洁净,会给村寨带来厄运。二是在献穑仪式活动过程中,强调村寨群众不仅要积极参加仪式活动,团结协作,还要服从穑长统一调动,严禁擅自行动、不服从安排。三是献穑仪式结束后,通过占卜,确定休整的时间,在休整的时间内虽可外出干活,但是不能到山里面砍柴,特别是不能把柴火带回村子。同时也忌讳带有叶子的植物进入村子,若有人违背或破坏,会遭到全村人的谴责。

三、送归村布朗族献穑仪式的功能解析

在送归村布朗族社会中,穑神是最重要的神灵,因此献穑仪式有着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献穑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几个阶段进行深度阐释,进一步了解送归村布朗族献穑仪式蕴含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满足群众心理需求

涂尔干通过对宗教仪式的研究指出:“仪式是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和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20)(法)埃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1页。人类社会中的各类仪式需要通过群体活动来体现,而群体也会通过仪式来寻找心灵的慰藉,找到生活的依托。举行各类仪式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帮助当地群众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当地群众通过仪式表达对于未来的期冀。在送归村布朗族群众中,每年献穑仪式所有群众集聚在一起,开展祭祀穑神的活动,群众借此表达对穑神的崇敬。人们也会通过这个仪式,把自己和家人、家庭一年来遇到的各种不幸或灾祸向穑神倾诉,以得到心灵的宽慰。当地人相信,通过举行献穑仪式,可以确保村寨平安顺利,家庭和睦幸福。送归村的一个布朗族群众告诉笔者,“每年在举行献穑仪式的时候,穑长会带领我们对穑神进行跪拜,在跪拜的过程中,穑长会念口功来祈祷村子里面粮食丰收,人畜兴旺,风调雨顺。同时,在跪拜时我们也会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不幸说出来,诸如人丁家畜生病、家境不顺利、做生意失败、孩子不听话、读书不用功等情形。我们布朗族群众认为,只要把心里面的不幸诚心说给穑神听了,穑神就会保佑,来年一切就会变好了。”(21)访谈对象:杨某某,男,布朗族,1978 年10 月生,永德县送归村村寨文化精英;访谈时间:2021 年10月5日。

(二)规范地方社会秩序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提高乡村社会治理,首先要处理好基层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社区的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持,诸如仪式活动等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涂尔干认为,“通过举行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和统一体的情感。”(22)(法)埃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58页。通过举行献穑仪式活动,村寨成员相互分工,团结协作完成整个仪式活动,个体的行为规范和村寨的集体认同感在仪式活动中不断强化。在献穑祭祀仪式过程中,布朗族群众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的穑规对规范群体秩序、促进社区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送归村布朗族的“穑规”和村规民约同时规定:恋爱的男女双方如果还没有举行婚礼不能同房;严禁偷盗和乱伦行为;村寨里不能大声喧哗;子女要孝顺父母和赡养父母,等等。若有违反不仅会受到全寨村民的谴责,也会受到穑神的惩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献穑仪式结束后,村寨每个家庭无论贫富贵贱平均分摊献祭仪式的费用,共同遵守禁忌与规范。因此,从仪式活动到世俗社会,遵守村寨规范和维护村落秩序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

(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11期。送归村的献穑仪式充分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热爱山林、保护山林的理念。布朗族群众认为,不能砍伐穑林中的树木,否则会遭到穑神的惩罚。因此,布朗族村寨周围的山林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仪式及其对森林的保护,蕴含着当地群众淳朴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同时,献穑仪式结束时,穑长要通过占卜建议大家修整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不能到山中砍柴,也不能把柴火或带有叶子的物品带进村子,若被人发现要受到全村的惩罚与唾骂。这些仪式禁忌,规范和约束了当地村民的行为,使大家不能恣意妄为地对待大自然,从而切实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仪式很好适应了生态环境,并不断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当地群众最大限度保持了自我发展和保护自然的平衡,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生动场景。也正是由于献穑仪式展现出来的朴素的生存态度,持续维系着布朗族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秩序。

送归村的一个市级布朗族文化传承人告诉笔者:“一般来说,我们布朗族群众都会严格遵守献穑仪式中的禁忌,若有村民违背,不仅会被大家唾骂,还会受到穑神的惩罚。十多年前,村里有一个姓杨的村民,在献穑结束之后就到山上砍柴,并且不顾穑规把柴火带回家中。不久之后,他家里的老人突发疾病过世了,他自己也生病了,久治不愈。于是他家人找到穑长,请穑长帮忙献祭穑神,祈求穑神原谅和保佑早日康复。后来,他的身体才开始逐步恢复。”(24)访谈对象:杨某某,男,布朗族,1978 年10 月生,永德县送归村村寨文化精英;访谈时间:2021 年10月5日。

(四)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布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保证和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献穑作为送归村布朗族群众最重要的仪式文化,仪式由穑长主持,年轻人会协助穑长一起完成仪式活动,穑长会告诉年轻人一些祭祀的仪式规程和禁忌,有时也会提及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当地布朗族的文化特色。在献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当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穑规”(27)“穑规”是布朗族群众在献穑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常年演化形成的一套规范当地群众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例如,在“穑规”中定下了禁止同姓通婚的文化习俗,定下了禁止偷盗欺骗的行为规范,这些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都是经穑长或长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送归村蚕豆园的穑长告诉笔者:“以往每年的献穑仪式我都会参加,参加仪式的过程中,穑长会安排年轻人来和自己一起完成祭祀仪式。年轻人会跟在穑长后面,看着穑长如何进行献穑仪式,经过长期的言传身教,很多年轻人就都知道了献穑仪式的所有过程。去年,我当上了穑长,我也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带着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和我一起开展祭穑活动。在祭穑过程中,很多小孩子也会在周围看热闹,我会详细告诉他们仪式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细节,看了几年后,这些年轻人肯定就都懂了。”(28)访谈对象:蔡某某,男,布朗族,1961年12月生,永德县送归村蚕豆园村民小组穑长;访谈时间:2021年10月5日。

总之,通过年复一年的仪式操演和长辈的言传身教,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仪式得以代代传承,布朗族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发展。

(五)凝聚村落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是凝聚村落共同体的内核,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构建新时代村落共同体是一个时代课题。(29)陈兵:《借力传统文化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国家治理》2019年第29期。从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到费孝通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都把共享的文化传统作为凝聚村落团体的根本力量。(30)王露璐:《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即使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变迁,但是这一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乡村仍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所在。(31)毛一敬,刘建平:《乡村文化建设与村落共同体振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期。最终,乡村社会能够成为一个紧密团结的共同体社会,乡村社会中群体共有的文化,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献穑仪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成了当地最重要的活动,很多外出打工的布朗族年轻人在献穑仪式当天都会赶回家中,参加献穑仪式。在穑长的主持下,献穑仪式年复一年地在送归布朗族村寨中举行和操演,在这一过程中,布朗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加,仪式俨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之相关的象征符号含义在年轻人心中发生了变化,但是基于共同的穑神信仰,共同的情感体验,年轻人在耳濡目染中依然不断强化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文化自觉。因为年龄和时代的差异,年轻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虽会对原有的献穑符号文化体系进行重构,但固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元素依旧会进入到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普遍的价值追求之中,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实践。

送归村的一个年轻人告诉笔者,“我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保山市昌宁县勐统镇当老师。献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每年到献穑的时候,我们在外地的年轻人都会相约赶回家参加。这是我们布朗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这个活动向长辈学习祭穑的仪式,听长辈讲我们布朗族的传统文化。在祭祀期间,大家互相了解,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特别是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到外省务工,献穑时大家都会自发参加,献穑仪式成了弘扬宣传布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32)访谈对象:杨某,男,布朗族,1994年2月生,永德县送归村人;访谈时间:2021年10月2日。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功能。换言之,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3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前言》,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 页。在“文革”期间,送归村布朗族的献穑活动曾经停止过一段时间,很多村寨直到20世纪90 年代末才开始逐步恢复。仪式过程中,村寨的布朗族群众都会参加,通过仪式成功将不同姓氏的群众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感受到虽然大家姓氏不同,却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拥有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村落共同体。

南木丘村的一个布朗族老人告诉笔者,“我今年已经81 岁,每年的献穑仪式我都参加,以前南木丘的穑林只有我们杨家人去祭祀,这几年村子周边的金姓、蒋姓布朗族都来和我们一起祭祀穑神。我们共同开展仪式活动,共同分享祭祀食物,共同分摊祭祀费用,可以说,献穑仪式活动把我们几个村寨不同姓氏的布朗族聚在了一起,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34)访谈对象:杨某某,男,布朗族,1940年10月生,教师,永德县送归村人;访谈时:2021年10月3日。

四、结语

人类学家认为,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35)郭于华:《仪式与象征·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页。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意义来理解当地人的生活。文化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是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36)宫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通过对送归村布朗族献穑仪式实践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解读,其所表征的地方性知识和蕴含的传统生态智慧对地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献穑仪式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心理慰藉需求,促进了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规范了地方社会秩序,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互补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仪式展演和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强化着布朗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不断形塑着村落共同体的构建。换言之,传统文化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塑造了村落教化共同体,规范着乡民的观念与行为,维系着村落共同体的秩序认同。(37)朱启臻:《村落价值与乡村治理关系的探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献穑仪式不仅成为强化布朗族村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也为乡村社会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

不过,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送归村布朗族的穑神信仰和献穑仪式为村落共同体提供了公共展演空间,发挥着凝聚社会团结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与当代乡村社会治理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秉持扬弃的态度对待布朗族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布朗族村寨村落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