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构建文化自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17王任傅袁书杰
王任傅,袁书杰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近年来,“课程思政”日益成为教育界大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英语专业响应时代号召,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该专业以人文社科知识为主要授课内容,在开展中西文化对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体现着国家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也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这决定了我国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依托学科特点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通过课程思政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有利于开拓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学科性质决定了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扎实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并深入了解西方的人文知识,这是专业学习的核心。在专业学习中适度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还能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与鉴别力,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歌德说:“谁不懂得外国语,谁也就不了解本国语”,因为没有鉴别就难以看出自己语言的显著特征。[2]同理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对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西方文化的参照,对培养学生更为理性、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多有助益。
其次,通过课程思政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有利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摆脱不了文化的制约,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通常决定了其语言表达的高度。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政治和旅游等领域的沟通日益紧密与频繁,这些活动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密切的国际交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就是对包括本国文化在内的各国文化的了解。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3]借助课程思政强化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体现了专业技能发展的内在要求。
最后,通过课程思政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家的人才需要。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但体现在“物质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影响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政府在21 世纪初即制定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2014 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与外宣已变得更为迫切。对此英语专业学生肩负着尤为重要的使命。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一场体现全新教学理念的课堂革命。通过课程思政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自信,既是其学科特点的内在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教材的选择
一部好的教材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提升教学效果。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同样需要优质的教材作为依托。在英语教材中,适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专业水平都大有助益。关于教材的选择或者校本教材的编写,需注意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当前许多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皆以主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内容。据此,适度增加中国文化主题或在某些单元主题之下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知识对照,既可丰富课本内容,又不影响英语专业学科知识的核心地位。此外,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课后的讨论题目或者翻译训练都可以适度引入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一本好的专业教材当化思政内容于无形,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得益彰。
(二)英语专业教师的意识
相比于教材,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更加灵活的要素。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理念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英语专业教师需要时刻怀有主动意识,深入挖掘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元素。
以《高级英语》“A Definition of Philosophy”一文为例。文章主要介绍西方世界关于“哲学”的理解、定义以及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在处理好中心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果为学生增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对照,无疑会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潜移默化地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文中谈到“Wisdom, the oracle was telling him, is knowing that he did not know(神谕是在告诉他,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5],苏格拉底这一认知令人想起我国先贤孔子类似的话语。《论语》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6]通过这种文化联系,让学生既学到中西方两位先哲虚怀若谷的品质,又体会到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文化补充与对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课后的强化
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体现在课后的学习。实际上,英语专业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不仅渠道便利,且能一举两得。例如,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成果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课外读物,它们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提升语言能力以及翻译技巧。该文库囊括了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国古代寓言选》、许渊冲翻译的《李白诗选》《西厢记》和汪榕培等人翻译的《庄子》《诗经》众多经典译著。此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辜鸿铭、林语堂等具有汉英双语背景的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著述也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如《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的艺术》等。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专业教师的新挑战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日常接触和模仿的榜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另一方面,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8]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如果说,传统英语专业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开拓他们关于西方文化的知识视野,那么通过课程思政英语专业教师就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鉴别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为此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增进学识,不断提升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9]发挥英语专业的学科优势,通过课程思政弘扬民族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一项基础的工作就是熟读体现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作品。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之作和重要内容,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至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人际交流等各个方面。钱穆先生曾说:“我们该把握历史传统思想来开创我们时代的新思想,来完成我们时代的新使命。”[10]广泛学习与涉猎国学典籍,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推陈出新的重要依托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