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展赛效应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发展的影响

2022-03-17乔龙泉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效应

乔龙泉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展赛,在当下书法生态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与元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书法艺术关注的不断提升,书法艺术的从业者与学习者也在近三十年间快速增长。艺术的优劣评判本就是在一定基本审美标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主观性的,加之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进步,展赛作为沟通受众与创作者的一种媒介,已经逐步成为大众了解、评判书法家艺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渠道。书法家们也通过这一媒介来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因此,在文化审美日益“快餐化”的今天,展赛成为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最便捷、最直接的交流平台。展赛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展赛效应”。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书法学专业,高校书法专业人所培养的人才也加入书法创作队伍。与其他专业不同,书法是一辈子的功夫,不受工作与否及年限的限制。高校书法专业的在校学生虽然没有毕业,但已经参与了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这也就使得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成为书法从业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然作为书法从业者的一部分,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自然也会受到展赛效应的影响。由于在校学生身份与年龄段的特殊性,展赛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这一群体身上时,会凸显出一些特殊性。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展赛效应带来的思想、物质等方面的冲击,分析展赛效应在书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 “展赛”的由来

展赛,作为一种新型艺术交流平台,承载了展示、评选以及引导当下艺术发展风向的功能,已经在各个艺术领域有了广泛发展,书法艺术自然也包含其中。“展赛”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由“展”逐渐转化而来的。书法作为我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展”的概念已经由来已久。广义上的“展”包含展现、展示的意思。从最初的甲骨文、秦诏版及各种文书,到作为主要沟通交流方式的信札,书法都起到了将信息展示、传递的作用,这一形式的“展”仍以实用为主,与文字起到的功用关系更接近。直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在文人、士大夫交游雅集时,“展”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三五好友相聚,饮酒作诗,交流近期作品与书艺,成为另一种“展”的模式。这种展示区别于实用性为主的“展”,具有了小范围、特定人群的特点。但总体来说,以上两种仍都属于广义上的“展”。

狭义上的“展”出现的较晚。指在展厅出现后,有一定主题、固定地点及展期、对参展人员有一定要求的专业作品展览会。这种展览往往需要有主办单位组织策划、征稿、展出等具体事项,与广体上的实用性“展示”及小范围交流有了明显区别。

“展赛”概念的出现则是在狭义的“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陈振濂[1]先生为现代展览所做的定义为:“书法展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把作品悬诸壁上供人欣赏,这即是一种展之览之的方式。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意义上的展览会,则除了悬挂作品与接受批评之外,还有配套的新闻发布会、开幕仪式、展期的规定以及配套评论文字。”随着国家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书法家协会成立并蓬勃发展,书法艺术相关事务便有了相对的等级评判标准。虽然不是加入协会的等级越高说明艺术水平就一定越高,但想加入高一级的协会便需要在专业成绩上达到要求,由此专业水平的量化评比便应运而生了。有了对成绩的追求,这便为单纯的书法展示加入了“赛”的成分,从而逐渐形成了目前熟知的“展赛”的概念。加之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幅发展,资本也开始涌入艺术市场,展赛成绩的体现也由原本单一的证书及协会入会资格变为与金钱、物质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展赛”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发展。经过三十年的不断进化,如今的书法展赛已经远远突破了单纯的艺术界限,形成了集作品展览、协会评比、文化研讨、艺术家推介、艺术品交易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展赛脱胎于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其所产生的展赛效应也在影响着现代书坛的发展。

2 展赛效应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有利影响

现代社会的书法从业者早已脱离了传统的私塾式学习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与机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书法专业所培养的青年学子们恰恰是接受和发现新鲜事物的先锋队与主力军,面对展赛效应同样如此。曾有艺术评论家如此评价参与展赛的高校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中蕴藏着一支规模宏大、生气勃勃的未来书法家的后备军,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2]展赛作为推动新时代书法发展的重要助力,自然对高校在校的书法专业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正确引导展赛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够推动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眼光快速提升。

2.1 展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交流平台

众所周知,书法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门类之一,想要登堂入室取得一定成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很多学习者苦练一生也未能窥得其中真谛。书法与同为造型艺术的绘画有着明显区别,绘画学习过程中有色彩、写生等较为生动的元素与环节,书法学习则始终面对的是较为枯燥的结构与线条组成的黑白世界,较为枯燥、乏味。高校中的书法专业在校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活泼、好动阶段。艺术的枯燥与青年人的活泼天性之间的矛盾,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意志,展赛效应参与到书法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后,对原本的矛盾起到了相应的缓解作用。通过参加展赛取得一定的成绩与认可后,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起到一个很大的助推力。这种通过成绩获得带来的成就感与激励是在平时学校的训练与学习中很难获得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努力后取得成绩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努力学习。

现代展赛在保留传统书法展览邀请作者现场观摩展览及作品集交流外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术研讨和网络推送等环节,这也是展赛效应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走出教室、书斋,接触人与社会提供的良好机会,这也正与人才培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相契合。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参加展赛的观摩与研讨,能够开阔眼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与朋友,加强与展赛评委专家、其他获奖作者的学习与沟通,了解书法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与动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眼光,拓宽了交流平台,对书法艺术学习产生了积极帮助。

2.2 展赛效应丰富了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性

现在的书法展赛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文化赛事,不再是单纯的写幅作品那么简单。参加一项展赛,从尺幅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设计以及文法字法的应用都要经过精心的安排,这就对包括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在内的广大参赛者提出了知识及创作技能全面性的要求。只有各方面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到一幅作品中,才有可能在展赛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展赛效应无形中丰富了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展厅的基础建设等硬件条件已经非常完善,参加展赛的作品要求也随着展览硬件的提升有了相应的提高。仅从作品尺幅来说,过小的作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展赛的需求,作品尺幅增大势在必行。这就对创作者的书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品尺幅的增大,势必书写内容就要增多(榜书与大字作品另当别论)。张爱国[3]先生评价这一现象时说:“它让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法创作逐渐走向‘自娱亦娱人’的展示式创作,最终导致了当代书法创作方式的转变。”在创作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要保证字数的充实,书写内容的主旨也是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内容选取上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筛选出符合创作要求的内容,并对文字进行繁简转化。同时对一些特殊文字在不同语境、不同书体下的用法、写法进行反复推敲,这都要求学生在古汉语、文字学等方面下功夫。甚至有一些等级较高的展赛还会要求作者必须自撰创作内容,这就对参赛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作品形式也是考验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现代展赛动辄上万件的收稿量,百余件入展名额便显得尤为珍贵了。如何在众多的投稿作品中吸引评委的眼球,作品形式便是最重要的考量方面。作品形式的设计要求创作者对中国书法中传统的章法布局形式、作品形制等有非常深入地了解。同时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才能创作出既令人耳目一新又符合传统艺术规则的作品,从而在展赛中脱颖而出。对参赛作者全面性的要求还体现在获得入展资格后。现在越来越多的正规展赛为了优中选优及避免抄袭、替写现象而设立了复试环节。复试一般包括现场创作与综合素质考评。紧张的复试中,对于参赛者的心理素质、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一项挑战。可以说展赛效应引导广大参赛的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如果没有展赛,学生也仅仅是埋头写字,即使进行创作也会缺少动力。

3 展赛效应对于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不利影响

“当代中国炙手可热、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画家无一不是通过在全国大展中摘金夺银、频繁地登上书画艺术的大雅之堂——展厅而声名鹊起的。”[4]但在名利双收的利好前景面前,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展赛效应亦是如此。在给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比起积极的影响,负面的效应更加值得关注与研究。只有对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其存在的原因及影响,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

3.1 展赛效应易误导学生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后,书法热潮持续不减,影响力与影响范围也与日俱增。“书法热,首先表现为‘展览热’‘评奖热’‘流行热’和‘创作热’。”[5]高校在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朝气蓬勃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优点。但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大多三观仍未成型,较为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引导与暗示。在展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自身艺术水平及展赛的认知发生偏差,使学生陷入“唯展赛论”的误区。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并不能明确展赛仅仅是艺术交流与学习的一种平台与手段,刻苦临帖才是书法学习的正道。展赛成绩的取得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仅仅代表某一阶段或某一件作品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并非完全是真实艺术水平的客观反映。展赛成绩光环笼罩下会使一些学生认为自身艺术水平已经非常之高,继而脱离实际,不再专注于专业训练与学习,而是沉醉于参加各种展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虚荣心。而一旦某一次或几次展览没有入展、获奖,学生承受的心理打击会非常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并不能正确地为自己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导致负面情绪堆积,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在展赛效应影响已无可避免的今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才能减轻展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3.2 展赛效应影响书风潮流,动摇学生艺术追求

书法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专心汲取古人营养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展赛效应的影响,整个书坛的书风潮流导向都会根据某一次重大展赛或一段时期内的展赛评选结果发生转变。例如在某一较短时间内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展赛评选中,赵之谦风格的作品有较高的入展获奖率,势必会引起这个书坛学“赵”之风的兴起,直到下一次较为明显的“获奖风潮”再次改变书风潮流。更有甚者研究出了专门应对展赛的“流行书风”来与众多传统型作品拉开距离,以博取入展获奖资格。实际上这种现象是与书法本身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书法追求的是日复一日的沉淀而非急功近利的投机。但高校中书法专业的学生很难辨别展赛效应对书坛书风潮流引导的利弊,很容易随着展赛结果不断改变自身的艺术追求,进而导致自身艺术审美飘忽不定,很难脚踏实地地学习下去。展赛的评选结果受评审机制、评委构成、审美意趣甚至运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但受展赛效应影响的学生往往不会探究是哪些深层次原因决定了展赛结果,他们关注的大多是某某书家以某一种书体风格多次入展、获奖,某一种风格的作品在一次展赛中入展、获奖了多少件。紧跟着产生的便是大批的跟风者,这也是当下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四年本科期间都没有确定的书写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盲目跟随展赛结果不断摇摆,只会逐渐摧毁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陷入愈学愈迷茫的境地。

3.3 展赛效应误导学生过度制作作品

随着书法艺术从业者越来越多,展赛的投稿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个面向全国征稿的展赛,投稿作品数基本有万余件之多。如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官方主办的展赛,又以协会的入会资格作为奖励,收稿量便可以接近两万件。面对如此之多的作品,评委很容易陷入审美疲劳。古人“留给后人的,无论笔法还是才情,都是通过墨迹的真实记录,无疑属视觉的感受[6]。“视觉艺术”这一界定从客观上要求当代的书法作品不得不重视自身的形式,而也恰恰是在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7]。只有新颖、独特的作品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评委眼球。由此,展赛上便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制作过度化”的作品。从书写过程到作品拼接,已经逐渐远离了书法创作本身的精神,不再是一气呵成,抒心表意。杨雄曾说“书为心画”,这早已成为书法作品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最佳代言词。赵壹《非草书》中也曾强调:“凡人各殊气血,异精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8]但在现代展赛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产品化的作品。过度的做旧与拼接更是使书家的主要精力发生偏移。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本就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加之制作化的作品在视觉效果上确实较传统作品有更强的冲击,这就使更多的书法专业学生难以避免地陷入这种过度制作的展赛效应中。他们不再注重如何把字写得更好,而是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制作作品上。这种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实际是本末倒置,违背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如果高校书法专业学生深陷这种误区,对于其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4 结 语

展赛效应已经发展成为综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正确面对这一现象,利用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展赛效应对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的利弊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并立关系。这种影响的利弊是在不断变化并相互作用的,所以要求我们在明确展赛效应会对高校书法专业在校学生所产生哪些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这些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引发的连锁反应,这样才更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效应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懒马效应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