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2022-03-17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时代

孟 兰

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肯定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并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的劳动教育改革,始终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方向。

截至2021年7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检索主题词“劳动教育”,发现2020—2021年共搜索到相关期刊高达2 216篇,说明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有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强调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劳动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关于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研究者主要从高校层面出发,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例如:刘向兵[2]立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态度、品德与技能等方面的时代新内涵,对如何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曲霞等[3]通过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系统分析,进一步提出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五大目标体系”“三大任务体系”“1+8实施体系”与“3+1保障体系”等。叶华光[4]提出了劳动的跨域性、原本性与多维性等特征,并围绕“两点论”、目标定位与方式方法等要素,对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定位分析。

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必要性的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价值理念的践行十分重要,要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例如,林克松等[5]以跨界融合为新窗口,统筹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主体、资源、实施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与时代价值。陈斌[6]从追本溯源、叩问现实与回归理性三个方面出发,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进行深刻阐述。杨志清[7]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维”价值,分别是在社会维度上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维度上落实立德树人,在个人维度上实现人生价值。

关于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根本点,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例如,徐长发[8]从学理性认识与实践性认识出发,提出了劳动教育地位与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时代新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岳海洋[9]充分肯定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而探索出完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新路径。张威等[10]在肯定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认知偏差、育人思路模糊与实践困惑等问题,希望进一步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体系。钱静等[11]从思想、学生、实践与管理四个层面展开论述,认为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内涵意识有所偏差、主体意识有待唤醒、“教”与“劳”不平衡以及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

笔者将“劳动教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共同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仅有一篇论文对其进行研究。文新华[12]以劳动学说为起点,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劳动范畴、审视视角与价值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并确立了新时代劳动者素质的培养目标,强调对劳动观念、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指导与教育。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是针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强调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劳动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对策研究等。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思想,并基于此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探究的成果并不多,主要侧重于加强学生在劳动道德观念层面的教育。

因此,笔者希望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深入挖掘其文化根基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从劳动态度、劳动理论、劳动资源、劳动体系与劳动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对全社会发扬劳动精神与践行劳动理念,以及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广泛而持久的现实意义。

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文化根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鲜明的文化根基,为社会进步注入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推动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发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深入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积极发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在历史进程中承担时代使命。

2.1 劳动学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重点,人类社会所达到现有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劳动的本质特征,正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3],人类在体力劳动中不断激发大脑思考,并反作用地指导劳动的实践效果,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平衡发展,实现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劳动。通过人类劳动,积极扎根在广大劳动群体当中,不断发扬劳动者艰苦拼搏的奋斗精神,用实际行动开辟历史前进的新道路。新时代劳动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在体力劳动中创造物质资产,在脑力劳动中创造精神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剂。

2.2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民族基因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劳动精神,并通过日常生活劳作与文人墨客佳作得以表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是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真实写照。在物资匮乏的历史时期,劳动成为解决生活温饱的必要条件,将热爱劳动作为人人称颂的传统美德,逐渐形成崇尚劳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精神基因,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内涵,将劳动文化基因与时代发展进行创新融合,逐步形成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劳动价值观念。作为新时代的劳动主力军,要深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积极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力推动当前我国劳动事业稳步改革,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导向。

2.3 人民群众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造主体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也是劳动成果的创造主体。尊重劳动,相当于尊重劳动人民,且尊重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在全社会奋力营造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社会风尚。从广大的劳动分子中树立劳模典型,充分挖掘劳动模范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与奉献意识,用切合社会发展的“大我”精神,在全社会不断激励广大社会群体的劳动积极性,以拼搏奋斗的忘我精神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最终实现“无我”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将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主要载体,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凝聚成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形成兼具实用与创造的显性与隐性劳动成果,共同为推动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3 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大中小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承担着“五育并举”的重要职责。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首先要举好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主力棒,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效联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相互配合的接力棒。这一举措符合劳动价值观念、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

3.1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劳动价值观念的内在需要

为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党和国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为青年学生劳动教育工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指导,作为衡量与检验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直接依据。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只有从思想上尊重并认同劳动,才能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劳动观,将劳动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依托劳动教育课堂与实践平台,教师通过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体系,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将劳动价值观与个人前途、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劳动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自觉追求劳动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深刻理解劳动观念的内在价值。

3.2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诉求

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被片面的想法所误导,认为只有课堂上的文化课学习才是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径,较为常见的便是“体育课改为自习课”,淡化了课外实践与劳动的重要性。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觉得劳动是在浪费时间。实则不然,“劳动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14],通过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劳动客体的探索与反思。“教育”即教书育人,通过教师传授知识,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育与课外劳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并举发展,这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同时,劳动教育贯穿于品德培养、智力发展、身体素质与审美能力之中,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纽带与本质诉求。

3.3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保障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态度,决定着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并深刻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劳动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关系到课堂学习、生存生活、人际交往与情感交往等方面,并反作用于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信仰构建。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好逸恶劳,必将会导致这个国家经济下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全民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气,鼓励青年学子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报效国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4 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的劳动教育发展路径

结合目前各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情况,分析课堂与课下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积极引导在校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始终坚持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价值方面的深度融合,逐步推进我国劳动教育稳步发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新路径与新发展。

4.1 端正劳动态度,从思想高度上走好“认知关”

“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是大部分寒门学子摆脱现实最直接的方法,但往往容易产生另一个极端,便是“只读书,读死书”,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劳动实践毫无兴趣。反之,迫于经济压力或增加社会经验等原因,大学生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不少学生容易上当受骗。归根结底,一方面,因为学校对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化教学,对社会劳动的考核力度不够高,学生自然没有重视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对《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学生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要努力克服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教师主动带头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思想高度上充分肯定劳动的社会价值,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提升自己、服务社会以及创造社会价值。同时,学校要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劳动权利。

4.2 创新劳动理论,从思政课程上走好“建设关”

课堂是劳动教育的基本阵地,思政课堂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窗口,“也必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观教育的主渠道”[15]。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通识教育课,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堂中,其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从情感态度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自觉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的情感认同。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立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架构,对劳动本体论、劳动价值论、劳动历史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劳动价值观最深层的哲学理论依据。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从党的历史学习教育入手,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奋斗史,充分挖掘典型人物事迹的优秀奉献精神,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劳动劳动史观的重要判断与理解。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重要论述为指导,系统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与新时代相互融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这四门思政课对劳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共同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4.3 统筹劳动资源,从内外联动上走好“实践关”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首要标准。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有帮助。因此,要统筹各方劳动资源,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除了校内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岗位,还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学生社团中,组织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优秀品质。另外,也可以选择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中,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水平与实践劳动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合作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同时,学院团委或学校就业办可以主动与校外企业合作,制定学生实习或就业岗位等相关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良好关系。高校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对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实践任务,或者根据自身兴趣积极参加相关比赛,例如,互联网学院的学生对“互联网+”大赛比较感兴趣,可聘请优秀专家老师参与大赛的指导工作,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并对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的突出进步学生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4.4 优化劳动体系,从教育方式上走好“系统关”

理论来源于实践,从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来看,理论知识的比重大于实践教学。因此,要从宏观上优化劳动课程,扩充劳动教育实践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清楚地认识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劳动学说,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劳动理念,并发挥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而且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起到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尽可能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卫生维护等工作。同时,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相关节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劳动奉献中收获成长,展现“劳动最光荣”的精神面貌。另外,可以推动学院与校外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共识,采取个人申请与专家推荐的方式,向企业输送优秀学生开展实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要优化劳动课程体系,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专门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4.5 完善劳动保障,从组织管理上走好“常态关”

确保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相关的劳动保障必不可少。首先,从动员宣传、活动策划、组织落实,到总结宣传等,都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学校提供的专项劳动教育经费,还是企业赞助的合作经费,都是为了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必要条件。其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适合本校的劳动教育方案,并将其形成文件下发到各学院参照执行,各学院要安排专人组织实施教育方案,并定期将落实情况汇报学院相关领导进行考评,形成一定的反馈与整改机制。最后,要构建全方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课堂劳动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根据课下劳动实践的表现效果进行考核,全方位地考察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劳动能力的运用。在组织管理上,要积极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劳动规章制度,并由学院负责具体落实工作,对学生关于劳动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常态化管理。

5 结 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继承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观,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在实践中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对践行劳动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从思想高度上端正劳动态度,从思政课程上创新劳动理论,从内外联动上统筹劳动资源,从教育方式上优化劳动体系,从组织管理上完善劳动保障,对积极探索推进当前劳动教育改革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