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文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7姚井君

关键词:育人校园文化

姚井君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地方高校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产业、新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具思维和传统专业教育理念等的影响下,当前部分地方高校过度重视专业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就业率及考研率等,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创新文化是在长期劳动、交往和实践中形成的习俗、观念、规则和信仰等,主要包括物质、制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创新文化是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1]。要从创新文化育人的角度审视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地方高校创新文化育人体系应从校园创新文化、人文教育、课程思政等方面系统构建,更好地提高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应以先进、纯洁的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但在当前传统教育理念主导下,教育教学更偏重于知识传授,文化育人的功能被弱化,忽视文化对人的心理结构、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人格培育、素养生成和能力提升等的育人活动,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传统文化的浸润,因此有必要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实践教学、校风学风创建等方面,建构多元化的文化育人载体,以期收获良好的育人效果。

创新是引领时代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养分。创新文化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行为塑造可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具有“精神指引”的力量。针对创新文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论阐释。高文兵认为,创新文化是基于发明创造以创新为宗旨的观念创新文化及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宗旨是贯穿创新全过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从宗教创新文化到学术创新文化再到制度创新文化的逻辑演绎[2]。实践证明,若处于成熟的创新文化情景下,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在大学教育中较显著,进而实现创新绩效的提高。古荒认为,创新文化是从精英式的企业家精神演化至覆盖整个创新价值链,进而发展成面向整个社会发展基础环境的大众式的文化[3]。余晶认为,创新文化孕育科技创新,创新文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以创新文化为精髓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4]。陈夏兰认为,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文化体系,不仅表现为价值理想等精神创新文化,还表现为制度诉求、物质基础设施及整个学校所形成的创新文化氛围[5]。张瑞雅认为,大学创新文化是指在大学时空范围内营造出的一种敢于冒险、善于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环境[6]。刘天娥认为,大学创新文化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大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环境,组织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校园创新文化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新型校园创新文化[7]。可见,创新文化的内涵首先是高校文化创新的体现,其主要表现是高校可为创新营造敢于冒险、开拓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环境,鼓励和奖励创新;其次是高校在价值观、准则、规范和物质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中,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综合体。

二、创新文化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从创新文化学视角出发,学校教育是传承优秀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文化丰富发展的活动,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发挥着创新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等产生影响。从该视角出发,创新文化育人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实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时代精神,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文化底蕴等;也可通过制度创新文化、行为创新文化等方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持。

(一)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导向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可在某个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且为行业或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特殊人才。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包括基础理论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文艺创作创新等人才[8]。可见,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应具有不被传统工作模式约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张武杰等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丰富知识、执着精神、开拓创新勇气和探索新事物好奇心的可对问题实现创造性地分析、思考和解决,且可能为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的人才,同时在道德素质、人格理想、人生追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9]。从总体上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思维灵活等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片面强调知识教学、实践训练等是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若想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人文精神培养、道德人格培育、开拓精神培养等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在当前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力量,在我国乃至全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可见,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和价值导向,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学科教学、实践实习、校企合作等活动。创新文化育人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多次强调,将创新文化育人、立德育人等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高校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完善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和“三全”育人体系,进而实现提高高校创新文化育人的有效性。从学校发展定位出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地方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较鲜明的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以及地方性,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重任。因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引领性和渗透性,将创新文化育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三)激发地方高校学生成长潜能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开拓精神培养、责任意识教育、求新求变思维培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可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10]。但受传统观念、应试教育、功利思维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重集体轻个体、重全局轻局部、重义轻利、重道轻术等,是传统思想的主要特征,较强的官本位意识、权力至上观念、学而优则仕等倾向,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较大影响。如某些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一味强调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训练与引导,导致其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观念。同时部分学生较热衷于考研、考公务员、进国企、考事业编等,以至于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复习备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可见,在地方高校开展创新文化育人,要将创新理念、创业思维、万众创业等融入地方高校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消除部分不良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促进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对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三、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文化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大批有创新意识、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价值导向和教育目标,建构以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然而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相较于创新文化育人更加重视教学方法革新、大学生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如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具有较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部分地方高校的教育机制僵化,不能有效发挥制度创新文化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保障作用。

(一)功利主义制约创新文化培养地方高校创新人才作用的发挥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信念和人格追求等方面,而非一味重视知识技能和理论素养等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层面,当学生拥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失败的决心、敢于担当的勇气时,才能自觉投身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但是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大学文凭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以功利性思维对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给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造成巨大障碍。如部分大学生进入地方高校后,将更多精力用于英语四六级、考研、考资格证等;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华而不实,在谋求较好工作岗位方面不具备优势。此外,在应试教育思维、大学生就业难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生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多围绕学生就业、考研等功利性目标展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忽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导致高校创新教育落后,流于形式。同时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师对学生的考证、考研等持无条件支持态度,可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实习、创业实践等趋向形式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

(二)创新教育机制僵化与支持体系不完善

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学分评价标准等与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地方高校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机制,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但受行政化管理理念、专业化教学思维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在教育机制上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影响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教师主导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将精力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下,发表论文数、参与课题数、拥有专利数等成为评价地方高校教师的主要标准,且职称晋升、年终绩效等与以上指标密切相关,而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等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占比较小,因此教师多将精力用于发表论文以及申报课题项目等方面,在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所用精力较少,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此外,不完善的地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导致难以形成以创新文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体系,弱化创新文化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部分地方高校的学分评价机制并未充分体现创新文化育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也未充分体现创新文化育人的特征,以上均对学校创新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三)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不足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校园创新文化在高校创新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中承担主要角色。校园创新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校园活动、第二课堂等为平台,以教书育人、成长成才、个性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创新文化,校园制度创新文化、校园精神创新文化、校园心理创新文化是其主要形式。从总体上看,校园创新文化是具有引导人、感召人、塑造人等重要功能的社会创新文化体系的子系统,可对学生的观念形成、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等产生较大影响[11]。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地方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变思维养成不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维狭窄、性格保守、观念老套,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此外,高校的校园广播、思政网站、文艺活动、第二课堂等,不重视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同时创新活动、创业实践较少,不利于构建创新文化育人的创新教育体系。如学校的校园广播多以时事政治、政策形势、道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思政网站多以政治理论、热点问题等为主要内容,较少涉及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从而弱化创新文化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近年来,互联网和自媒体广泛普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形成以及认知、道德水平提高,基于此,网络创新文化也应成为校园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大学精神缺失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文化不仅包括精神创新文化、价值创新文化、思想创新文化,还包括物质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等内容。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受不同类型创新文化的影响,高校的建筑物、雕塑、标语等可在不同层面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但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办学理念、学术氛围、教风学风等思想创新文化和价值创新文化,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发展和理想追求。但从总体上看,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等方面仍有不足,弱化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部分新建地方高校缺乏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尚未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均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文化策略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是涉及知识育人、创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复杂系统,不仅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高校加强创新文化育人,进而充分发挥校园创新文化、思政创新文化、创业创新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以创新文化育人作为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创新文化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渗透和价值引领功能。

(一)推动高校思想创新文化建设,消除功利主义对创新文化的不良影响

弘扬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进一步打造创新文化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的过程,而社会发展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该哲学论述对创新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高校的创新文化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的创新理论体系建设,为高校的创新文化育人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12]。同时,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如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支部建在连上、延安整风运动等,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精准体现。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党的创新史、创业史等应作为创新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红色创新文化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在思政教育中可通过深入讲解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延安整风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决策过程,让学生对党的发展中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等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现在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培养,有效消除“学而优则仕”“短期利益至上”“就业率为导向”等观念的负面影响,构建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高校创新文化育人体系,方可更好地实现以创新文化育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以应推动地方高校的思想创新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时代创新文化等融入地方高校的创新文化育人体系,进而消除功利性思维、“铁饭碗”思想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对传统教育创新文化进行扬弃,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小富即安”“学而优则仕”等保守文化,同时有革旧鼎新、生生不息、敢于担当、精益求精的创新内蕴,如“四大发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郑和下西洋等均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应汲取传统创新文化中的创新资源,将创新精神等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人文教学,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创新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

(二)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建设,破除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僵化机制

创新文化育人主要包括思想创新文化育人、管理创新文化育人、制度创新文化育人等内容,其中高校制度创新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可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制度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打破约束创新人才培养的僵化机制。

首先,应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因此,地方高校应改革以论文、课题、科研项目等的量化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如可以量化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定期对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评分,同时将评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可由此提升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其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学校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制度创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3]。因此,高校应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创新文化育人体系。适当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以及校园创新文化资源,进一步将创新文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等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此外,通过推动学生评价机制、改革学分管理制度等,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推动学习评价制度改革,提高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权重,将创新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成果、创新创业教育等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可适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地方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使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创新教育倾斜。

(三)推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是学校创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进一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建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园创新文化体系。

首先,通过校园创新文化设计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校园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如在校园标语、雕塑、黑板报、建筑物等设计中体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充分体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在校园广播、时政网站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华为、大疆、小米等科创企业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14]。

其次,以特色校园创新文化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从当地的创新文化资源、本校的专业特长等出发,开展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校园创新文化活动,以特色校园创新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大赛、创业实践等,为大学生提供较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平台;举办创新方面的学术讲座、创新作品展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地方高校还应大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围绕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实践教育、科研创新活动等开展课外活动,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15]。

此外,以校园创新文化网络体系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阵地。“创新之路,唯在得人”[16]。在当前大部分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的教育环境中,自媒体、互联网等成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创新文化建设,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网络创新文化体系。如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创新文化,进一步宣传大学生创新的典型案例,介绍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将抖音、快手等打造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还可通过微信、BBS等方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心得交流空间,将创新活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四)培育以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营造宽松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

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的大学精神、学术氛围等密切相关,营造独立自由、尊重个性的思想氛围,进而培育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方可将创新文化育人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应推动地方高校的大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首先,要培育独立自由、尊重个性的大学精神。如地方高校应当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等开展创新文化、校风学风建设,将独立、自由、创新、包容等融入校风学风教风之中,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17]。其次,要培养尊重自由、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地方高校学术研究中,较易出现功利化、行政化的不良倾向,可导致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为此,应加强校园政治创新文化教育,推动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努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等,适度包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批评言论等,将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等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认同。此外,要营造宽松的心理创新文化氛围。如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观点和假想等要充分肯定,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特长和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打造成相互交流、思想碰撞、观念创新的平台。

在当前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评价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涉及专业教学、思想教育、实践能力、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仅依靠知识育人或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创新文化育人在地方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开拓精神培育、创新观念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文化育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将创新文化育人融入地方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意识培育等方式,提高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