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达尔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2022-03-17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鲍里斯儿童文学儿童

吴 茜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13)

盖达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依靠对语言和情感的独特见解,盖达尔掌握了打开儿童心扉的钥匙。他的创造性成就为后来该领域的作者提供了珍贵经验,对于盖达尔的作品,以及其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所拥有的成就,各个国家的文学作者以及群众都表示赞赏。其作品中的思想经过时间的淬炼,当代读者能够与其产生极大的共鸣。盖达尔作品的核心就是探讨儿童成长问题。这些儿童形象身上的优秀品质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儿童,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 盖达尔作品中儿童形象分析

盖达尔本人曾说过:“儿童是我作品的主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盖达尔塑造了众多经典儿童形象,这些儿童形象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一)共性特征

1.机智。盖达尔笔下的很多儿童形象都有这一特征。例如《少年鼓手的命运》中塑造的人物谢尔盖,当他认出了特务分子的本来面目之后,并没有慌张,而是机智地躲到了窗台上。这种儿童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生活经验,机智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规避眼前的危险,而这种品质也正是盖达尔所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

2.诚实。盖达尔在描写儿童形象的时候,经常会突出文学形象身上的诚实品质。例如在作品《丘克和盖克》中,丘克为了避免受到妈妈的责罚,与盖克一同商讨如何欺骗妈妈,此时盖克的行为是先长叹一口气,而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妈妈发现了我们撒谎,她会更生气的。”在盖达尔看来,诚实是儿童身上非常宝贵的一种品质,因此大力倡导儿童要抱有诚实之心,能够主动意识到撒谎是不正确的。

3.善良。在盖达尔的笔下,所有儿童形象都具备这一特点,即便是该形象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其内心当中都具有善良的一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一块烫石头》这部作品当中,盖达尔刻画了一个性情顽劣的人物——小伊凡。这个儿童形象十分丰满,性格中既有缺陷,又散发出善良的光辉,当他得到了那块具有魔力的石头之后,对看门人起了恻隐之心,要把石头送给看门人。通过对这一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盖达尔对于善良的解读: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很正常,只要他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还是能够变成好孩子。

4.勇敢。盖达尔所处的时代十分动荡,因此他非常看重“勇敢”这一品行,他笔下的所有儿童形象或多或少都带有这一特点。比如在《丘克和盖克》中,丘克、盖克这两个儿童都具有勇敢的品质。面对闯入院子的恶犬,他们毫无畏惧,勇敢地用石块将恶犬赶了出去。正是由于盖达尔生活在战争时代,因此他希望儿童们都具有勇敢的品质,这也成了盖达尔笔下儿童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存在缺点

盖达尔笔下的儿童形象十分丰满,读者在阅读时会感觉到这些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人。之所以盖达尔所设计的儿童形象如此立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点。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让人物形象不再扁平化、脸谱化,变得十分立体。典型代表就是《一块烫石头》中的小伊凡,尽管他有小偷小摸的缺点,但是其勇敢、善良,依然是非常讨喜的一个角色。如果从深层次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发现盖达尔在设计儿童形象方面的一种技巧:人物出场之后通过一两件小事来展现儿童身上的某些缺点,但随着故事的开展,儿童们坚守善良品性,并没有掩盖自身的缺陷,而是正视缺陷并勇于改正,这种创作手法让盖达尔笔下的人物充满了耀眼的人物弧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人物共同成长,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小伊凡相似的人物形象还有《少年鼓手的命运》里面谢廖沙这一角色,该角色身上的缺陷是懦弱,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性格懦弱,谢廖沙经常说谎,而且被人利用,不过谢廖沙最终还是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并勇敢做出改变,最终通过智慧与勇气击败了特务,同时也完成了角色的自我成长[1]。

二、盖达尔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

(一)情节模式

情节模式的特点是将焦点汇聚在人物塑造方面,将人物形象作为文学作品的基础,无论是背景介绍还是故事发展,都要以人物形象作为主轴,通过人物将读者带入各种故事当中,这种叙事方式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十分讨巧,其原因在于以儿童形象为中心的情节模式符合儿童阅读节奏,以及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规律。这种看似“平铺直叙”的情节推进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巧妙地将其拉入故事,与人物共同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发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各种缺陷。

盖达尔的经典作品《学校》就是采用情节模式进行叙述。但这篇作品与大多数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尽管《学校》采用情节模式作为叙述方式,但是却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推进故事情节。在短小精悍的内容中,盖达尔借助主人公的视角来审视周边发生的各种事件,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视角一同成长。从结构上看,故事一共分为两个大主题。而这两个主题均是以情节模式来进行叙述的。

第一个主题是鲍里斯在成长时期所经历的坎坷。而这种坎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鲍里斯的身世而造成其成长道路上的不顺,这属于社会因素对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在《学校》中,由于鲍里斯的父亲被认定为“逃兵”,因此鲍里斯被主流社会排挤,成为了社会边缘人士。盖达尔在处理这段内容的时候,巧妙地使用“学校催缴学费”以及“同学与鲍里斯断交”这两个情节,然后再以第一人生视角将主人公鲍里斯的内心活动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唤起读者共情的同时推进故事发展。另一方面是来自鲍里斯自身的压力。由于其自身存在缺陷,例如反应不够迅速、缺乏战斗经验、冲动鲁莽等,导致其参加革命之后遇到了很多挫折。在社会与自身双重压力的作用下,让鲍里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变得十分真实,同时也为人物的成长与蜕变积攒了巨大的势能,让人物弧光充满爆发力。

第二个主题是描写鲍里斯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盖达尔充分利了“巧合”这种写作技巧,安排偶然性事件是制造情节起伏,或者加快主人公成长的有效方式。在《学校》中,鲍里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敌人袭击,正处于危难关头的他正巧遇到了瓦利德,通过惊险的搏斗获得了瓦利德的介绍信以及肄业证书,帮助其顺利逃出白军的包围。之后为了寻找队友,鲍里斯无意间投掷了一枚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引来了队友,这一连串的巧合让鲍里斯顺利回到了队伍当中。巧合事件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物成长经历变得更具戏剧性,符合故事发展规律,这样的安排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故事增添色彩。

无论是描写鲍里斯的成长经历,还是刻画成年人物制造各种巧合情节,盖达尔在《学校》中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情节驱动”这一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方式通俗易懂,容易给读者以代入感,特别是配合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符合阅读规律。

(二)象征模式

除了情节模式之外,象征模式也是盖达尔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这种“象征”是广义层面的一种叙事技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通过分析盖达尔的文章可以发现,盖达尔在使用象征模式的过程中,并不是将其应用在具体事件当中,而是以整个故事框架为目标,让象征物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故事当中的象征物一旦具备意象,那么意象所代表的思想就无法用具体的象征物进行完整表达,此时作者就要通过暗示、联想等技巧努力将这种具有抽象性特点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由于每个故事的构思与框架不同,在运用象征叙事模式的时候分为两种方法[2]。

第一种是具体象征,其特点是具体象征物在故事当中直接出现,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种象征物可以制造矛盾焦点,也可以点明故事发展方向,都是故事的核心,大多数情节都要围绕象征物展开。例如,通过地图或者钥匙这种关键象征物,读者立刻就会了解故事的大概:“多方争夺地图”“主人公寻找钥匙”等。同时,作者为这种象征物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具有隐性特征,读者在初读故事时很少会联想象征物背后的含义,等阅读完故事之后,在对象征物进行回忆时就会慢慢悟出其中的思想,令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种是整体象征,其特点是将整个故事框架作为象征物。通常情况下,运用这种整体象征的故事都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是故事的表层含义,第二层是故事的象征含义。在故事开展过程中,并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象征物,而是以“时代”“群体”这种大框架作为象征,以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身上的人物弧光作为切入点,让读者能够提取出其中的精神内涵,让读者形成一种“虽不见象征物却处处是象征”的认识[2]。例如,盖达尔所著的《蓝杯》中,就使用了整体象征,“蓝杯”虽然是一个具体象征,但是故事的中心与“蓝杯”并没有太大关联,故事从始至终的主线都是“追寻幸福生活”,而“蓝杯”所起到的作用紧紧是在开头推动故事发展。

三、创作主题

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儿童道德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主题”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由于儿童的思想尚不成熟,对于文字以及文字背后含义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文学作家需要为故事树立一个明确的主题,以方便儿童阅读。盖达尔受到其生活环境以及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更习惯运用“流浪”“成长”这类宏观性的主题。下面就以“流浪”“成长”两个主题为例,对盖达尔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

(一)“流浪”主题

盖达尔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非常擅长运用“流浪”主题来搭建故事。受到历史因素影响,盖达尔生活的时代有很多流浪儿童,如何描写这些流浪儿童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状态,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很多有关“流浪”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艺术价值不高,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存在着过于程式化的弊病。而盖达尔的一些“流浪”主题作品则比较优秀,不仅文笔优美,且立意深远[3]。

例如《在伯爵的废墟上》一文,这部作品是“流浪”主题儿童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主人公亚什卡与外号为“杰尔加奇”的儿童初次见面时,后者就是以“流浪儿”的形象出现。周围的人对其充满了警惕与敌意。例如牧师家玻璃被打碎、佩拉格娅伯母果园丢失苹果等事情,全部算在了杰尔加奇身上。但是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主人公亚什卡却知道杰尔加奇是被冤枉的,于是亚什卡与瓦林卡成为了流浪儿杰尔加奇的朋友。随着故事的不断展开,读者会在流浪儿杰尔加奇身上发现很多优秀品质,比如“勇敢”“机智”“善良”等。同时,通过人物对话让读者了解杰尔加奇的曲折经历,唤起了读者心中的同理心,让读者对于杰尔加奇这一角色的发展充满期待。经过一系列的巧合事件,杰尔加奇充分展现出优秀品质,成功保护了财富,并与警察一起将坏人绳之以法,最终杰尔加奇也寻找到了亲人,迎来了圆满的结局。在这个故事中,流浪儿杰尔加奇的塑造十分成功,一方面他是当时大量流浪儿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动荡年代对于儿童的影响,另一方面杰尔加奇在深受误解与排斥的境遇下依然坚守初心,保持着优秀的品格,这种反差让人物形象变得高大。最后,通过安排杰尔加奇与亲人重聚,让读者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正向宣泄。可以说,盖达尔笔下“杰尔加奇”这一形象是“流浪儿”主题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成长”主题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成长”是最常用的一种主题。对于儿童来说,期盼自己快速成长是十分普遍的一种愿望,通过阅读“成长”主题儿童作品,孩子们可以在书本中体验有别于自身经历的成长轨迹,满足自己对于“成长”这一命题的各种想象。此外,阅读此类作品,还可以帮助儿童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相比于家人单方面的解释与说教,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建立认知更符合儿童的成长需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以“成长”为主题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主人公精神层面的成长来展开,可以说有关“成长”主题的儿童作品,实质上就是人物在各种背景以及事件影响下,不断纠正错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一个过程。盖达尔也十分擅长创作与“成长”有关的作品,正如“盖达尔”这个笔名在鞑靼语中的含义为“勇往直前的骑士”,盖达尔所创作的“成长”主题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就如同勇敢的骑士一样,为了心中的目标坚定向前,并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盖达尔笔下的儿童形象十分生动,这些儿童形象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让人物与“成长”主题变得更加贴合,同时让人物的成长经历变得更加合理,其成长动力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于自身缺点的影响,让人物不得不成长,这样的写作方式与现实更加贴合,让故事变得更加真实、生动。

回顾盖达尔的创作生涯,其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是十分精细的,这种精雕细琢体现出盖达尔对于儿童深切的爱,令人动容。特别是在《学校》中,盖达尔将自己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投射到主角鲍里斯身上,通过鲍里斯这一形象的人物弧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中的鲍里斯,就是现实生活中盖达尔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鲍里斯儿童文学儿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沉睡五百年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