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教质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22-03-17吴帅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帅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2021 年暑期,“双减”轰动了整个社会。那么“双减”政策落地,幼儿园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帮助家长缓解焦虑?笔者认为,作为幼儿园,可以通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缓解家长焦虑。
看幼小衔接的过往,寻找衔接教育的经验
提到幼小衔接,对学前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就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继出台过一系列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幼儿园单向执行主体时期(1949~1988 年),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执行主体时期(1989~2009 年),再到多元利益相关者执行主体时期(2010年至今)的演变过程。旨在促进和保障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2015 年起北京市大兴区学前教研室带领各园以教科研引领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但研究的点比较散,仅涉及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数学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家园共育等方面的内容。小学与学前也经历过联动、互访教研的模式,但仅停留在对领域、学科知识内容、形式上的了解。没有形成可依据、可操作的课程或案例等落地成果。
2020 年学前教研室成立了幼小衔接专研组,通过课程核心组,业务干部教研共同体、大班教师教研工作坊三级教研的模式,开展幼小衔接研究工作,从三个群体、三个层面、三个角度进行。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展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以发展目标切入,共促全面衔接。三个教研团队均结合大班家长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困惑和担忧以及大班教师的教育需求,根据《纲要》和《指南》以及小学一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目标、内容、要求的对比。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对比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目标及内容,准确分析出大班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和义务教育低段的教学目标是基本相同的,但有些能力、习惯和经验是我们所忽视欠缺的。因此,学前教研室就将大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到每学期、每月、每周,使大班教师对大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了解得更清晰,把握得更准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三个教研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核心组成员针对目标,结合区情设计主题活动、领域活动,以及一日活动课程,通过课程指导,促进大班幼儿五大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获得。
共同体成员是针对目标,结合园情准确把握园内幼小衔接教育的实际问题,针对关键问题提升大班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工作坊成员将针对重点领域(语言、数学、社会)学习目标领域的核心经验,结合班情制定本班发展目标的一日活动的落实策略,以实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交往礼仪、语言表达能力、前书写和前阅读的能力、书写运算等经验的获得,做好各项准备。
最后我们根据三个教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区本课程“兴悦成长活动课程”,大班教师指导用书指向幼小衔接教育,从生活、区域、主题、集体教学、户外等多途径提供教学计划,给予教育教学支撑,确保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分析我区在幼小衔接教研上的做法,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还需要做好三个深化工作。一是深化幼小衔接制度建设。目前制度不够全面细致,在方法、时间、形式上有太多不确定,因此需要深度研究形成具体共识。二是深化教育全面覆盖。教师群体能力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对于幼小衔接准备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培养策略不能做到全面覆盖,同时实效性不能确定。三是深化家长观念转变。不同家长群体需求以及自身素养不同,因此需要转变家长观念,真正使政策落地,使观念得到认同,形成合力,共谋策略。
领会国家政策要求,思考区域落实策略
2021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明确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两个要点”的明确更为幼小双向衔接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区教委学前科、小教科、进校学前教研室、小学教研室四部门联合依据《北京市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研制了我区幼小科学衔接推进落实方案。随后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全市基础教育大会上重点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虽然“双减”政策指向义务教育阶段,但两个文件的相继颁布,对推进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方向。
通过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和要求,反思学前教育工作的“双减”落实关键问题,我们将在“双减”的政策下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教育,提升幼儿入学准备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区级层面设计了以下六个举措:一是组织系统学习,加强培训与宣传;二是加强园(点)调研,统筹科学衔接规划;三是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做好入学准备适应衔接;四是完善衔接制度,做好生活作息保障;五是开展专题研究,构建入学准备课程;六是提升家园校合力,助力幼小科学衔接。
开展问卷调研,明确衔接关键问题
开学后,学前教研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推进幼小衔接,对区域内各类型幼儿园(办园点)进行了调研,以便明晰各园开展情况及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困惑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研究的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提升幼儿入学准备能力,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通过调研,梳理出目前我区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优势、问题和需求。
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专项组,建立了幼小衔接制度,层级推进。二是教师幼小衔接观念在逐步提升,多数园所坚持从入园起为幼小衔接做充实的准备。三是认识到一日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教育。四是多数幼儿园树立了以教科研提高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通过教科研解决入学准备的问题。
问题和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何把握幼小衔接与小学化之间的度?尤其是教学内容上到底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教到什么程度?对此教师的压力很大,也比较焦虑。二是,教师提出《纲要》《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目标较大和宽泛,尤其是重点领域语言、社会、数学的目标,对于教师现有水平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一日生活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方式方法欠缺等,没有科学、适宜、具体可操作的发展评价标准,希望有幼小衔接方面的指导用书。三是,教师提出家长焦虑严重,有来自自身观念的,有来自小学反馈的、社会普遍的声音等,如何解决?如何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以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做好家园协同?四是,希望能够行政、业务多部门联合,统一认识和要求,能够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深入交流,通过参观、教研、拉手校园,建立长期联合机制。
基于调研结果,学前教研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重点和大家分享入学准备教育研究方面的做法。
依托课题,提升入学准备教育质量
为了使入学准备课程研究得更加科学、实效,学前教研室成功立项了区规划“双减”专项课题。研究组遵循幼小科学衔接指导意见,根据我区入学准备教育实施的实际问题和需求,通过五大领域集体教学的方式,开展幼儿入学准备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探索入学准备领域活动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构建完整课程体系。使教师能够在关键的一学年中培养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相关核心素养,形成一套可学习参考、可创新借鉴、可推广使用的衔接课程。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落实幼儿入学准备教育,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通过科研引领幼小衔接下入学准备课程的研究,解决一线教师在课程支持上的需求。我们构建了《大班幼儿入学准备领域活动课程》的框架结构,建立了课程总目标,同时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4 个准备和16 条发展目标,依据《纲要》和《指南》分解,形成课程目标体系。课题组选取实验园开展课程实践研究。首先,开展前期的政策、理论培训,明晰《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精神,《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的实施原则和要求。其次,各实验园选取重点研究的准备目标,进行领域计划的撰写、教学实践,课题组走进班级进行观摩研讨,修改调整课程计划,依据实践情况梳理教育课例。
开展日常教研,渗透入学准备教育
幼小衔接教育在区级教研中建立专题,通过日常教研的方式分别引领教师探索,在一日生活、区域游戏、主题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内容和支持策略,循序渐进地渗透入学准备教育。例如:在生活活动中如何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专题教研中,老师们深入践行《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将目标分解到小、中、大三个年龄班,这样更便于教师有效把握幼儿入园后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准备方面的教育。
加强小幼协作,以联合教研促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共同施策,才能显现良好的效果,形成教育生态。因此学前教研室联合小学教研室成立了幼小衔接专项研究工作组,共同研讨制定实施方案,将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纳入研究队伍,专人负责,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研究工作。在11 月走进小学参观了环境并观摩了一年级两节课,我们有以下发现:一是一年级的教学方式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是相同的;二是一年级的课标与幼儿园大班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对应且有联系性的;三是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常规要求和表现与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有联系的,如:回答问题时站姿的要求,课上倾听、理解、表达、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发现都引发了我们对入学准备教育的思考:一是《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之间的联系点在哪里?二是幼儿园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采取哪些方式来完成才能更好地与小学进行科学衔接?
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精准施策提质量
基于以上思考,以及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生活,需要逐渐适应集体教育形式,与他人一起共同学习。因此我们重点指导教师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实施入学准备教育。以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课堂规则我来定》为例进行说明。
集体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关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设计等三个要素。
幼儿园集体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像中小学那样,来自教材规定,我们的选择比较广泛,没有固定的内容。所以在选择内容时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开展的价值。《课堂规则我来定》来源于幼儿发展需要,因为班级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出现随意说话、走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行为,同时基于社会领域发展目标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社会准备中“诚实守规”的目标要求,良好规则的养成对今后生活、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选择这个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
集体教育目标是对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再细化,使教学目标更聚焦、可操作、可检测。《课堂规则我来定》教育活动目标从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经验技能三方面制定了“通过情景共情理解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能与同伴协商制定适宜合理的课堂规则”“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愿意遵守课堂规则”这三点目标。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设计要遵循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强调:一是活动形式,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二是主要学习方式,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三是大班学习方式,活动化的共同学习;四是社会性认知要求,以社会行为为导向,情感在先、行为在后、认知依随。
《课堂规则我来定》通过视频短片激发幼儿对自己在课上的一些不好的行为问题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在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合作记录、代表发言、举手认同当中获得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同时知道上课时眼睛、耳朵、嘴巴、手脚应该怎样做。最后要从课堂回归生活,一起争做遵守规则的小标兵。
这节大班社会领域《课堂规则我来定》的活动在12 月走进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时进行了展示。一年级教研员都深刻地体会到了幼儿园在课堂上的不同,大班教师也逐渐找到入学准备教育的着力点。集体教育的研究助力了教师实施入学准备教育的质量,也为减缓衔接坡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续我们会继续以此为基础,深研入学准备教育中更多有价值的活动,为教师实施入学准备教育提供支持,最终促进幼小无缝衔接,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