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蒋小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蒋小莉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今天,笔者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在高二年级组建了一个美术特长班,目的是给学生多提供一种爱好选择和生涯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21 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所谓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当下,有很多学生选择学习美术,并以此作为大学学习专业,如何让美术特长班的学生爱上美术,在起步晚、基础差、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变得有竞争力,成为创新人才,是一位启蒙老师应该考虑的。所以美术特长班的专业课教学的立足点就是不断尝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主动学,在保护每个学生个性的同时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美术专业课为抓手,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在一年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评价标准,对美术特长班“教”与“学”的关系做了以下四点探索和实践。
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每天都要学习八九门不同的课,美术课在他们和家长的观念中早已成为一种没有“利”的学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才学习美术,这个观点是亟须改变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观,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愿自主学习。在和学生们的沟通中首先要让学生们建立这样一种观念:美术也是一种文化,和语文、哲学等一样是文化,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大家把美术定为大学的专业方向,那么美术就是主课,和现在所学的语数外一样重要。大家现阶段学习的只是一个基本功,是前人的经验,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这将有助于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立志成为一个“大家”,而不仅是当一个匠者。当在学生们的观念中,美术这个专业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很有深度和高度的时候,他们对于这个学科的求知欲会增强。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现在不再认为自己所学的美术专业比其他文化课差,有的学生谈道:“我可能某科文化课比其他班的同学差一些,但说起美术专业,从技巧到理论,其他班的同学绝对不及我,我有我的优点。”学生对自我的价值不再抱有消极想法。很多其他班的学生看到美术班学生的作品后都表现出惊奇和羡慕,其他学科老师们也很惊奇某些学生还有这方面的天赋。学生们对美术学科的观念转变也改变了他们对待事物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看法,并对美术专业显现出更强的爱好,主动和老师探讨专业问题。
建立系统的学科思维
在刚刚学习专业美术时,逐渐建立学科思维是很重要的,建立学科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掌握学科能力和技术。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思维,比如文科和理科,有些学生理科好但文科不好,因为学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他只建立了一种思维方式。美术这一学科也有学科思维,美术的思维其实是理性的,并且以理性思维基础习惯为依托,发散式地进行思考和创作,这就是艺术家们的作品总会有一个灵感来源的原因。学画者首先要建立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度。其次,要建立善于发现的习惯,美术史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艺术流派出现,呈现出那么多种艺术形式,都是与此有关。再次,美术作品其实是表达的一种表现方式,学数学的人习惯用公式语言去表达见解和发现,学音乐的人习惯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和情绪,学习美术也要习惯美术的这种表达方式。当学生们的脑袋里有需要这种思维的意识并建立起正确的学科思维方向,以后再谈专业课学习、高考形势、高考专业试卷等问题时,学生们才会有自我判断的能力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在美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不会半路转行,浪费时间。
建立美术思维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习惯于拿来主义,这是他们日常学习的思维习惯的一种延续,老师范画怎么画我就怎么画,换个角度就会觉得没教过,不会。美术的思维是理性的、发散性的,也就是说是需要思考的,我们面对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美术学习最终目标是要学会创作,如果不会创作,画得再好也只是个艺匠,这不是教课的初衷。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有意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时主动思考,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画自己用心所看到的东西。在做范画时,强调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只要掌握方法,可以表现任何想表现的东西,甚至是没有用眼睛看到的。课上穿插让学生们看大师的作品,并对其进行欣赏和分析,这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大师们有怎样的敏感度、有什么创新观点、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新的思维的建立需要不断地打破脑子里原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并不断地在画面中寻找新的表现点、新的视角,每个学生的画面都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痛苦的,但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他们就会对画面表现觉得轻松,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实行多元化教学
美术特长班是从高二第一学期正式开始组建的,班里的学生都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第一次测试时有些学生甚至连形都画不出来。大部分学生在交流时说因为自己的成绩太差了,对现在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学不好,但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应该上个大学,所以觉得参加美术高考可能是一条途径,虽然对美术高考没有任何概念,但至少不是学习书本,愿意一试。学生们或是顺从家长的想法,或是为了轻松度过高中生活而共同在美术班里学习。交谈中学生们大多是比较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前景没有太多的想法和规划,对于美术专业,说实在的,没什么兴趣。
作为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形,笔者深刻地感受到,除了传授知识、承担教学责任,更应承担教育的责任。学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的人。让这些文理不好的学生对美术、对学习感兴趣,使他们多一种爱好选择,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是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笔者有意地引导学生们去思考生活为了什么、人生意义如何、现在做什么。很多学生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此问题,只是同龄人都在上学,自己也上学,学习为了什么也不太明白,日子一天一天过,没有想过其他情况。在开始学习新的领域之前,为让学生们在他们早应思考却未思考的当下进行思考,也让他们对于自己选择进入美术班学习有个全新的态度,笔者尝试使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生涯规划。
组织开展观摩学习 学生们刚刚进入美术特长班学习时,对于美术的概念仅仅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这个想法,对于以后要用美术专业做什么基本没有考虑过,如果按照正常方式,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站在课堂上讲,可以讲几节课,学生能否接受和理解是不太确定的。艺术需要感知,需要思考,亲身体验对于学习艺术是一种比较快的方式。上课之前,笔者带着学生们去了朝阳区一所美术特色校观摩学习了一天,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美术特长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上课形式,通过和同龄的美术特长生交流去获取初步的相关信息。因为在学校里这是第一个美术班,没有前车之鉴,学生们也没有其他途径接触与美术相关的东西,这种直观地看、沟通、感受更能让他们了解作为美术特长班的学生,今后学习的模式和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子,从心里初步地接受它。
灵活使用“感知—理解—创造”认知方式 “感知—理解—创造”,这是人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最习惯的一种方式。以色彩的学习为例。在初次接触色彩课时,冷暖色是其重要的一个概念。由于不同的人对色彩会有不同的感觉,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把自己面前颜料分成冷色和暖色两个系列,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这样,学生们在第一感知中会发现困惑,感性和理性有冲突时,理论讲解会给学生们一个依据、建立一个架构。学生们在刚开始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时,眼界是很重要的,定位在高考美术层级和定位在大师层级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影响学生以后能走多远。当学生们对画面中的冷暖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后,结合塞尚、莫兰迪等大师们的色彩作品做讲解,学生们会了解现在的色彩体系从哪来、笔触问题和形式美,理解什么样的色彩作品是好的。最后对现在高考高分色彩作品进行分析,学生们对什么样的色彩作品是好作品形成个人喜好和自我判断力,并体现在画面上。
举办专家讲座 开拓更多校外教学资源,阶段性地聘请大学教授、博士在读生、硕士在读生等来校为美术特长班学生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资源,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从更多渠道获取知识,学习到更多的表现方法,对艺术有更高的定位,看到现阶段自我成长的空间还有多大,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判断力,对于艺术有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选择。
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在学年结束前,特地安排了几节课,就每一个学生近阶段的规划做了分析。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做了专业设置、教学条件、招生条件等相关信息的了解,并依照自己的专业成绩、兴趣爱好等因素划定了三个等级的学校目标:自己理想中顶级的大学、现阶段自己可以考得上的大学以及最差结果下可选择的大学。学生们对未来开始有一些规划,目标也逐渐地明晰。通过规划,学生家长也反映学生变得懂事了,学习的动力更强,其他文化课的老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改变,有些学生的文化课甚至不参加美术高考也可以上个不错的大学。
学生对美术有兴趣,对自己未来有规划,才会进一步思考美术文化的价值、应具备何种美术素养等问题,在美术专业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注重个性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的人就有创造性,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美术特长班的学生在之前的高一学习中就表现出强烈的叛逆个性,这种个性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予某种表达途径。艺术需要有自由而鲜明的个性,艺术史上的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无不具有很鲜明的个性,学生们身上的个性也可以通过画面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每个学生在开始画画时作品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的,但这种个性很需要保护,稍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就会被老师的风格带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一个画室走出来的学生画得都很相似,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们的个性被老师的个性掩盖掉了。在美术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们的个性自由发展,给予引导,但不予限制。在西方美术史上,可以说每一个新流派的出现都是对前人们观念的一次革新和推翻,这种推翻是其个性自由发展,不受前人的束缚,最终迸发的结果。美术高考的优秀作品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个性及思想在画面上呈现的越来越多,学生们以后不管从事和美术相关的哪个方向,都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个人的个性被束缚,创新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笔者曾在课堂上设置了一堂自画像创作课,上课时,学生一开始不知除了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画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形式,引导学生们了解创作,建立创作思考的思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但发现学生们总是会问这么画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而不是很自信地阐述“我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画”,说明学生们缺乏对自我观点的自信。因此,笔者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表达,不要对笔下的每一个画面都顾虑太多,草图就是自由的表达,我们可以讨论后再修改,但学生们似乎还是无从下手。随后,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创新不是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是感悟到多少,带领学生从大师们的自画像中借鉴,从生活的身边获取灵感并拍摄下来,独立思考,寻找自我内心真实的自己。在与每一个学生一次次讨论及修改草稿后,最后学生们对自己的第一幅创作作品都表现出以往没有的自信,作品呈现也都非常棒,这样一次创作磨炼后,学生在之后写生中也开始主动思考,主动表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画面个性,努力寻找不同的视角和构图,让自己的画面有更多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大学专业学习中不断地完善。
经过一年的美术专业教学,学生们的作品呈现已初具规模,学习兴趣有所增长,自我认知不断发展,自信心进一步增长。美术特长班的教学效果已基本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后续会继续探索,并以高考来检验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