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2-03-17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王笙舲小学
方 芳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王笙舲小学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深化教育改革,聚焦核心素养的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综合活动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的课程,倡导探究和实践,极大地弥补了其他课程的不足。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解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实践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无疑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笔者认为,综合实践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探究能力来源于兴趣
(一)课前布置任务,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综合实践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探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这节课进行充分的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妙觉公园变形记”这一课前,让学生先去妙觉公园里面走一走、逛一逛,记一记布局,让学生体验妙觉公园的脏、乱、破。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我要给这个公园来个大变身”的想法。而且,让学生提前熟悉公园地形与环境,为上课时的设计打下了基础。当然,教师布置课前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保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前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课中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思考
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和学生的兴趣点;上课时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奔跑在体育节里》有一个竞聘上岗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来竞聘的学生要说一说,竞聘哪个职位,针对这个职位自己有什么优势,会怎么做,最后教师给入选的学生颁发聘书。小小的一张聘书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过程既为学生带来了欢乐,又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三)课外统筹资源,实现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必备材料和各种劳动工具,进一步掌握相关劳动技能。例如,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扎染艺术工坊的模拟过程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掌握扎染方法,并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创作扎染作品。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加强课外实践。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创建学校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科学地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通过运用多种劳动技能和方法,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不断的摸索中掌握更多的方法。例如,学过“天文活动”课程后,安排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对天文现象进行日常观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真正实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标。
最后,科学规划劳动周。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合理安排劳动周的内容,或在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健康和安全问题,规划实践活动场所和教育场地,引导学生遵守劳动纪律,规范个人行为。
二、创新能力来源于探究
(一)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推崇与众不同、追求与众不同、以与众不同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从古到今的许多成功者,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有创新意识的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愿望。比如,在“创意铁丝秀”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捆铁丝,问学生:“这些铁丝能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出示了自己做的一件铁丝工艺品。这时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强烈的碰撞,他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样的环节安排,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的态度,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安全感,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才有跃跃欲试的激情,其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我是‘金磨坊’的小主人”教学中,教师课前让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金磨坊”,引发他们的自豪感。然后再问他们:“作为‘金磨坊’的小主人,你打算为它做些什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讨论,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接触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当学生好奇发问时,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回应,切忌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消灭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恰当地把握时机,既为学生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发扬了教学民主性。师生人人参与其中,相互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核心素养能力来源劳动教育
(一)科学构建课程内容
首先,学校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区域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系统地构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学校应通过有效整合本地教学资源,打造主题劳动课程,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在保证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精准指导、合理规划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立足于区域实际,将劳动教育活动做实、做细,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知、行、做的统一。
其次,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为了进一步整合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项目式、主题式和融合式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的机会,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布艺内容时,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一些缝纫方法和布艺裁剪制作知识,在布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切实体验了手工艺人劳作的辛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学会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美术、几何和数学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在真实情境中加强了情感体验。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首先,密切家校合作。教师应和家长多沟通,构建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在家中做一些种植养护、烹调烹饪、居家防疫等力所能及的劳动。针对小学生,应引导他们学会洗衣服、整理衣柜、做家常菜等家务。
其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劳动。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和各种公益活动。例如,建立区域内“劳模工作站”,开展讲学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学校还要与社区加强合作,充分挖掘各种校内外资源,通过集中调研,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四、合作能力来源于合理
(一)设立合理的合作机制
合理的合作机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必须要分工合作、职责分明。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合作初始,就要围绕重点内容展开,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解疑。学生发表见解的时候,其他学生可以辩论、更正、补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在小组合作中还是在集中汇报时,想说就说,并允许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说明。
(二)创造适宜的合作环境
在适宜的合作环境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默契,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收获。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权,有辩论、更正和补充的机会。教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智慧。当然,小组合作过程中,难免存在组长组织能力尚不成熟、小组整体实力偏低等情况,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帮助,使活动顺利地开展。教师要因组而异,对症下药,并多多鼓励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描绘合理的发展蓝图
教师应培养全班的合作学习,可以先精心培养各组组长,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善于组织活动,乐于团结同学,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本组颇具影响力的小教师,成为教师的小帮手。然后,再由组长重点扶持本组中上水平的组员,使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跟组长并驾齐驱。最后,组长和该组员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游刃有余。
五、反思能力来源于遵循
(一)遵循学生的心理,培养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教学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并不是课堂上时刻都要进行反思。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抓住反思的契机,让学生明确,进行反思能帮助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反思促发展,以反思促提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张反思表,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反思后填写结果,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又让他们学到了反思的方法,同时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调整反思时机,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经过反思而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人的个体经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这种经验就会消失。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给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并非一定要把反思环节放到一节课的最后。比如,在“创意铁丝秀”教学中,当小组合作讨论创作什么内容时,有一个小组准备做一个鸟巢。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完成一个鸟巢的铁丝作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不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适时反思做鸟巢的可行性。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该小组成员最后一致认为,制作铁丝鸟巢的可行性不高。当然教师同时给予他们肯定,希望他们巧练本领,在不久的将来能完成鸟巢作品。
(三)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生成、重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首先,在评价中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并配合家长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他人评价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激励性评价,评价既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还要准确和具体。其次,制订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综合测评分析学生发展的情况和劳动素养形成情况。例如,在陶艺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陶艺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参与度等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日记记下感受。
在积极推行核心素养的当下,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1 世纪的今天,核心素养更要面向人人,而不只是面向小学生。培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所有阶段教育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