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022-03-17徐玉林胡芳芳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应用型育人

徐玉林,胡芳芳,康 烨

(1.合肥师范学院 党委教师工作部,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合肥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在2020年5月出台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寓于人才培养之中,让高校教师通过一门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行,将显性的知识经验传授和隐性的潜移默化统一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新时代大学生“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表现情况,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具有很关键的示范引导性。从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也能提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核心的地方所属高等院校[2]。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党领导下的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才能保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养的高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宣传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拥有高尚师德师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才能把党的理论、党的意志更好地播撒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田,从而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群体要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责任,要主动响应“以德立身、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时代召唤,自觉抵御“歪风邪气、不良思想”的侵袭,坚守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把“教人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的“真善美”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平台建设、人才集聚、资源配套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这些高校相比其他综合型、研究型高校,在人才引育等内涵建设方面,片面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结构,而在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上有所疏忽,如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建设载体缺乏、评价单一、考核弱化等问题[4]。尤其是近几年,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时有出现教师收受学生家长财物、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侵害学生利益等案例。学校应该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把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趋势,以问题为导向、牵引,从问题根源着手,通过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融入建设等一系列方式手段,让高校教师群体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坚持锤炼师德修养,潜心教书育人事业。

二、课程思政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

(一)课程思政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人才培养使命,形成了教师、管理和服务保障三支队伍。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深度整合各级各类的育人资源,在各类岗位群体中深度挖掘有价值的育人元素,融入系统设计和具体操作,着力打通立德树人工作中存在的断点盲区;探索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导入社会性思考和人文情怀,传递有价值、有厚度、有温度的知识技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性、应用型和价值性的统一;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门类课程的育人价值元素,充分激发出每一位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使命和责任担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传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充分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价值的积极探索。每一门课程都能引领有益的思想、传递正确的价值,帮助当代大学生“专业立身,技能成才”。课程思政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插上了驱动之翼,也让教育者本身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了洗礼。

(二)课程思政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中,应该把有形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无形的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促进当代大学生全方面、多维度的发展。课程思政致力于发现和挖掘每一门课程中有育人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资源,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知识技能的实践和传授中实现全方位的育人[4]。以问题为导向,课程思政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知识技能培养进行深度融合,用直观而又形象的具体事例,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现实难题与困惑,推动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书本走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利用课堂讲授、互动问答、教学实践反馈等一系列方式方法,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切实发挥和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让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在思想上和业务素质上实现同步提升。

三、建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助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成长、推动教育实践的重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授业”时,不仅是向当代大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要“传道”乃至“解惑”,即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四有”好老师,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4]。

(一)积极建构课程思政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融合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党委应加强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融合推进的有关制度及领导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积极建构“大思政”的工作格局[5],确保课程思政在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成立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机构,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管理路径和长效融合机制,协同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立德育人共同体”,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的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做到教书育人和教师师德教育提升的有效衔接,实现教书育人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融合。

(二)探索融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将师德师风表现纳入教师的人才项目遴选、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聘用和评奖评优等诸多评价环节,全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从思想引领、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实绩等多个方面延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落实好教师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导向。高校在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以及相关业绩分类评价考核中,应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际效果的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育人的作用,切实将理论教学与育人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上讲授与课下互动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努力做到立德树人[6]。

(三)“培基固本”筑牢课程思政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基础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筑牢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基础,做到“培基固本”。一是要抓好思想引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的融合,加强教师专业知识与爱国爱党意识的嵌入式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加强师德养成。做好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实践素质协同养成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素质能力的拓展培养,引导教师群体恪守做人底线和教师职业道德。拓展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范围,拓宽教师思想政治育人的渠道,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实践锻炼。三是要抓好先进典型引领。高校要注重从青年教师中做好党员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先进的模范作用。通过选树教师中的师德先进典型和党员先锋模范,加强教师典型模范事迹的正面宣传,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师德师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