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科院校开展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教学探讨

2022-03-17赵善民张静远王君阳张倩倩崔淑芳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物学教研室第二课堂

赵善民,李 煜,冯 延,张静远,王君阳,张倩倩,崔淑芳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学教研室, 上海200433; △通讯作者)

加强本科生胜任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2]。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渠道是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在高教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第一课堂在时间、空间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实验操作、团结协调等胜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很难实现同一班次中不同专业来源、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其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在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的不足,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3,4]。实验动物学是医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需求[5],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笔者所在单位长期开展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教学工作,近几年组织完成20余人次的本科生教学实践,在实验动物学开展第二课堂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优势,梳理了当前高校开展第二课堂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展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的具体措施。

1 实验动物学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和优势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交叉和支撑学科,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食品、农业、环境、航空航天等诸多学科发展提供生物学材料和相关技术[6],掌握实验动物专业知识已成为医学、药学以及医学生物技术等各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7,8]。在不断提高医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背景下,仅依靠实验动物学第一课堂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和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独到作用。深入开展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完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胜任能力[9]。

实验动物学在培养大学生研究兴趣、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实验动物学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据统计约40%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研究需要借助实验动物资源,通过动物实验来完成[10]。在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我们通常要面对多个专业学生,如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药学等不同专业;即使专业相同也会面对学生不同的研究兴趣,如有的学生喜欢探究消化系统疾病,有的学生希望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等。实验动物作为研究载体和实验材料,可延伸至各研究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其次,实验动物学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动物资源。如笔者所在单位保存着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基因修饰大小鼠;再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集成了涵盖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各种传染病等170多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6]。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转化成为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支撑条件。此外,实验动物学反映着生物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和精密的“仪器”,承载着各种先进医学研究和诊疗技术的检验,各种基因工程技术、胚胎操作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通常首先应用于动物实验。因此,深入学习动物实验中的各种技术,为生物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2 实验动物学开展第二课堂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

当前高校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建立了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价体系,如学校领导听查课、专家督导、教授上讲台、学生评课等制度。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秩序和质量。在第一课堂之外,各高校也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高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缺乏对开展第二课堂的统一规划和有效保障,导致学校各科室对第二课堂的人员配备、经费设施投入等普遍不足,产生第二课堂教学边缘化的现象。

2.2 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制约实践教育质量

第二课堂常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参与科研工作,没有既定的大纲条框,也没有课堂约束,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这就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能否针对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开展课题指导。然而,当前高校指导教师通常承担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对开展第二课堂普遍缺乏热情,用于钻研第二课堂的精力相对较少。这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指导教师第二课堂执教能力的提升。此外,低年级医学生对科研实验接触不多,缺乏科研活动的耐心,导致开展第二课堂实施的难度系数增大。

2.3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第二课堂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控制,部分学生对参与第二课题热情不高。指导教师任教能力、积极性等的缺乏进一步降低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目前部分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如我校某些科室开展的35个实验类和文献综述类第二课堂科研项目中,仅完成23个项目,超出三分之一的项目未能完成[11]。此外,科学研究通常是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在所难免会出现实验失败或者没有理想实验结果的情况,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本教研室承担的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的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有参与第二课堂意愿的学生人数比例不足30%。

3 医科院校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开展的措施

3.1 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课堂组织与实施

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提升。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同时学校完善各种保障条件和措施,如完善实验室实验条件,提供大学生创新基金,组织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申报和竞赛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双创”培训活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等。我校较早建立了第二课堂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评选,建立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孵化基地,积极组织实施“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生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研室层面,本教研室制订了临床类与基础类实验动物学第二课堂教学培养目标,建立了涵盖学生选拔、基本技能培训、科研任务设定、科研资源匹配、课题开展、考核评价等环节的第二课堂运行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定人员、定教师、定任务、定时间的“四定”管理办法。“定人员”指确定小组人员,每个小组由3-5名本科生组成项目组,建立学生花名册,按照科研课题小组创建课题交流群,并指定一名学生为负责人。“定教师”指教研室根据课题内容指定1位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并定期参与课题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指导学生做好年度的指导计划和安排。“定任务”是指在教研室科研资源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确定研究方向,指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任务,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运行管理制度[12]。“定时间”指项目小组建立后,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明确课题进展,分享课题相关资料,同时教研室定期组织进度汇报,指导学生后续实验开展,保障课题顺利完成。

3.2 强化政策导向,提升师生参与热情

学校及教研室积极制订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我校专门制定了教育教学类职称评审标准,增加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分数比重,修订了学校“特级教员”“A级教员”评审办法,获评“特级教员”“A级教员”的教师优先参与职称评定。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学校优先保障第二课堂成果显著的研究生导师。教研室在组织推选先进教学个人时,增加第二课堂效果比重,激发教师参加指导学生的动力。对指导成果显著者,单位在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同时,学校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受惠面,如为第二课堂匹配学分,按照参与程度、科研成果转化为学分;在学生研究生推免或招生中,增加第二课堂权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同时,加大第二课堂政策宣讲、开放学校科研资源,塑造当代大学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校园文化,特别是用以往成功的科研项目、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为案例,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胜任能力。本教研室指导的大学生研究课题获得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资助,多人获得了攻读研究生资格,1名指导教师获评“A级教员”。此外,我校还开展了“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大讨论”“办学思想大讨论”等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了我校教师参与第一、二课堂教学的工作热情。

3.3 立足专业特点,聚焦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医科院校实验动物学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药学等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近年来,我校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修订了本科、研究生及外训各专业教学大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了不同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实验动物学作为交叉性学科可以很好地融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研室有条件因人而异制订第二课堂培养方案,配备相应教学资源。为此,教研室建立了临床与基础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临床八年制、临床五年制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要求,教研室侧重于匹配手术操作类实验,如开展不同手术方式诱导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比较研究,着重培养动手能力及临床综合素质。针对生物技术专业、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偏重于基础实验操作培养要求,教研室侧重于匹配基础研究类实验,如不同发育阶段裸鼹鼠心血管组织学结构及功能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及科研思维,从而使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3.4 依托实验动物资源,拓展第二课堂活动

实验动物资源作为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已形成了丰富的实验动物资源[13-15]。本教研室在国内率先从非洲引入野生裸鼹鼠,系统开展并快速推进裸鼹鼠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建立了裸鼹鼠繁殖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体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等,建成国际上首个封闭群裸鼹鼠种群及裸鼹鼠细胞资源共享平台。这些工作可以为大学生开展抗肿瘤、抗衰老、耐低氧等研究项目提供良好的平台及多层次的研究资源。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教研室常年维持着100余品系不同基因修饰大小鼠的活体繁殖,每年制备数十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开展数百项动物实验。为充分发掘实验动物资源价值,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教研室主动对接各课题组实验项目,探索建立了协作研究、共同育人的科研与教学融合模型,拓展了第二课堂学习资源。

3.5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检验其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分别建立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第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但适用于第二课堂的评价方法相对缺乏[16,17]。建立可量化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方法是实施奖惩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学生考核可分为平时表现及项目成果两部分,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60%,项目成果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主要依据参与第二课堂时间、理论综合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与带教老师评价四方面进行考查,成绩比例分别为20%、30%、30%与20%。项目成果主要依据课题完成质量评价、学生项目汇报、学术论文基金三方面进行考查,成绩比例分别为70%、20%与10%。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依据学生各方面成绩所得,综合给出课程总成绩。成绩优异者推荐参加学校免试研究生选拔。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我们主要基于所指导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及学生评价两方面,成绩比例分别为80%与20%,成绩优异者优先被推选参加学校“教学先进个人”“A级教员”“特级教员”等评优评先活动。对于在第二课堂中考核较差的学生,学校限制其参加研究生免试选拔。对于考核较差的指导老师,学校限制其参加其他教学活动及研究生招生。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18]。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和紧迫任务。医科院校作为培养医学相关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学生胜任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能够承担更加丰富、灵活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各高校应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资源,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动物学作为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医科院校人才教育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适合开展医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动物科学自身学科优势,推进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医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动物学教研室第二课堂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学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