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17张雪梅
张雪梅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武汉 430090)
一、“1+X”证书试点的本质及意义
“1+X” 证书制度的本质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为目标,在“1”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取得“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多样性和层级性,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个性需要和企业及社会对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就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及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办学的目的和目标,原有毕业证书只是学历证明,尽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立足岗位能力对人才进行了专业化的培养,但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很难用“1”个毕业证对应。“X”职业技能证书让学生在就业前个性化的能力需求得以满足,自身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使就业岗位的选择更丰富,也更有针对性,“我不能让在校学习的时间增长,但我可以增加更多的技能”,受益于“1+X”证书制度的学生如是说,这样的结果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1+X”证书制度试点的本质。
对于“1+X”证书试点院校来说,“1+X”证书制度的落实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首先,就“试点”来说,就是在全面开展工作前,先在一处或几处试做。“1+X” 证书制度的设计是国家在职业教育建设方面的重大改革,制度要想落地,必需优选部分综合实力强,与企业、培训机构联系紧密的院校作为“试做”院校,先行开展“1+X” 证书工作,在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行该制度。试点是“1+X” 证书制度全面、稳步推进的第一步。试点工作要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同时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专业技能教学新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及发展,进而使“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效落实[1]。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通过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具有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培养和评价,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就业矛盾,提升就业质量,也使校企人才共同培养工作得以落地。
二、“1+X”证书试点工作推进存在问题分析
2019年10月,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获批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自获批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试点工作建设,开展了师资业务培训及学生考证培训、配套硬件、软件建设、课证融通等方面的建设。本论文就该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进行“1+X”证书试点案例分析,尝试通过证书试点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探索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的方法。
我校试点获批以来,积极开展试点建设工作,组建试点建设团队,团队成员由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岩土工程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在建设团队的努力下,主要完成的试点建设工作有:(1)完成8名专业骨干教师相关业务培训,其中6人获得建筑工程制图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相关专业开展证书培训2次,共培训480人次,覆盖我校全部试点专业;(3)组织学生参加证书考试1次,通过率100%;(4)建成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专业机房4个,能同时容纳160名学生进行考证;(5)开展课证融通工作,初步完成4个专业、共计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等建设工作;(6)探索完成2门课程的以证代考、学分互认试点工作。对我校建筑工程识图证书试点建设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在“1+X”证书试点工作推进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硬件条件建设的前瞻性、专业化管理有待加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建成了4个专业机房,能满足160人的考证要求,但是在硬件建设方面,“1+X”证书试点是个新事物,二级学院基于自身专业均衡发展的需求,建成的机房不能单纯地服务于某一证书的考证或者培训,其不但要承担其他证书的培训及考证工作,同时还要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需做到能同时满足教学、考证及教研要求,因此机房条件建设的前瞻性问题凸显。在服务器方面,要能同时满足多方要求,且能确保机房在“1+X”证书培训及考证期间运行正常,就需要服务器配置足够高,各软件与系统、软件与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得以解决。基于“1+X”证书试点对服务器的需求均高于一般机房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机房硬件建设时充分考虑现有需求及发展需求,在机房条件建设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及考证未来发展的需求问题,做到硬件条件建设“三年以内绝对满足,五年以内基本满足,十年以内满足发展基础”。
在实际硬件建设中,硬件条件的专业化管理在高职院校一直不受重视,建成的机房基本由实验室管理员进行管理,存在“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了解而不精通”的问题;而使用硬件设施较多的专业教师中,大多数对服务器运行、考务系统管理、软件兼容等并不熟悉,面对试点证书报考人数的逐年增多,系统升级、扩增考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为高质量做好试点工作,需要对试点院校正确定位,搭建二级学院、信息中心、教务处沟通协调平台,加强试点硬件条件专业化建设,加强试点专业的教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充分利用硬件条件,高质量落实试点工作[2]。
(二)培训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不足
由于“1+X”证书培训的对象以在校生为主,自我校证书试点获批以来,一直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考证培训,受疫情影响,培训形式在周末以线下为主,寒暑假以线上培训为主,由于学生在培训期间还需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学习,能全身心投入证书培训的时间不多。就学校的培训教师来说,“1+X”证书培训是新生事物,既与原有教学有关,又与原有教学不同,有的教师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参加评价组织的培训,边学边教,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对“1+X”考证兴趣不高,对于考试没有信心。
由于学校前期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使得在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等级证书试点工作推进中,教学资源,特别是针对考证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体现得很明显。由于针对考试的题库训练资源严重不足,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评价机构的优势资源购买问题,因此资源共建、共享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我校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研究考证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建设,在评价组织的帮助下,通过题库训练、模拟考试平台实操等,解决了眼前的考证问题,现正加强自有资源的建设,期望突破教学资源不足的试点难题。
(三)课证融通制度亟待落地
我校根据自身优势申报成功的建筑工程识图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在实际建设中面临集中培训时间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根据国家教学标准,现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总数大致为2 500—2 700左右,由于考证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学生集中考证的时间主要是在二年级,但学生真正集中训练的时间却严重不足。为此,想要提高考试通过率,课证融通制度的实施是最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1+X”证书考证要求,将“X”证书的知识点、技能点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在平常学习中就能获得“X”证书的有效训练,再通过集中的强化训练,学生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这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使学生考证的自信心得以增强,我校通过课证融通制度的实施,获得首次考试通过率100%的好成绩。
三、“1+X”证书试点建设对策
综合分析我校建筑工程识图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建设运行情况,提出“1+X”证书试点建设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社会层面、学校、建设团队等方面入手,落实学分银行、校企互认、组织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工作。
(一)研读国家政策,落地学分银行建设
研读2019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我们认识到国家推进“1+X”证书制度,标志着国家日益重视人才结构及评价工作,根本目的是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问题,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构建“学分银行”和“终生教育”框架,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大国工匠”,落实人才强国的战略建设任务[2]。
作为“1+X”证书试点院校,更应深刻认识证书试点的意义,办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切实做好“学考评”,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合作,推动学历教育的“1”与“X”证书的落实,为国家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合建设
“X”证书的实施与“1”毕业证书联系紧密,“1”既是“X”证书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X”证书是人才综合培养的拓展和提升,“1+X”证书试点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深度融合建设,因此需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规范化培训制度
“1+X”证书试点院校要开展试点工作,就必须先有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此构建评价组织机构面向试点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势在必行。具有专业教师及管理队伍才能推进 “1+X”证书制度建设,才能将“1+X”证书试点标准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有效融入“X”证书要求[1]。
“1+X”证书试点的服务对象现阶段主要为本校学生,为使学生在校学习学历教育的课程后,能在“X”证书方面获得发展,试点院校就必须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开展相关专业建设,配套软硬件条件,建设优势教学资源,推进高质量培训发展。在学校教学中,要推进“课证融通”制度发展,在教学中强化证书培训内容,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人员培训需求,开展专门的集中培训,既服务本校学生,也服务社会考试,扩大“1+X”证书试点受众面。
关于“1+X”证书,“X”是指“若干类”和“多类”,就是说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取不止一种、而是两种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达到这种目的,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将培训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做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精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实现课证融通、书证融通;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与行业企业充分合作,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内外结合、长短结合、育训结合,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便利;要深化“三教”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将企业需求引入“1+X”证书,让证书的实施紧贴企业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1+X”证书制度的融通途径。开展培训时,企业既可以将新员工的培训与“1+X”证书融合,也可以参与证书评价,学校培养的学生取得证书后,能够获得企业认可。这样的培训制度得到规范化落实,“1+X”证书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需求,有前途” 。
2.加强资源共享建设
现有试点学校培训时常常受困于资源问题,我校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推进时,教学资源也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向考试评价机构寻求帮助,获得了其平台资源的试用权,由于平台资源购买费用较高,基于学校资金使用的规定,未能购买平台使用权,但短期的免费试用实际上难以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推进“课证融通”时,授课时间段内平台的试用时间常常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1+X”证书资源的共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专业师资、课程资源、题库资源共享建设能使学校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考试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这关系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学有针对性,考有明确方向,证书的通过率自然就有了保证,学生的考证信心也会得到极大加强。
3.完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
“1+X”证书制度实施后,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家层面,将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和“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参与试点的学生都将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学生在校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成果都将计入个人学习账户,记录学分;学生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学分和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通过国家学分银行系统和证书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在此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习成果管理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管理那么简单了,除了要做好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等工作之外,还要做好学习成果的转换。通过学习成果转换,为社会成员取得学历证书和本校学生转换对应课程与学分提供支持。
4.提供经费及制度保障
作为试点院校,学校层面应在国家的支持下,为试点工作推进和落实做好经费及制度保障。我校在试点推进工作中,配套专项资金开展硬件条件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参加评价机构师资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配套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教师培训工作量、学生考证费用等相关问题,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学校配套“1+X”证书制度试点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生参加相关培训,并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相关联,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1+X”证书的考证与学分互认、第二课堂等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证书学习及考核,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提升学生考证兴趣。
四、结论
“1+X”证书试点制度是国家落实“学分银行”,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同开展工作。由于涉及的参与者众多,工作推进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提高试点院校的综合实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