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2-03-17祝慧萍王肖南
祝慧萍,高 琦,王肖南△
(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北京 100069; 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通讯作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素养,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创造[1]。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多数高校明确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基本都包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统计分析等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2,3]。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及其公共卫生学院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高水平毕业生、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推出了包括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明显提升了本科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4]。本文拟通过对近三年来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问卷调研,了解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期望能为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借鉴。
1 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为2019-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必修卫生统计学的全日制本科生,共158人。其中,参与调查的学生年级分布为:2016级54人、2017级51人、2018级53人,分别占比34.18%、32.28%、33.54%。
本研究选择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当前参与科研锻炼情况、对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价、培养科研能力的具体诉求等三个维度设置题目,邀请学生在充分理解问卷题目设置的前提下自愿填写。同时,我们还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在问卷调查之外掌握到一些真实、鲜活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时间为2019年、2020年、2021年卫生统计学课程教授期间。三年来,我们共计发放问卷158份,收回有效问卷155份,回收率为98.10%。本文运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参与科研锻炼情况、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科研能力培养诉求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
1.2.1 参与科研锻炼情况 问卷数据表明:155名学生中,有7名(4.52%)学生一直在参与科研实践,38名(24.52%)学生可以做到经常参与科研实践,96名(61.93%)学生偶尔参与科研实践,14名(9.03%)学生从来没有参与科研实践。
141名(90.97%)学生通过“大创”项目[5]、“第二课堂”项目[6]、“学生科研创新”项目[7]、“挑战杯”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科技发明、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参加了科研实践锻炼。141名有科研经历的学生中,79名(56.03%)学生参与过校级的科研项目,51名(36.17%)学生参加过北京市的科研项目,11名(7.80%)学生参加过国家级的科研项目。
1.2.2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情况 问卷结果表明:141名已参加科研实践锻炼的学生中,有48名(34.04%)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科研命题,29名(20.57%)学生认为自身在信息搜集和文献整理方面存在不足,38名(26.95%)学生认为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存在不足,26名(18.44%)学生认为在科研成果的呈现表达方面有明显缺陷。14名未参与任何科研实践的学生中,有10名(71.43%)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科研命题,1名(7.14%)学生认为自身在信息搜集和文献整理方面存在不足,3名(21.43%)学生认为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存在不足。
1.2.3 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情况 问卷结果表明:155名学生中,有19名(12.26%)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64名(41.29%)学生提出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52名(33.55%)学生期待学校能针对本科生实际情况设置培养科研能力的课程,20名(12.90%)学生希望学校能经常组织一些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沙龙活动。
2 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症结所在
2.1 内因:本科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 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一对一访谈中,我们与多数学生谈到了对科研实践的认识,发现学生对于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存在认识误区,未将科研实践与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还没有认识到科研实践对于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中,多数并非源自对科研实践的兴趣,而是与获得某些荣誉相挂钩,期待通过参与一些科研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加分项”,从而获取更好的工作或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的事情,与本科生没有关系。仅小部分学生将科研实践视作探索未知的平台载体,期待通过科研发现更多的奥秘和创造更多的价值。
2.1.2 专业基础知识欠缺制约科研能力 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本科生对于相关领域理论学习的掌握不够扎实。两方面情况叠加,直接导致了参与科研实践的本科生缺乏相关基础。如果教师不加以针对性指导,将会导致学生的科研探索浅尝辄止甚至流于形式。
2.1.3 课程学习等负担压缩科研实践参与空间 科研时间分配方面,部分学生提到课程学习、社团工作及其他兼职活动等都在时间上和科研实践存在明显的冲突。他们认为,按照毕业要求,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和紧迫,没有过多时间参与科研实践。从未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提出,有时甚至无法按时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更不可能去参加科研实践。其主要原因既有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又有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的问题。
2.2 外因:管理层面的问题
2.2.1 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制度机制缺乏 从制度机制方面看,部分高校对于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与制度支撑。从组织管理角度看,部分高校对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还不够,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培养方案,对于“如何培养”“培养成什么样”等均没有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安排。
2.2.2 培养科研能力的师资力量不足 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参与科研实践的本科生认为,来自于教师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不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提升科研能力、增加科研深度的需要。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通常具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之自身的科研与教学任务较重,难以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产生足够的重视。此外,我国高校普遍还未设置专门指导本科生培养科研能力的师资岗位。
2.2.3 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环节薄弱 从科研平台载体看,可提供于本科生的科研平台还比较少,而且与其他一些临床性质较为明显的专业相比,预防医学的科研平台更少,这对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同时,部分高校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而且在内容及形式上相对单一,主要是集中在一些课余的调查或者设计活动,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得不够紧密。
3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因此,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我们需要从学生自身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综合施治、靶向治疗,既解决好学生自身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又营造好服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管理氛围。
3.1 强化本科生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认知
我们充分利用好“开学第一课”,邀请科研工作者用亲身经历展现科研的魅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学科的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展等,在本科生入校开始便引导其树立起科学研究的价值理念。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要求教师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8];经常性组织体现科学研究价值的学术讲座或者公开课,强化本科生对科研价值以及科研能力培养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正确认识,从根本上增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性。
3.2 设置与科研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
高校广泛征集本科生意见建议,设置科研设计、信息检索、文献综述、数据分析、论文书写等课程,解决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科研能力较弱等问题;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中设置科研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以科研实践促进专业知识学深学透,以专业知识推动科研实践取得实效。同时,我们建议围绕学科建设需求和学生培养需要,梳理并精简相关课程。
3.3 强化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随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仅依靠财政拨款显然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强化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资金支持。我们建议带动和指导学生强化科研实践的应用性,使其真正研究出对社会、市场有应用价值的成果。高校应做好学生参与研究团队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桥梁,既能补充科研资金,又能培养本科生着眼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科研价值的意识,进一步完善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制度,鼓励支持高校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表达科研成果,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和保障,避免学生盲目参与[9]。
3.4 搭建多元化的科研能力培养平台
高校应当适时更新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需要制定与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多元化的培养平台[10]。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课堂研讨实现培养效果,组织本科生以研究性讨论的方式,就专业领域某一问题等进行研讨;其次,可以组织专业实习、学术报告、专业竞赛等课外活动,实现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可以通过学校和政府部门、其他学校、企业、医院之间的合作,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创新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