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为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2022-03-17房莹,刘波,崔京怀

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乡土美育美的

美育是“五育”中的一部分。可我们往往狭隘地理解为等同于美术教学。由于高考中美术考试仅限于艺术类考生中的一部分人,美术往往被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而审美教育更是无人提起。其实,各学科中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各学科都被赋予审美教育的责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在教育中坚持以美为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会发现美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科美的思考,深刻领会学科美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审美能力。

在中小学美育较为薄弱的今天,他们擎起了美育大旗,肩负起为人生奠基的美育重任。其意义不只在于现在,在于一所学校,更在于将来,在于示范效应。

◎ 文以载道 感悟生命之美

“教之道,德为先”,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两大任务。而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情怀关系到国家前途、社会兴衰和民族的未来。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是责无旁贷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挑起这个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文以载道”的功能,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和教材思想,瞄准文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以文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熏陶,情操冶炼,让语文课成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深挖细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文本是最好的教材,对文本的深挖细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呼吁》《我为什么活着》无不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引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们胸怀的宽广、人格的高尚,能使心灵得到净化。而《荷花淀》《边城》中的人性美,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当然这种美好需要带领学生用心去体会。

走进课本,就能感受到心灵的冲击。如我在讲《屈原列传》时,进行这样的导入:“千百年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有博大智慧者如孔子和庄子、诤直忍毅者如魏征太史公、忠勇威武者如岳武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正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然一个节日只为一个人而设几千年来传诵至今也独有屈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屈原这样具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的爱国与忧民是和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

诵读探讨,提升学生的情怀修养

让学生诵读《岳阳楼记》,领悟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以提升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授《绝命诗》时,让同学们体会谭嗣同那甘洒热血唤起民族改革之心的自我牺牲精神。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人文底蕴,有利于教育学生在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

经常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就可组织学生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的现实意义和谈谈自己的打算。通过这样的一些讨论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努力实践,锻炼自己,修养自己,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延伸拓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情感方面比较自私和冷漠。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进行情感引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引导学生挖掘母亲的一言一行,体会母亲言行下的内心波澜,从而感受母亲深沉的爱。至此,我又让他们细品自己生活中母亲的唠叨,使学生明白昔日令自己厌烦的唠叨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意。我又适时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朗诵歌颂母爱的诗文。恰逢“母亲节”到来之际,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写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并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让他们懂得母爱,学会感恩。一篇课文带出了一系列活动:读母爱,品母爱,颂母爱,写母爱,报答母爱。虽然这不是高考的内容,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文/房莹)

◎ 美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学科的教学与美育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以美育人作为高中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精选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感悟的、体验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式的组织方法,以发现生活美、感悟形象美、创造情感美等主题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渐学会艺术思维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将美术运用于生活和融入整个生命过程提供动力。

“让美术走进生活,使美术生活化”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自己身边的美术资源认识不足。所以我着重从学生身边的美术资源出发,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教学内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作为体验、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心境下体会家乡的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并且能在轻松的心情下进行风景速写的创作,这样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机械枯燥地练习绘画技法,而是结合高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发挥学生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和创作美术作品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像美感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尝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被动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

美术拓展学习内容能够充分拓宽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布置关于搜集自己家乡中乡村的建筑物和有特色风景的作业,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大概念所提出的问题“乡村建筑物有哪些特征?”展开探究式学习,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学生概括总结的建筑物外形大特点和细节小特点总结一起,学生不仅容易体会整体观察的重要性而且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便于掌握局部观察细节特征的方法,从而学会了捕捉事物的特征,提升了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欣赏美术名作,感悟形象美感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中西方绘画名作欣赏为例,在学习《遇见最美的景致》一课中欣赏了荷兰画家梵高的《盛开的桃花》、法国莫奈的《睡莲》、现代画家林风眠《秋景》等表现四季美景的绘画作品,依靠问题引导和语言互动两种途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观察比较仔细,但语言表达一般”和“语言表达比较强,观察能力一般”的同学进行组合,通过对学生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和引导,以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指出一定的观察和思考的线索,引导他们各抒己见,观察并分析画面中的各种线条、图形、色彩等元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话语描述作品的内容时,意味着学生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的行为就开始了,还能够引导学生互相交换想法,全方位、多角度赏析美术作品,从“文化理解”的素养层面上感知中西方名作的差异,认识中国画中古人关于自然、社会的理解,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培育其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感,最终达到育人育心的目标。

鼓励学生运用绘画语言,创造画面美感

审美能力与绘画的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美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寻找到美的规律,才能表现美,实现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与模仿。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线条的艺术语言和风景构图的方法进行风景画表现,其中包括构图、线条、造型,为了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使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想实现美术教学与美育的融合,尤其是实现美术核心素养在美育课程中落地生根的目标,并不仅限以上几个方面,其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准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给予学生审美和心灵的教育,这样才能将美育渗透落到实处,在学生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文/刘波)

◎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以武术《形神拳》教学为例

美育是按照美学规律培养人们爱美、审美、追求美和实现美的教育过程,是配合德育、智育、体育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创设环境,语言交流,视频展示,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直观操练,而是心灵的感悟,从而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有益身心锻炼的活动,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好知识。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我很赞同,时至今日,回忆起这十年的教育教学,武术“形神拳”教学至今让我收获很多,真的可以用“一年一次新体会,一次一个新高度”来形容。“形神拳”为高三武术模块教学内容,2014年初次进行教学时,问题颇多,尤其是学生上武术课的兴趣也不大,更多的是比比画画或者“照葫芦画瓢”。在模块考核后,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学生的兴趣不高?力度不够?没有精气神?在2015年参加了北京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后,看到了 “习武之人”的精、气、神,才真正知道“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形神兼备、手眼相随”。对“形神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反思,也明白了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果。

环境(场地)之美 提高兴趣

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和性格,通过合理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所授的教学内容,用美学的观点来设计场地,使其教学环境合理、美观,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陶冶了学生情操,给学生增添美感,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体之美 展示自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强健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动人的曲线、优美的姿势,在追求人体美的过程中唤起美感,提高审美意识。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在学生中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在体会形态美、力度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感受。同时树立榜样学生,用具体的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而在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和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受到美的熏陶和鼓舞,展示自我。

语言之美 拉近距离

语言是做教师的看家本事,体育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丰富、形象的,教学中使用何种语言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也需要语言美,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才能给学生的行动提供最具鼓动性和冲击性的信号,才能使他们在教师的掌控和引导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音乐之美 铸就武魂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能调节人情感的神秘力量。在学生锻炼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动作节奏、选用节奏不同的音乐,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使学生感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在“形神拳”教学中穿插《万里长城永不倒》《醉拳》等符合武术意境的音乐、视频,使学生体会到审美情感,从而增加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接触,在探索中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审美情趣。结合音乐和视频使学生感到精神振奋、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练习欲望。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武术、凝聚中国力量、强我民族、振兴中华。

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美育与体育将更密切地结合,美育将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而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学校体育中美育的渗透,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向更加和谐、优美、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我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体育审美能力,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使体育学科中的美育渗透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文/ 崔京怀)

◎ 借助乡土素材 打造美育课堂

新课标要求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构建活动型课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感受价值,生成情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生活,生成认同。乡土素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活用乡土素材,将乡土素材与教材相结合,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彰显政治课堂的教学魅力。本文以郊区学校乡土素材的挖掘和运用为例,就如何激活政治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实现美育课堂,结合教学实际分享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巧用乡土元素,注入美育气息

乡土素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可开发运用于教学的资源的总和,既包括本土自然资源,也包括本土人文资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能一味地输出,而要让学生自己生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再引导他们把“趣”转化为严谨而有深度的思考。从“趣”入手唤起思考,再以思考升华“趣”。前面的“趣”是有趣,后面的“趣”是对政治学科研究的兴趣。从“有趣”开始到最后让学生体会发现到学习政治的“乐趣”,这其中少不了乡土素材的助力。

将乡土素材引进课堂,充分展现其独特性、趣味性和鲜活性,即把美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家乡美,师生共同获得美的生态课堂感受。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结合课标要求让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素材,如家乡在怀柔新地村的同学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馆,以及每个家庭门楣上一幅幅蕴含每户姓名、职业特点和美好希冀的传统篆刻木楹联,通过精美的自拍视频让同学们体验到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的魅力。通过对乡土素材的创造性使用,学生既掌握了课标知识,又品味了醇美的乡土文化,更一起经历充满乡土美韵的生本课堂。此类活动可大、可小,可以系列化,也可以是独立的,灵活地嵌入课程。这样一来充满家乡美的课堂不再是干瘪的,而是充满活力的。以乡土之美浸润课堂,滋养学生心灵,培养了实践能力。

运用乡土事例,体验美好生活

现代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因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课程的重点所在,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课程的难点。在“民主管理”一课中,我引入了怀柔渤海镇北沟村的事例,设置议题“我们怎样当家做主”,将该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制定村规民约浸润村民,引进外资打造特色民宿发展经济,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敬老爱老的故事串在一起,讲述北沟村从贫困村蜕变为“北京最美乡村”的历程。开展模拟“北沟村村主任选举”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设立竞选演说、选举唱票、候选人专题访谈、选民民意调查等环节。向同学们介绍当下基层管理的新模式,感受身边民主政治的进步。课后同学们纷纷感叹,中国的民主制度实现形式悄然变化,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改变,让他们惊讶,更多的是欣喜和骄傲。这样一来政治认同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生活的同时,强化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

利用乡土素材,美育涵养心灵

乡土素材是丰富的,其采集的过程是学生用双脚丈量自然,用双眼观察社会,用内心体验生活,用美育涵养心灵的过程。实践中要选取有价值的乡土素材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做好乡土素材发掘的规划,列出乡土素材发掘的内容范围。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集乡土素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专题板块,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寒暑假布置主题任务,搜集与教学同步的素材,也可搜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材料,为日后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教授学生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实地参观法等,帮助学生将耳闻目睹的事件随时记录。对于收集来的杂乱、零碎的素材,再筛选整理,分类保存,最终建立起“政治乡土素材资料库”以备使用。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巧用乡土素材,让学生发现家乡美、理解社会美、追求和谐美,让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文/ 董鹏)

◎ 赏析色彩词语 发现语文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美的文学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熏陶其情怀;也可以借助美的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还可以借助美的载体——语文课件给学生直观的美的欣赏和享受。不管借助何种方式,我们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对色彩词语的赏析,让学生发现语文之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色彩词语,让学生感受自然美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为了画出真正结合大自然美丽的蓝色,曾经亲身到山脉中寻找想要的颜色;文学家歌德为了写出更加美好的作品,也曾经在黄昏时分观察打铁时的火光。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借助反复阅读诗歌,让学生在关注色彩词的同时充分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例如学习徐志摩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句,阅读时将重音放在色彩词如“金、青、艳”等上,逐渐将诗人描绘的美丽景色在脑海中构建出来,并涂上鲜艳的色彩,领会诗人的眷恋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能够生动细致鲜明地表现人物情感、景观特点。

总之,学生们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地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景观、山川风物,就能时时体会生活中的色彩美;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色彩美,进而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进一步领会美好,获得感性认识。

借助色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课文里有很多关于色彩的词语,用来描述人物的居住环境或者服饰搭配,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色彩描述,借助对色彩的把握,进而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出场——“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花大红箭袖”“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如桃瓣”“项上金螭璎珞”“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等等,都是对于贾宝玉的服饰描述。我们常说,色彩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灵,阅读对宝玉的服饰描写文字,我们不难发现,贾宝玉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显示出一派贵族气。这红色,也象征着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人性和心理。首先红色象征着活泼、热情、希望,代表贾宝玉天真活泼、热情友善、自由开放的强烈个性。其次,红色是一种暖色,表现出贾宝玉的高亲和力和在女性群体中的备受喜爱。再次,红色还象征着火焰和鲜血,代表贾宝玉追求自我解放,反抗封建,是兼备振奋性和刺激性的颜色。透过这些颜色,我们就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心思。

探究色彩背后的故事,理解传统文化并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对于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浓重传统文化意味色彩词语,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探究其源头出处、沿用历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这一点,对于我所教的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其中“紫色的灵魂”教会学生感知诗人对于灵魂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紫色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人、仙人的代表颜色,表示高贵,在封建社会中也表示帝王的住所;第二种表示悲哀和不幸,多为诗人引用抒发情怀;第三种则是兼备以上两种含义,同时表示高贵和悲哀。教师通过教授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色彩词的引申义,这样在以后自己进行阅读或是创作的时候,便能放开想象,丰富文学色彩。

审美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心灵美,精神美,本质上是一种爱,对生命的爱,对人生的爱,对父母师长的爱,对花鸟草木的爱,对祖国山河、人类文化、宇宙万物的爱。这种爱,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所以,实施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

(文/ 苏颖)

◎ 将传统色彩植入美术学科的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信中提到:“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工作承载着增强文化自信的部分任务,而中国传统色彩则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度分析中西方色彩发展进程、特征以及当今社会的色彩环境状态,有利于改进美术教学方向,改变学生的色彩语境,从而探究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色彩“植入”的意义

中国传统色彩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大智慧以及看世界的方式,也是流转数千年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趣味。发扬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对于“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避免了面对中国的美术作品评价时使用西方的色彩体系解读色彩关系的尴尬,对于美育在美术学科的深度植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色彩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趣味。加强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自信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大趋势。美术学科是美育的主阵地,也要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是推动中国传统色彩,落实美术学科素养。以前的美术教学多数立足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对于学科素养的渗透比较少。就美术学科而言,美术课程中几乎方方面面都涉及色彩的应用,而通过中国传统色彩的植入,可以丰富学生对“图像识读”的拓展,增加“审美判断”的修养,提高创作手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是丰富课余生活,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色彩的空间,避免用简单的几种色彩来装饰生活。通过中国传统色彩的教育,形成有兴趣、有意识、有动力的学习动机,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将传统色彩的独特魅力外化在真实场景之中,最终形成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色彩在美术课程中的“植入”模式

中国传统色彩的“色象”与西方色彩体系中“色相”有较大的区别,西方科学色彩体系主要用色彩相貌命名,而中国传统色彩命名丰富、诗意、繁杂。例如:取自矿物质颜料、取自自然之物色相、取自瓷器的釉色、取自植物染的色彩、取自诗词和意象等等。根据传统色彩“色象”的特点,思考了几种植入模式。

一是“文化”的植入模式。日本人把苹果叫作“林檎”,林檎是中国传到日本保存下来的古汉语,林子里的野苹果会吸引禽鸟和来捕鸟的人,林子里的禽鸟被擒获,这就传成了“林擒”。“白逾委毒,赤过擒丹”瘦肉的颜色像擒丹,擒丹就是野生红苹果的颜色。这种就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通达之美,无论在美术学科还是其他学科之间都会形成有意思的文化传播与植入。

二是“故事”的植入模式。“天青色”是比较流行的中国传统色,也叫天缥。天青色的由来是十分神秘的,特别是对耳熟能详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首歌词的含义不理解,这种可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与传统色彩相结合,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天青色”的来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颜色的性质,加深理解与运用。

三是“节气”的植入模式。美术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与节气相对应的传统色彩,让学生形成对天气和色彩的链接与想象之美。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节气变化加入传统色彩的节气颜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节气的名称与季节的变换。

四是“色彩转换”的渗透模式。在美术鉴赏课堂之中完成色彩转换语境,需要将西方色彩的基础知识和语境通过活动环节转换成中国传统色彩的语境,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去认真分析课程中出现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作品中的色彩所对应的色彩名称与细节。

五是“艺考植入”的渗透模式。在高考美术中植入中国传统色彩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色系的明度变化,分别都可以与中国色彩名称进行对应,学生可以练习调色的同时记住这种色彩的性质和来历,形成艺考、审美趣味以及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的美育共识。

中国传统色彩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也没有像西方色彩那样可寻的具体规律,但它是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颜色背后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和古老东方的哲学智慧。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加应该注重素养立意、文化立意、人文立意,更多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课程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传承。

(文/ 张驰)

猜你喜欢

乡土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