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让教育回根
2022-03-17于福清,王玉存,陈瑞尧等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乎千家万户,人民关切;更是国计,关乎千秋万代、民族振兴、国际话语权。2021 年7 月以来,国家相继推出“双减”“双增”政策,让教育回根,生态重塑,向全社会发出了教育改革根源治理的强烈信号,鲜明竖起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大旗,从制度设计层面引发全社会思考,主导教育回归学校“树人”本位,倒逼学校觉察内省,减负提质;引导家庭教育回归 “做事成人”本位,帮助家长构建正确的“育儿观”,即身心健康、多元评价、天赋发展。不唯分数、不唯成绩、不唯学习,不人为窄化孩子成长空间,不制造焦虑,不贩卖焦虑或传导焦虑。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立足学生素养提升、能力发展,改革课堂,发展“双C”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度研究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实践体验和社会认知,创新研发多彩校本课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搭建各种展示平台,全息育人、成人,奠基学生身心成长。
——青岛第三十一中学校长原红(原红名校长工作室)
◎ “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探索
当前,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正在面临的课题。对此,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外国语学校经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现实中“有教无学”的课堂普遍存在,教师课堂上讲得很卖力,但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对此,经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了解到,教师并不是不想改革,而是普遍缺乏具体方法。因此,探索、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有“法”可依,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校从实际情况和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学、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教学相长变为现实。
相关概念界定
“问题导学”的本质是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以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其中“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或需要解答的题目,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整合课程内容而形成的引导学生自学的任务,是联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课程目标的纽带,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谓的价值就是指“问题”必须有驱动和引导双重作用,能吸引学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直奔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学习方式,是核心,是在“问题”引导下,让学生与课本的直接对话,是自我的学习。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后遇到困难时的相互交流、表达、展示与帮助。问题与合作都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始,合作是自主学习的延伸与提升,最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自学、学会自学,在合作中完善自学、丰富自学。
实践探索
我校的“问题导学、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为本”的理念,立足实践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原则、三个必须、四个环节、五个步骤”的基本模式。一个核心,即以自主学习为核心,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两个原则,即坚持问题引导下的自学,坚持以练为主的自学;三个必须,即自学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设计必须有驱动与引导双重功能,自学成果必须展示交流;四个环节,即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问题导学、自主合作—达标测评、拓展提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步骤,即出示导学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知识梳理—针对性练习。此模式使课堂教学以学为核心,由“问题”开始,遵循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让教学回归本真。问题引导下的自学,加强了自学的针对性;自学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使学习成了他们的内在需要;四个环节、五个步骤的基本框架,使教师落实满意度显著,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了具体的操作程序。
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显著提高。“问题导学,自主合作”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与“平等”,根本上改变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引发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化,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存状态。
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高。我们通过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显示,新模式下的课堂学习效果提升显著。在“问题导学”的课堂环境里,表面上改变的是课堂结构和师生互动方式,实质上改变的是学生学习的心智模式,突出了学生的思维经历,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业绩显著提高。教师由原来的不愿意“听课”与“被听课”,变得能够主动邀请同伴到自己的课堂听课以帮助诊断问题,主动听同事的课来进行对比分析。听课、研讨成了工作中的新常态,课改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与态度。
总之,“问题导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易操作,扎实有效。它遵循了学生认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让教学回归了本真,能够有效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实现了我们对课改的设想。当然,此模式也有局限性,“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教师除要不断学习,更应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构建高效课堂。
(文/于福清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外国语学校)
◎ 发挥党建引领,抓好“双减”落实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第27 条明确要求: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四个月后的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可见,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早已纳入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基于此,如何发挥学校党建引领作用,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一言以蔽之,提升课堂效率,提供优质课后服务。
明双减意义,知肩上责任
“双减”政策能否真正在校园里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在于每一位教师能否真正认识到双减的重大意义,是否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担当。对此,学校党组织要通过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校长召开提质增效动员大会,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全体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各级部处室齐抓共管,营造奋勇争先、追求高效的浓厚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双减”政策在校内层面的落实、落地、落细保驾护航。
亮党员身份,做模范先锋
首先,学校党组织通过“党员示范班”“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课”,开设“提质增效”教育论坛,开展“双减增效”岗位技能竞赛,建立“双减”承诺公示栏,全体党员教师主动亮身份、作表率,践行“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承诺,率先减轻作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带头参与课后服务,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实际行动,擦亮“我是党员我先行,我是党员我示范”的党员名片。其次,围绕家长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大胆实践,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努力做到让家长安心、放心和开心。再次,学校教研部门认真组织教师业务培训,发挥继续教育学分的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技能培训、课后反思等各类学习进修活动;做好“青蓝工程”,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工作搭配法,让老教师吸收青年教师的青春活力,让青年教师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通过各类优质课、公开课等听评课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课堂中历练,不断提升课堂质量。最后,学校党组织发挥好监督职能,经常采取座谈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呼声,对乱订复习资料、推荐辅导班、参与有偿补课等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处理问题,实现有效监督。
享课后服务,减作业负担
减少学生居家课业负担,减轻家长辅导重任,就必须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家庭作业,仅留一些亲子作业在家庭完成。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让学生享受优质课后延时服务,尽量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带着轻松的心情回家。在作业布置上要精心进行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提升,既能体会到难度,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动力,减少厌学情绪的发生。学校应建立作业审批和公示制度,在布置前教师们需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层作业、分层辅导,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例如各种特长的学习,学校不仅要深挖教师潜力,还要寻求社会帮助,让有特长的教育者进入校园,培养学生的特长。
做好“双减”工作,是一项事关民生的政治任务。学校党组织应引导每一位党员教师,以更加踏实奋进、创新创优的姿态投身到“双减”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当好排头兵,当好主力军,守好主战场,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好带头示范的作用,凝心聚力助力学校双减工作向纵深发展,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文/王玉存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
◎ “双减”导向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格局的重要载体。“双减”背景下,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通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了“双减”政策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促“双减”
只有优化校园文化,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才能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家长的满意度,提振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信心,促进“双减”工作落地。一是加大投入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绿化质量,改善硬件设施设备,做好校园环境安全保障,专用教室配备齐全。二是注重建设两大文化阵地。打造室外宣传阵地,建成以“中华美德”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连廊和“党史教育”红色宣传走廊;打造室内文化,建设以“文明校园六个好”“四有好教师”为主题的办公室教育阵地和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班级教育阵地。
制度文化建设促“双减”
建立并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学校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助力“双减”。一是完善学校章程。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凸显“行政管理精心规划,教学管理精耕细作,学生管理精雕细刻,后勤管理精打细算,全面质量管理精益求精”的制度特色;二是实行自主管理。教师层面,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实行“全员参与,自主管理”模式,各项常规工作均由教师参与管理评比;学生层面,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管理格局;三是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落实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实现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结合;实行教师阶段工作通报制度,对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表扬,对存在问题及时通报批评。
教师文化建设促“双减”
只有建设好教师文化,充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才能实现干群凝神聚力,保障学校和谐发展助力“双减”。一是健全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对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处之以公、待之以诚;利用“三定一聘”实施的良好契机,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手段,盘活教师队伍;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领导班子加强与教师的理解、信任与沟通,做教师的倾听者、理解者,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强化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和全校一盘棋意识。开展“半日调研”活动,抓实抓牢教师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实行捆绑考核,使团队合作和个人分配紧密结合;定期开展以学科和级部为单位的月总结、期中总结和期末总结,举办班主任培训和年度教师论坛,共同提升育人水平。三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教师书法比赛、趣味体育节、元旦晚会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活动,愉悦教师身心;通过举行师德报告会、荣退仪式、评选书香个人等活动,充实教师校园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感。
精神文化建设促“双减”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一是学校明确了“以人为本,办适合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有健康人格,有文化教养,有生活能力,有公民素质”为育人目标,形成了“明德、明责、博学、博爱”的校训,“尚德、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钟爱、严谨、协作、探究”的教风和“勤奋、励志、求真、创造”的学风。二是在活动中育人。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均组织班内演讲和征文活动,以加强爱国主义和人文情怀教育;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倡导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通过合唱比赛、拔河比赛、队列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精心组织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典礼活动,以不同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三是打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努力追求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在此基础上打造合作互助的团队,打造竞争向上的团队,让每个人都体现价值。
总之,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我们将进一步坚持文化立校,优化学校管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深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做法,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文/陈瑞尧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
◎ 引领师生自主发展 推动“双减”落地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了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实现个性化需求,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八中学全面引领师生自主求发展,以此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双减”政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真正让“双减”政策走进校园。
打造高效魅力课堂—以智育人
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以打造高效魅力课堂为抓手,突出课堂实效,全面实现“提质增效”。一是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上课的共享性、研讨性、互补性,课堂上全面解决教师“教”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和“练”的高效性。二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知识的直观性。三是落实导师制与分层过关制。根据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由受喜欢程度最高的学科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定期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分层过关制要求对各类各层学生,以想学、会学、乐学为目标,通过布置过关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目标,学有所为,学有所成。四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作业公示制度。严格落实教学各项环节的常规管理,狠抓落实双减和课后服务相关规定,并加强检查督促,特别要把作业公示与批改、课后服务等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并建立相应的检查评比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锤炼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以“研”育人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是岗位练兵—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开展说课比赛、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促使全体教师在各自教学岗位上学习研究、锻炼提高。二是讲座培训—打造教师理论化成长之路。一方面,组织校内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结合亲身实践现身说法,传经授道;另一方面,邀请区市的教研员和专家走进课堂,畅谈教学感悟和经验,丰富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三是外出学习—打造教师发展的交流之路。学校资金投入尽量向教师培训倾斜,逐年加大培训投入。派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必有“分享会”,必讲“汇报课”。这种以点带面、借它山之石以攻玉的办法也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带动效果,让所有教师在自主发展的道路成长得更快。四是读书提高—打造教师发展的根本之路。一方面,统一购置书籍发给教师进行阅读学习,搭建平台定期互相交流;另一方面,每年征求教师的意见更新图书馆和充实阅览室,鼓励教师借阅学习,并撰写阅读笔记、体会和反思,促使教师读书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实施自主课程—以“合”育人
学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发展自主课程,切实做到“三结合”,即:常规校本课程与学科相结合;以心育为纽带将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社会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堂、育人目标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真正达到为学生发展而服务的目的。同时,学校倡导科学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矫正、挖潜的功能,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推动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参与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分享快乐体验、交流成功经验的机会,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信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式,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寻求教育发展和改革新的增长点。展望新未来,我们以德立身,守住教育之本,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引领师生自主发展,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坚守信念,执着追求,决心让教育之花在崂山八中绚烂绽放!
(文/肖世强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八中学)
◎ 以教科研精准落实“双减”
2009 年至今,短短13 年,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校名历经“青岛志成实验中学”“青岛三十七中学”“同济大学附属青岛礼贤初级中学”的变更,经历了从公办民助到局属公办初中办学性质变革、地址乔迁,变化的不仅仅是名字和地理位置,更是“志成”文化与“礼贤”文化的融合、育人理念的升级、办学平台的拓宽、教育资源的延展、特色项目的再梳理。一路走来,学校在一次次华丽转身中不断书写着减负增效的新精彩。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为学校教科研推动精准双减和卓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项目推进破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校凝聚干部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的集体智慧,深刻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传承和现状,在对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诊断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论证和选择,梳理出了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解决2018 年成立了“毛伟青‘双减负’工作室”“赵秀燕作业改革研究工作室”“薛虓嵩学科发展方案开发工作室”等8 个项目推进工作室,2020 年又成立“林柏权海洋科学与研究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室”,通过项目的不断培育和推进,学校对标先进城市、先进学校,梳理项目成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培养了一批项目专家级干部教师,开发了一批项目课程资源,用项目研究成果聚焦学生成长,实现了学生轻负高效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引领全体教师精准“双减”
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近十年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工作先后立项并结题市级及以上课题14 项,校级课题 22 项,扎实推进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了精准双减。
开发与实施学科导学案并逐渐发展成为学科发展方案,呈现了“方法引领、分层要求”的教学特色,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内作业负担。课堂教学以学科导学案为载体,设疑激趣为先导,以问题串导学为主要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差异、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形成了学生学科发展方案,实现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探索中逐渐形成学校特色,做到五统一,(统一模板,统一集备,统一定稿,统一打印,统一装订);学校将教学案、学习案、听课笔记、作业四合一,统一编制了各类课型的学科发展方案模板,实现了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教师精编精选学科发展方案内容,作业清单版块设计分层次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确保了学生每天家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 小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018 年成立的“赵秀燕作业改革研究工作室”和2018 年十三五立项待结题的市级规划课题“中学生‘双减负’问题的行动策略研究”明确聚焦课内课外双减视角,进一步提高了“双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改革研究工作室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更新《青岛三十七中关于作业布置与批改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使教育教学有法可依,科学规范。教导处确立了“作业清单制度”,形成了集备组和班主任并行的作业协调机制,集备组全体教师将作业布置作为每次集备必备内容纳入学科发展方案,确定作业总量和比例结构,班主任汇总各科作业后进行统筹平衡,形成每日作业清单,教导处定期,有效监督。配套分层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结合智慧课堂布置个性化作业、结合学科特点布置探究性作业等,学生在各类作业训练中深化了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和家长减了量提了质。
通过系统调查中学生“课外负担”现状、深入思考探究产生的根源和问题解决的途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讲座、寒暑假空中名师课堂答疑、智慧课堂项目的实施与推进、2018 年在全市初中学校中率先开展的下午放学后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后服务活动等,搭建了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间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减负提质成效显著。
连续多年青岛市中考全市后30%学生的学校数据仅为5%左右,同时在青岛市初中学校第三方课业负担监测中数据呈现低负高效特点名列全市前茅。2021 年学校双减工作成效经验材料入围青岛市教育局“双减”工作十佳案例。
(文/邓欣元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