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2022-03-17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毕平静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毕平静
在国家大力提倡核心素养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人文学科修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培养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着手,探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积淀和凝练,其内涵博大精深,已然成为世界东方的优秀文化瑰宝。由于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的差异性,各界研究者们对传统文化定义、内涵及其表现方式的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对于传统文化定义的界定主要偏向于精神层面,基于前辈先贤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以其自身的稳定性、继承性融入时代元素,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思想形态、文化修养,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精神文化内容。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目标
(一)人格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就是需要用科学、客观、辩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准确挑选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这些知识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化方向引导,不断提升初中群体的语文学科素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起来,语文教师所要注意的就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接收能力、学龄优势等各方面出发,深度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尊礼尚德、社会关爱、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根本上落实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内在涵养,从而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价值观培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学知识非常丰富,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借助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体悟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含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价值观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尊老爱幼、诚信包容、谦让有礼等传统文化精神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将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在语文课堂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培养其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情感态度,成为新时代下一名优秀的学生。
(三)学习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要认识到这一点,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没有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以传统文化学习为核心,注重各种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传统文化知识来进行教学培养,要注重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借助情景化教学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再构建,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总而言之,学习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促进自我成绩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培养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量庞大,也多以文本知识体现在学生面前,趣味性有所不足,而教师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就会让传统文化知识更显枯燥乏味,这就会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足,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仅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地,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深入理解和掌握,进而很难从根本上去理解相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其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仅仅只是停留于单个知识的获取层面,无法自觉地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无法产生兴趣,教师的任何教学工作也只会流于形式,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自身不能得到有效成长,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淡薄
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终展现,可以说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思维上存在严重误区,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还是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应试技巧提升上面,忽视了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这种想法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更忽略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成长。传统文化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将会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造成极端不良的影响,如若不正视该问题,势必会造成语文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脱节。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如果没有接受现代化的教学培训,在教学技术上还会出现过于传统的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传统文化素养,但不等于教学方式也要传统化,在新时代的今天,需要运用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为传统文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解决以往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教学的真正教育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立足文本,确定渗透内容
文本教材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获取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载体,其教学内容囊括了所有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有很强的挖掘性,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深入思考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需要恪守当下的教育教学目标,科学把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合适性。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不能只是单单讲解古诗的字词、句法、大意,机械化地要求学生背诵,而是要在充分了解朱熹这位宋代理学大师基本情况以及该首诗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同韵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玩味和赏析这句千古名句的不同含义,将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等优秀精神要义确定为渗透的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决定着教学的效益和走向,想要有效地落实对于学生的观念教育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引入更多的教育内容,就初中语文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分别是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首先从纵向深入的角度来讲,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扩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相关的学习能力,这时教师就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衍生出更多的语文阅读篇章和阅读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其次为横向扩充,横向扩充则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出历史知识政治知识思想道德与观念教育等相关的知识,实现学科融合,以此为中心,让教育内容得到有效丰富,发挥语文教学延展性和可塑性相对较强的学科优势,实现对于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培育。
(二)优化教学方法,划分文体类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文体多样、内容广泛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学会优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针对性学习辅导,从而提升学生辨别文体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备课,并充分结合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制定明确的渗透目标。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体划分来看,大致可分为文言文、现代文、诗歌、小说等几大类,在诗歌和散文两类文体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比最多,且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通过文本的研习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例如,在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古代诗歌中,作者通过回忆式的笔调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山河破碎风飘絮”明确表明了作者对于当时局势的认知和看法,整首诗体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向读者传达了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正确价值观,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这首诗歌体现出了作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凛然的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些内容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核心内容之一,可以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培养等确定为该篇课文的传统文化渗透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偏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学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落实过程当中的重要途径对教育所能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帮助是不容忽视的,教师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优化,而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现阶段可供教师借鉴和参考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多,例如微视频教学、情境化教学、分层教学、游戏化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有效应用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态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文本的题材做出相应的分析和优化。
(三)组织研学旅行活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除了加强理论教学外,语文教师也不能忘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且举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创新的教学形式,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接受度普遍较高,教学效果也十分突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发挥“以研促学”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等古诗词时,可以在带领学生充分了解古诗大意、创作背景、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研学旅行,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感知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古人的创作情感,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也只有当学生通过实践进行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含义,拓展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为接下来的传统文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语文作为一个重点学科,需要教师立足全体学生,来更加深入全面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压力巨大,往往一名语文教师要负责多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难免就会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性学习,影响了对每一个学生的深入培养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只需要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在遵循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全体学生划分为多个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由其中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组长,来进行小组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周敦颐《爱莲说》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各小组组长自行分配教学任务,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最终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对这部分传统文化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真正贯彻落实学生的核心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自身教学负担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后续更为复杂的传统文化教学之中。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可以有表达自我的学习空间,在合作中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在交流中促进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加快速高效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人生信念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尤其是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形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在青少年群体中渲染与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积极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