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2022-03-17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林颖梅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 林颖梅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也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障碍问题。例如,脑瘫的学生发音不清晰,说话不清楚;唐氏综合征的学生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的学生不愿意沟通。面对这些情况,培智教师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激发智障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兴趣,在提升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帮助他们提高生活适应力。如何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笔者从“教育即生活”理念并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从符合智障学生认知特点和实践应用特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条有关提升智障学生语言表达兴趣的策略,帮助这些特殊学生健康成长,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一、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着力点
(一)符合认知发展特点
智障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对缓慢,对抽象表达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些思维认知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通常为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性低、言语少等特点,且他们对于长时间的语言重复性训练,经常表现出暴躁、发怒等不配合行为。在语言表达的训练中应以智障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为前提,探究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在日常的课堂训练中需要摒弃抽象的字词符号,采用生活化的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把语言训练的工具从抽象难记的字词换成实物、图片、卡片、视频等等,不断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兴趣。在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训练中也需要结合科学的康复计划。通过阶段性记录学生的语言表达缺陷,总结学生表达规律,了解学生问题,再结合课内外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这些科学训练计划辅助生活化教学尝试,让语言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帮助他们更快地激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
(二)符合实践应用特点
除了需要在语言训练的策略上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语言表达训练需紧密结合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场景,发挥好语言作为工具性的实用性特征。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在生活中能够把自己意图表达清楚是语言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并且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逻辑水平。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表达为重要手段,多从生活场景出发,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口语化表达、如何运用语言去完成基本社交等。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乘坐出租车、超市买菜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日常的社交表达,注意文明用语,以此不断地提升他们自我生活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提升策略
(一)善用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语言能力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内容。善用语文课堂,从发音、字词句、朗读等方面,采用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智商和口语表达能力。
1.利用发音教学,培育学生语音感知力
通过拼音教学,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听觉,引导他们矫正语音障碍,为口语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发音训练,不仅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拼音,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量,提高语音感知力。例如,拼音课教声母“b”的时候,教师采用自创儿歌来导入教学,“老伯伯,听广播,听完广播吃萝卜。”儿歌中的“伯、播、卜”为声母“b”的发音做好了铺垫。除此之外,通过导入教师配合“老伯伯”“广播”“萝卜”的卡片,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数遍,通过视听交互,可加深学生对“老伯伯”“广播”“萝卜”这三个词语的感知与理解。智障学生的词语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在拼音教学中融入相关词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词汇量,为提高口语表达做好铺垫。
2.结合课堂字词教学,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智障学生在理解词汇时往往会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他们经常会错解他人的词语意思,因而在具体语境中出现解读障碍,即语用能力障碍。因此,在语文课堂的口头组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练习口头组词,还要及时地回应学生组出的词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特点,进行词语应用的训练。
例如,教师说到“手”字,让学生用“手”字练习口头组词。学生可以组词的有“小手、手上、手心、手背、手里、左手、右手”,针对这些词,教师就可以进行提问,比如“右手可以做哪些事?”“手心在哪里?”“手上有什么?”等等,学生会回答“右手可以写字”“手心在这里”“手上有手指”等。这样的组词和语句训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词组和语句长时间的积累与感知过程。教师要根据语用障碍的理论和特点,对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语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朗读,强化学生语言感受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课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字、词、句的语音节奏,融入教师创设的朗读情境和语言氛围,理解和感悟字、词、句的读音和语境。
例如,在《春姑娘的脚步》这节课,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和梳理这篇课文的主体内容,主要是春天来临时景色的变换,将课文分成几个小节进行。首先,第一小节“春风送暖”和“冰雪消融”,针对这一节,教师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冰雪消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在第二到第五小节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跟随“春姑娘的脚步”欣赏草坪、山岗、小河、田野四个春天来临时的景象。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所用的词语与具体情景之间的联系。其次,在《春之韵》的音乐声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画面,进行课文范读,让学生获得对“春姑娘”这个意向的初步感受。最后,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自由朗读、反复朗读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欣赏并掌握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复述文中比喻句的句型,尝试用自己的口语描述春天。教师在课文教学中,精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要求,通过加强朗读来培养智障学生语言能力。课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发声,让他们体会语言的连贯与流畅,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感受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多重学科共同发力,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单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是应当贯穿于各类课程中的整体教学要求。因此,除了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外,如在艺体、数学等其他科目中都应从学生兴趣特点出发,不断鼓励学生要更多的用语言表达自己,提升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兴趣为导向鼓励学生对自己创作的图画进行讲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对生活中购物、买菜等场景进行描述,让他们讲解涉及的数学计算问题等;在生活适应课堂上,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正确拨打电话,如何礼貌问候等。在培智学生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不同门类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育包括语言表达作为重点,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结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说、多读、多表达。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
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重要短板是他们并不愿意开口讲话,以及难以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完整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尊重学生主体出发,从兴趣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创建课堂教学情境,让他们产生兴趣、热爱表达。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对于部分不爱说话但喜欢动手的学生,教师可以用拼图玩具认知的形式,引导他们认识身边的物品,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取名字,鼓励他们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教师进行玩乐沟通,用这种方式启发他们对于语言表达的兴趣。除此之外,对于喜欢音乐、美术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情境教学,教授儿歌、绘本解读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在一步步的引导、启发中增强他们的表达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在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练习中也可以增加一些科技元素,让学生更爱表达。
例如,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让他们在看到喜欢的场景或画面的时候,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想象画面,进行语言表达。通过创设出他们喜爱的语言表达场景来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欲望,再以教师的问题为辅助并引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编创故事等形式助推语言表达氛围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比如,在学习《春游》这一课时,结合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春天在哪里”营造春游的场景。随着欢快的旋律,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与聆听。等到歌曲结束以后,教师可以朗读《春游》一文,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比如,在朗读到“一进公园,我们就看见花坛里的花都开了,红的,黄的……”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现在进入到公园了,小伙伴们你们想象一下花坛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在朗读到“来到湖边,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时,可以询问学生;“现在我们到了公园的湖边,同学们你们都看到湖面上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吗?”朗读课文的同时,结合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朗读完文章过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播放有关春游的视频,通过视频当中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尝试着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分析如果学校组织春游,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完成本次课程的学习。
(四)家校合作,共同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
除了在课堂和学校,家庭也是智障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也具更强的安全感,在家庭环境中他们通常都会有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对于智障学生的启智教育来说,不仅只依靠课堂和学校,家长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沟通。在每天课后,通过家长微信群等方式,教师可以与每位家长进行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沟通,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可涉及有效的家庭指引,引导家长在科学有效帮助孩子加强语言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和家长多说说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说说今天学到的新知识、鼓励学生给家长做“小老师”等;对于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问答练习,让学生随家长做跟读练习;还可以将语言表达与家庭劳技相结合,例如家长教学生包饺子过程中,讲解包饺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进行模拟学着做,鼓励孩子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在动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等。使他们不仅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对家人的感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注重参与实践,提供语言表达平台
语言作为重要的表达工具,其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品质作用巨大。对于智障学生来说,生活中的各项实践活动既是语言学习,也是语言应用,更是展示自我的有效平台。对校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需要教师不仅根据智障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指导内容,也要从学生兴趣出发鼓励他们在不同的活动形态中展现自我。例如学,校定期举办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参与学习、实践和表达。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举办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类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当班级晨会的天气预报员,让学生练习为同学们播报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说清每天的年月日、天气状况、温度,以及帮助他们给同学提供每天的穿衣建议等,用这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现个人风采中激发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对校外的一些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多带上智障孩子去超市、饭店、社区活动中心等,融入生活场景,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循序渐进地接触陌生环境,学会与陌生人进行语言对话,学会交流沟通和礼貌用语。在医院、超市和社区等陌生的环境虽然容易引发智障学生的畏惧,但是由于其新奇的特征,也容易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将语言训练课堂搬进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多实践、多表达、多展示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体现在课堂语文教学中,也需要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的科学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以课堂为主、社会为辅的有效训练环境中加强练习,让智障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社会适应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