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2022-03-17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中心小学黄超群

天津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素养

■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黄超群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落实,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为教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在指引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在学生梳理知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文章首先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围绕其教学优势与实践应用问题,尝试分析了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思维导图的概述与作用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概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通常会对学生是否能够学好其他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涉及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这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主要是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生字词的掌握、对句子与修辞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等。而思维能力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过程,其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灵活地应用所具备的能力来面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促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实效性的思维工具,其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来说,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由中心图、延伸的主分支及关键词、符号等构成的,可以引导用户思维路径的示意图。该思维工具主要是通过图画、关键词来捕捉灵感,并进行结构化发散思维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大多是以文字堆积的形式出现,而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而言缺少一定的学习吸引力,加上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许多学习困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文字知识和树状图进行有效的融合,丰富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深化文化知识内涵。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学习经验的欠缺,因此对语文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化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也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迅速进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到文字本身的内涵与情感,节约了教师大篇幅的讲解渗透过程,改变了以往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构建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深化了文化知识内涵,培养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空间。在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从单一的课本知识讲授拓展到语文文学素养和思维的培养层面,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工具,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实践与应用过程中逐步活化学生的文学思维,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局限于眼前的文化知识学习,更要在实践与应用中逐步拓展学习视野,促进文化知识的生成与迁徙,拓展文学思维的空间,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巧用思维导图梳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日常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常识的熏陶,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常见文字的感知和解析能力,在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就具备了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在阅读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及薄弱现象。而丰富的语言及知识的积累则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石。基于此,在日常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立足课程教学活动,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来开展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朗读、识别与梳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加工、关键词提炼,从而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领悟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信息存储量,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与知识储备,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两篇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且为学生提供预习思路,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填阅读卡等基础预习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进行思维导图绘制。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主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并以铅笔进行思维导图构图的设计,以“神话故事”为中心词发散出“两个深化故事的起源”“两个神话故事的要素”“两个神话故事的异同”等三个大的分支,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对各分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补充;促使学生在自制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两个神话故事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包括神话故事发生的事件、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在课堂上教师同样可以按照这一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来进行两篇神话故事的讲解和对比,同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逐步绘制、完善思维导图,以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及时发现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缺失的部分、思维导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等,为其今后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巧用思维导图阅读积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又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将学生阅读学习的活动作为知识的输入过程,那么语言的运用则是知识的输入和表达过程。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借助有效的阅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教学活动和语文阅读进行有效的融合,改变传统单一阅读输入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从实践和应用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和闰土相处过程中闰土讲述的几件乡下趣事,刻画出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劳动少年形象,并透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和热爱。课文总共分为了19 个自然段,其写作主体就是少年闰土,在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帮助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文章前半段回忆闰土勇敢机敏的内容划分为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分支,中间段讲述闰土的乡下趣事的内容作为第二个分支,并将经历的四件趣事作为第二分支的细化部分……文章的最后写的是成年后的作者与闰土分别之后,两个人的友谊也就此中断,但是作者会时常怀念闰土,这部分的内容则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分支。通过引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逐步构建清晰的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活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巧用思维导图创新应用,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和简单的思维框架,同时也可以是色彩鲜艳的绘画内容,教师可以将文字语言和绘画进行有效的融合,丰富文字表达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文学美的感知能力。以《四季之美》这部分知识教学为例,文章通过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以及生活的热爱之情。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将四季中美丽的景色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进行代替,围绕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绘制不同的自然景色:借助画笔联想一下作者笔下的春天,五颜六色的花朵、游来游去的白鹅;绿树成荫、骄阳似火的夏季;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的秋季以及银装素裹、冰天雪地的冬季。结合作者文章的描写赋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语言的文字美刻画出来,围绕四季的中心主题增加语言文字的表达层次感,在绘画结合文字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此外,古诗词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文体而言,古诗词的内容更加充满诗意,更适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效果。通常来说,古诗词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作者、题意、诗意、诗情、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五个学习步骤来绘制思维导图开展诗词教学,以这种方式将抽象的古诗词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模型”方式呈现出来;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诗词内容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模型”,为学生提供诗歌鉴赏的策略依据,降低学生诗歌鉴赏的学习难度,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又可以避免学生被“模型”束缚,保证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及发散性,从而促使学生能灵活地应用策略,并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逐步提升其诗歌鉴赏力与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江雪》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上述五个步骤模型来绘制思维导图,以“江雪”为中心主题,发散出“作者、题意、诗意、诗情、拓展”五个分支,然后再根据诗文内容及讲解情况逐步进行各个分支的扩展和补充。另外,为了增添视觉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在思维导图下方配上相关的图片,如一叶孤舟、头戴竹笠身穿蓑衣的老者垂钓的图画,雪花飞舞的图画等,这样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诗情诗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巧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的黄金时期,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引导教学工具,在实践教学应用中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立足语文课程教学特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先自行进行诗文朗读,并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等,并在预习时尝试自主地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学生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联想到了古代农民白天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给农田除草,可能还会在院子里种菜,给菜浇水、施肥,晚上可能除了会把麻搓成线之外,还会在灯下编制竹笼、织布等;有的同学在绘制《春日晴村》的思维导图时,联想到了村里的小路两边种满了树木,刚刚发芽的柳枝随着春风摇曳;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开满了各色的小花,院子里鸡鸭鹅欢快地叫着,小朋友们开心地在嬉戏。这样的发散思维、场景联想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教学资源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语用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活化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素养
Art on coffee cups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放学后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