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分析

2022-03-17张娟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体系

张娟娟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载体,话语内容是否科学、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结构是否严密,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能否认,经过长期摸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结构日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不断更新、方式日趋丰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接收的效果大幅提升。但是,在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各种思潮争相竞逐、多元多样趋势更加明显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发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立足整体与全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一、突出价值引领,提升话语高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晓之以理”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讲“理”的科学,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论说服的过程。只有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把真理的知识讲清楚,讲透彻,确保其意识形态性、学科交融性和鲜明时代性,才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理性魅力。

1.要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在表现形式的话语体系,以宣传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使命,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主要体现为要在思想领域多元多变的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历来都是各种社会思潮广泛存在与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广大学生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要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交融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但是,“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只是固守政治辩护,却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和科学性,那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话语权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4]。2005 年12 月,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增设以来,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科支撑的需求,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之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搭建了直接的学术平台。我们必须提高学科意识,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领域中的学理支撑作用。特别是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科研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要注重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3.要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时代性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533。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步调一致。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及时体现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引领中国并影响世界的当代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真信笃行,对校园内和社会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模糊认识、不良现象坚决抵制,敢于亮剑。

二、坚持立德树人,挖掘话语深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言之有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不断挖掘话语深度,解决好“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实践基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不竭动力,深刻的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活水之源。只有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学习借鉴,才能生成大学生真心喜欢、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1.从时代背景中提炼新鲜话语

话语的力量来自对时代语境和社会实践的深刻认知和把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所谱写的壮丽篇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和广阔的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夯实提供了硬气和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话语的创造提供了典范。比如,“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撸起袖子加油干”“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等词语已经成为网络热词,成为话语潮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因时而进”,主动将这些鲜活的时代声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新话语引领大学生的话语潮流;必须“因势而新”,着眼于新时代、新趋势、新变化,总结和提炼新的话语,赋予固化概念丰富的时代内涵,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2.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生动话语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哲理和处世之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脉作用,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等,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遵循。我们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重点是在“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既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合现代话语生动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要着眼于现实,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入时代语境下和社会实践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3.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典话语

“实践是正确思想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发展理论的动力和目的”[7]。深刻的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成的基本源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话语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信息。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动形象的话语提炼、总结、升华为经典话语,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例如,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的方永刚同志自创拆字法,把“和谐”“信仰”等词语拆开来讲,用质朴的语言,新颖的形式向受众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党的理论知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注重以人为本,提升话语温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言之有情”

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吃盐一样,最好的方式是把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读懂学生、关爱学生、聚焦学生,带着温度传授温度,努力实现思想引导与情感催化的统一,确保课堂讲授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1.注重发挥人格魅力,打造提升话语温度的关键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8]。如何将形而上的枯燥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独特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品行、品味,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模范的言行树立榜样,将正确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其次,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觉把知识素养提升作为终生课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广泛涉猎各类知识,苦练教学基本功。反之,只会逐步丧失课堂话语权,话语“温度”也就无从谈起。再次,要有仁爱的道德品行,真正关心关爱学生,用对莘莘学子的仁爱之情去教化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

2.注重转变教学理念,找准提升话语温度的契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面对主体意识鲜明、注重个体情感体验、思维活跃、思想多变的“0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开展平等式交流。坚决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单向话语模式,注重“我”(教师)与“你”(学生)的现场交流,让大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其次,要坚持问题式导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点,切准时政热点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用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流行话语和生活话语,展开理论分析,实现教学相长。再次,要采用形象化表达。“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可以运用“故事化、生活化、细节化”的话语方式,以及多样修辞手法、生动实践案例、有趣历史故事等,增强理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教学形式方面,除了教材和课件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集体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3.注重优化话语模式,找准提升话语温度的落脚点

列宁曾经指出:“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9]。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模式,提高课堂讲授的艺术性,有助于打造心灵互通、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科学转化教材话语。教材话语是教学话语的基础、是教学话语的升华。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教材语言积极转化成教学语言”[10],真正使课堂内容集科学性和深刻性、合理化和大众化于一体,并发出“因材施教”的话语。其次,要善于使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管’结合起来”[11]。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善讲生活话语是拉近课堂上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再次,要积极融入学术话语。立足时代特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语言,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编排,增强课程的学术魅力和话语引力,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听”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听”。

四、构建多维平台,拓展话语广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言之有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联动和整合各个层次话语主体的力量,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积极构建多维平台,拓展覆盖面,提升有效性,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1.积极搭建“课程思政”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各个学科专业和各门课程自然渗透、潜移默化来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效果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话语表达,这就需要我们统筹推动“多方力量+多样渠道+多种举措”的工作体系,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元素,将育人功能融入到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堂中,逐步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导,“课程思政”为补充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双向贯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与校内学生工作的全面联动,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2.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博弈”。[12]当今时代,互联网打破了思想文化传播的时空概念,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年轻人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从一定意义上讲,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对此,我们必须牢牢占据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课堂延展到网络空间,打造涵养大学生的网络思政话语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课程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时效性。例如,可以开通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号,让师生在网上“面对面”沟通交流;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和同学们“微分享”录制的教学辅助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时时在线,永不掉线。”

3.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2。“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两者协同互补,可以促成大学生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在理论接受、间接体验和直接践行的过程中领悟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13]。社会实践的隐性育人功能,可以有效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话语的解释链,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价值内化。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有效性,必须打破囿于书斋的“掉书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查,以及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良性转化。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感受中国奇迹、讲好中国故事、奉献青春力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体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