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科技思想中的竞争意识及其传统文化元素探微

2022-03-17张江源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竞争总书记科技

张江源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强国之路的新征程,科技创新无疑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举旗定向,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明确了新环境下我国应如何进行科技创新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汲古人之慧,谋当今之事,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行动指南,还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通俗易懂、颇具特色的民族语言,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更上一层楼。

文章针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分析其中蕴含的竞争意识,同时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竞争”的主要阐释,寻找二者存在的关联,进而阐述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对新思想的孕育涵养以及新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1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体现的竞争意识

1.1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形成背景

和平是全球人民的期盼,发展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任务。虽然总体环境安全,但仍有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国际安全不确定性逐年增加,同时也孕育着变革形式,合作与竞争成为国家之间关系的主要形式,科技成为各国迎接变革的有效手段,被各国置于发展核心位置。“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它体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强大的国家能力,国家的各个组织系统的运行能力;国家的资源配置能力,社会力量与大众力量的综合运用。”[1]

纵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下行状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民消费低迷,债务危机频发。加之近年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形势正面临大变局,传统经济发展后继乏力,亟需注入新兴动力,由此科技创新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2]因此,挑战也是机遇,能否在科技发展中拔得头筹、抢占先机显得尤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新环境的刺激,大国间的科技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具体表现在医学、经济、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也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形势:科技竞争贯穿于国家间竞争的各个领域。为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必然未雨绸缪。

从历史角度而言,屈辱的近代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落后必然导致挨打,而科技落后的深层原因就是竞争意识的淡薄。“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奇技淫巧”的偏见深入人心,使得我们与前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手工作坊和长矛最终败在了蒸汽机和火枪之下。以史为鉴,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贯彻科技兴业的理念,经过数十载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最终成为科技大国。在科技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同样取得长足进步,日本的一项研究数据指出:2016 年到2018 年中国在一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在科技成果方面我国也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甚至在个别领域取得拔尖的成果,可以说我国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科技基础研究仍旧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虽然覆盖领域广,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科技垄断依旧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最大桎梏,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迫在眉睫。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国际科技竞争赛场的规则和制度早已被他国制定,我们进入后只能是“参赛者”,在规划好的路线里奔跑。然而对于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来说,受制于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我们要有竞争意识,要敢于争、善于争,要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层面尽快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科技发展的快速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前瞻性布局,重视科技创新力度,保持领先优势。

正是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双重压力下,我国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以科技创新来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封锁,提供强国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为其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3]我们要发展科技优势,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从科技大国科技强国迈进。

1.2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竞争意识的主要内容

(1)核心战略观。研究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决胜一招”:非对称赶超。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挑战,还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抓住机遇;想要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走出新路,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非对称赶超战略,其核心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4]要充分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形势,挖掘自身优势,精心架构非对称布局,采用非常规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

(2)核心技术观。深挖自身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个别领域实现“领跑”,所以我们更要发挥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聚焦突出领域,发展尖端科技。在其他领域也要积极布局,寻找赶超机会,尤其是在一些被“卡脖子”的地方,一定要着手突破。历史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学不到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保证自身安全与平稳发展。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主要是采取牺牲资源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虽然这种发展方式成效显著,但它是低端的、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应找出一个可持续、高科技的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

(3)人才支撑观。撬动科技竞争的有力支点就是人才。毋庸置疑,人民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制定好非对称赶超战略,重点是依靠人民力量走好这一科技道路。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点。然而我国缺乏尖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所以更应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人才流入:要有广纳人才的胸襟,创造海外学者为我所用的有利条件,筑巢引凤、广纳天下英才,不可闭门造车;要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切实激励人才,使他们得到合理回报;要提升教育水平,深化体制改革,加紧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确保其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科技事业输送人才。总之,科技道路,唯在得人,没有人才队伍作为后盾,科技竞争就只是空谈。

(4)独立自主观。科技竞争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从立国之始就认识到:要想强大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得益于这样清醒地认识,才使我们能够不断前进,最终取得两弹一星、神五飞天、杂交水稻等多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仍旧处于劣势。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心理,所以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5]因此,我们要继续自力更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寻找破局之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身后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6]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竞争思想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关于竞争,古人亦有独到的思想观点,如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都有过关于竞争的论述,其内容各有千秋,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

儒家思想中的竞争是有节制的“争”、有“礼”的“争”。“仁”的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谐是其竞争思想的核心。《易传》中有“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庸》中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荀子也提出“争则乱,乱则穷”。由此看出,儒家并不赞成竞争,尤其是反对为了争而争,竞争的目的为了达到和谐,因为他们认为一味争斗只会导致混乱,从而带来贫穷。儒家的竞争是一种以道义为内核的竞争,即君子之争,这种竞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竞争是一种正和博弈,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竞争。

道家所说的竞争是一种讲求心性的竞争。老子倡导“不争”,但这种“不争”并不是不去竞争,或者为了不竞争而消极退让。意义正相反,这里的“不争”是指在宏观层面上审时度势,通过“不争”来竞争,最后取得不争而胜的结果。《老子》七十三章中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老子》二十二章中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前者是指天之道,不需竞争就可以获胜,不需言语表达但善于回应,不需召唤而万物尽依附于我;后者指不争才可天下无敌。由此看出,老子的“不争”是为了“争”,这是一种策略的使用,竞争者高瞻远瞩、等待时机,不一味逞强、不在乎一时得失,最终成为赢家。

法家竞争思想的核心是讲求实际利益。《韩非子·五蠹》中有:“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以看出,他们重视自身实力,“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相比于儒家的君子竞争,他们则更注重实际利益,无论是个人、组织或者国家都倡导运用自身力量在竞争中取胜。

兵家竞争核心是重用谋、善用势。他们所指的竞争更为具体,主要是应用于实际战争中的方式方法。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写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指战争开始前就可预测到胜利结果,是因为深谋远虑;战争之前就认为失败,是因为准备不足。考虑周到的则胜算大,不周到的胜算小,更何况不去考虑的呢?由此看出,孙子强调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在对弈之前做足准备,为自己争取最大胜算。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学派对竞争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儒家赞成用“仁”“义”“礼”来应对竞争,用君子之争达到和谐的目的;道家提倡用“不争”来“争”,用心性赢得竞争;法家注重实际,主张靠自己实力赢得胜利;兵家则更强调策略:在竞争前料敌于先,在竞争开始后注重用势。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仍旧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在现代发展中加以借鉴。

3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竞争意识的传统文化元素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大量经世理政的智慧,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更具借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古籍中找寻方法。通过走入文化深处,发现其价值意蕴,为科技创新思想奠定基础,同时在二十一世纪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使命。

3.1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

虽然以和为贵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在世界大潮暗流涌动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做好战略安排,积极应对,否则将难以生存。在应对方向上,我们倡导儒家的君子之争,即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取得双赢效果。结合全球发展形势来看,要想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们必须认清以下几点:其一,当前国际活动在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下进行,我们要透过合作看到竞争,准确把握方向;其二,我国科技发展已迈出坚实步伐,但要想追赶上发达国家仍需加速发展,我们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巩固原有优势,同时突破“现有瓶颈”;其三,我国与前几次科技革命的失之交臂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善于在挑战中抓住机遇。

在应对态度上,我们吸取道家的竞争思想,放眼全局,不计较一时得失,从整体处谋划;同时学习法家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竞争思想,在竞争中谋合作。如今,我国科技竞争的着力点必须放在高端科技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掌握着他国没有的高端科技,才可以在竞争中利用科技优势抢占发展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因此我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做科技领域的“领跑者”,放眼全局,精心谋划,依靠自身力量在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独树一帜。

在具体策略上我们吸取兵家竞争思想,注重方法,强调深谋远虑,先人一步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意思指耳聪者,在发声之前就有预先感觉;视明者,在事物未出之前就可预见,我们要做好预判,争取使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率先破局。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贯穿始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指纵使良马天赋非凡亦不如驽马坚持不懈;雕刻东西若只想放弃,则连朽木都不能折断,若是坚持,就算金属和石头也终究会成花纹。这就说明科技竞争不但要谋得先机,更要实现持续创新,切勿后继乏力,在竞争中掉队。

3.2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竞争意识的源泉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启迪科技竞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7]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它们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不断被后人借鉴,这是中华民族的独有优势。儒、道、法等各家学说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大量著作,这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历史的眼光贯穿古今,深刻把握发展规律,用“老话”讲出新意。如科技竞争是现代发展所孕育的产物,古人虽未提及科技,但有大量关于竞争的阐释,其中折射出他们“经世、治世”之道,可以被我们所借鉴。总之,我们切勿人为的切割历史,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有取舍地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思想支撑。

古代文学作品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话语储备,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的各领风骚,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显示出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其说他是对古籍的信手拈来,不如说是对古人智慧的运用自如。他认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8]他对科技竞争的论述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等经典语句的应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滋养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古人智慧的学习,还利于民族语言体系的形成,在朴素的言语里显露智慧,直击人们心灵。

3.3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9]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继承”的关系,但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就必须处理好如何“出新”的问题,要想深刻挖掘其时代价值,就要将它置于国家科技发展的现实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创新成果弘扬起来、传播出去。”[10]

面向新需求的创新性发展。现代科技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在新环境中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就要推动它与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不能要求一个观念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仍旧可以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因此面对新的发展需求我们要推陈出新。如在具体战场的策略运用上,孙子提出了攻其不备、金蝉脱壳、无中生有等众多具体作战策略,然而大部分作战策略已经在现代化科技的进步中黯然失色,那么它就失去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无法具体作用于战争,但在制定科技竞争的宏观战略方面依旧行之有效,如非对称赶超战略就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与新时代需求的结合,新时代中国不仅要参与到国际科技赛场中,还要做科技赛场的“领跑者”甚至是规则的“制定者”,由此必须制定合理战略,谋定而后动。由上所述,新的时代要求与优秀传统文化再度结合,催生新的理论,既是对新时代科技竞争需求的回答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面向未来布局的创新性发展。研究策略不能只看当下,更要放眼未来。在科技竞争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别人还未发展的领域超前布局,要走不同寻常之路,走别人未涉足、不敢走的路。我们要想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不能原地踏步,要走出来,面向现实、面向未来。这在科技竞争的未来布局中有所体现。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中国走到了转型关键期,新兴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都带来巨大红利,接下来我们更不能松懈,应该主动迎接,制定战略:首先,我们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这是古人带给我们的智慧,也是对世界格局的判断和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的把握;其次,我们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找准方向,实行开放式创新,如在汽车领域,我们已经在传统油车方面落后较多,难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因此我们重找方向,经过非对称赶超,终于在纯电车方面到达领先位置。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着眼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文化继承出新,使其与新时代碰撞出新火花。一方面利于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辩证地发扬其价值,从而使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迸发新光芒;另一方面发扬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竞争总书记科技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感谢竞争
科技在线
总书记的告诚
科技在线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