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2-03-17杨桂侠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杨桂侠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杨桂侠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专业课程更多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的基本宗旨是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以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但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的缺乏、课程建设教学理念的缺失、育人意识的缺位、教师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因此,高校必须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由此,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化。2014年,上海市一些高校开始施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开启了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先河。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味着“课程思政”已经从理念走向实践,从雏形走向系统,其科学性、可行性已经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否清晰、各管理机构及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是否明确、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否过硬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如何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彼此融合、同向同行共同发力,成为困扰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经常性问题。

1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已经成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育人体系的关键。然而,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专业课程就是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就是思政课程,二者相关性不大。一方面,专业课程作为具有整体性、规范性、严谨性特点的独立的知识体系,如果额外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对专业知识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课程的讲授深度和进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势必会牵扯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课程的思政元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同时,有些专业课程的思想元素与思政课程的内容相互重复,勉强插入专业课程中去,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于此,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现象非常普遍。

1.2 “蜻蜓点水”式课程思政与“喧宾夺主”式课程思政并存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具有相通性,认识到专业课程存在的育人功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蜻蜓点水”式课程思政。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只象征性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或内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喧宾夺主”式课程思政。表现为过度重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至于专业知识的内容被大大压缩,导致专业课程变成了思政课程,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此种情形相对较多。

1.3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使命。”[3]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实效,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员教师共同参与,并赋予各类专业课程教师以育人的神圣使命。但是,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人”开始转向“人人”参与时,对所有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理论素养、个人品格修养、使命担当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个人修养等方面参差不齐,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的可信度、可靠性、感染力。

2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对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缺失导致教师对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缺少必要的认识

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使二者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缺乏关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单位紧密配合,协同联动,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和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否则各部门对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不准确,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形成合力。二是由于顶层设计缺失,教师对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缺少系统思考,把“课程思政”简单生硬地理解为在特定的专业知识外面穿上思政教育的外衣,导致二者关系不但不能相融,反而相互妨碍。

2.2 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在专业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方面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平时在思政教育理论和人文知识等方面缺少积累,从而出现在教学中只是或被动或刻意加入一两句与思政相关的内容,缺少思政育人的整体设计,更谈不上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有的教师过度重视思政教育的内容,将思政教育中心化,把“门门课程有思政”变为“堂堂课程都要有思政”,以至于在课程教学中,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代替了专业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上成思政课程,导致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2.3 部分教师的育人育德意识还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如何,取决于它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从教师自身而言,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部分专业教师育人育德意识不足,不能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做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同时部分教师在政治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知识、人文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他相关知识的收集与思考,或者只关注一些与政治理论知识相关的派生知识,而忽视在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涉猎。在此情形下,就会出现“灌输式”或“宣讲式”的课程思政,使专业课程带有浓厚的“思政味道”,不仅达不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3 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路径

课程思政是我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求、着眼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绝不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针对某些专业课程、某个教学环节、某一领域等方面的修修补补,而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课程建设层面聚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构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思政体系。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1 做好顶层设计,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较完善的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一项大工程,内容广泛而丰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比如,建立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发挥方向的引领作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分工和责任,同时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合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评价机制,学校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标准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体制之中,避免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探讨并主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师给予奖励,可以纳入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从而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 创新课程建设理念,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达成共识,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

首先,引导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意蕴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在于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它突破了传统的思政课单方面育人的“孤岛”困境,将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表明所有的课程教学目标都是知识育人、道德育人和价值育人三方面的统一,而且首要目标应该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强强联手,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高校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座谈交流、活动推介等多种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政策解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肩负着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责任。而作为教育的承载体,每一门课程在传授知识或技术的同时,都包含做人的道理。因此,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制度导向,将教书育人的要求明确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特别是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彼此理解,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育人职责,认识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一性,从而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去。

3.3 做好教学设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衔接

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的两个基础方面,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自然衔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问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坚持知识本位的教学思维,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一种“知识—教学”的单一对应关系,而课程思政则要求打破这种单一对应关系,确立一种“知识+价值观—教学”的多维关系。因此,只有转化教学思维、做好教学设计,才能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无缝衔接问题,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完美呈现。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层面,围绕课程性质和特点做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崭新课程,也不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而是专业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在体现专业课程自身特点的同时,将思政教育不动声色地融入进去,让显性的专业知识与隐性的价值引领自然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对于专业课程教师来说,要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切入点,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无声契合,既讲授了专业知识,又达到育人效果,就像影视剧中高明的广告植入,隐蔽而不露痕迹,在育人中实现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中达到育人效果,相辅相成,自然衔接。比如自然科学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职业道德、科学精神、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悄然植入,艺术地呈现其中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引发他们对于生命、职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对于思政课程教师来说,要发挥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当前时政热点紧密相结合,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剖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兴趣中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构建全新教学模式,做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结合各类课程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创新,从而巧妙地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要摒弃过去一贯的“灌输式”教学,多采用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让课程“活”起来,引发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比如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深挖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背景、名人名事等思政元素,利用音视频、图片、课堂情景剧等形式呈现出来,或者利用第二课堂令学生亲身感受,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情感因素,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音乐学院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中国系列”歌舞设计,让学生在创新设计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形中实现思想熏陶,进而实现思想转变。这种嵌入式的教学设计具有协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效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整合。

3.4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综合素养和能力,而其前提是“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因此,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能力培训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要积极引导各专业课程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和理念。要定期通过访学、政策宣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课教师学习领会与课程思政相关的会议精神和基本知识,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矫正思想误区,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强化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潜在意识和思想支撑,并引导专业课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思考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其次,高校要积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素养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比如邀请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领域的教学名师、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开展理论素养培训、教学实践示范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航人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同时,注重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正确认识到自己社会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力量。

再次,积极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乃至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一方面,学校可以采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行业专家”集体备课会或者教学沙龙等方式,对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辅助专业课程教师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找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前沿热点问题,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教学设计,在专业课程的知识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实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合作共享。思政课教师应更加注重采用隐形疏导的教学方式,语言表达艺术、人文关怀的适时融入等技巧,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技巧,赋予专业课程一定的人文色彩和情感体验,有效增强课程思政的开放性、柔和性、感染力。

总之,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难点问题出发,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理解,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打造一批专业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紧密联系、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为国家、社会、地方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 2016-12-09(10).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Guixia

(College of Marxism,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For a long ti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inly relied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have focused more on the transmiss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le ignoring its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basic purpos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give play to the educating function of each course, so as to tru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the lack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cepts, the absence of education awareness, and the uneven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teachers restri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under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of various courses, build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variou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all kinds of courses 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resonate at the same frequency, and promot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1.014

杨桂侠(1971-),女,河北迁安人,教授。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202009);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KZX202159);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g2020021)

G642

A

1673-2065(2022)01-0067-05

2021-03-02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