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视角下的董子文化传承与弘扬
——以董子文化展览馆为例
2022-03-17曹宝武
曹宝武
(衡水学院 办公室,河北 衡水 053000)
2020年10月12-14日,第四届衡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主会场河北景县在广川学宫建设的董子文化展览馆正式开馆。同年7月,笔者受命作为独立策展人,进行董子文化展览馆的布展策划及大纲脚本编纂工作,并全程为设计和布展进行指导把关。现以此为例,探讨展览视角下的董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董子文化展览的探索实践与现实困境
展览是一种面向社会层面的宣传手段和展示载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及广泛的社会宣传效果。这种面向大众的具有普及宣传性质的展览,决定了它必须是以图文、实物及多媒体等形式为主的立体展陈,不便进行晦涩深奥的长篇论述,甚至引经据典式的注解说明。这也决定了它无法达到和完全兼顾理论著述的深度,却比研究论述更加系统有效。
(一)董子文化相关展陈的探索实践
衡水是大儒董仲舒的桑梓之地。近年来,衡水市为推动董子文化的宣传及展示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笔者曾有幸参与或主持衡水博物馆、园博园主展馆衡水历史文化展、国家博物馆“文华衡水——河北衡水地域文化展”等重大展览的策展及大纲脚本的编纂工作,其中均对董子思想文化作了重点展示。如:衡水历史文化展设计“儒乡文脉”展区,以“大儒董子·群儒之首”为题,通过图文、塑像、场景等,展示董子生平、塑像、对策场景及实物、本地重点遗存等,凸显董仲舒对衡水文化文脉的奠基性、引领性作用。“河北衡水地域文化展”以“大儒董子”为题,通过图文、实物、视频等,展出《春秋繁露》明代刻本等珍贵实物,以及重点历史遗存、董子塑像实物及权威史学评价等,宣传推介衡水源远流长的儒学文脉及贤哲辈出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些展览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有效提升了以董子为代表的儒乡衡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因不同展览的定位差异,囿于综合性地域文化展览的庞杂性等,以及充分考虑内容的主次详略、展线的均衡得当等问题,均做不到对董子的全面系统的展示。因此,这些展览中董子文化基本处于蜻蜓点水的层次。于是,董子故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处遗迹遗存之外,缺少参观研学的好去处。同时,笔者在参观考察扬州董子祠、正谊书院等地时发现,也都只是简单的画像或塑像陈列,没有专题展馆。因此,衡水有义务和责任,更有必要建设董子文化展览馆。
(二)董子文化展览策展的现实困境
董仲舒专题展览的目的在于,要把历史文献上的高深理论形象化,把艰涩的研究成果通俗化,把分散的历史遗迹遗存和发展成果集中化,把专家学者等少数人学术层面的活动大众化。让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理论,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走进生活,走向大众,进而广泛传播和传承弘扬。这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实践路径。
优秀的展陈大纲是布展的前提要件,也是展览质量的重要保证。文化的内容差异较大,展览的视角各不相同,又无固定模板可套,缺少成熟经验可循。因此,历史文化展几乎是策展难度最大的展览类型。策展工作首先要破除论文式的论证思路,采用结论导向的形象展示思维。同时宜使用高度凝练又具有一定文采和美感的展览语言,而非白话或公文语言,以免平淡乏味。策展必须综合考虑定位主题、展线布局、展项形式,以及各阶层各年龄段参观者的口味和感受等。只有重点解决好“展什么”“怎么展”及效果和评价等核心问题,才能保证既具有思想文化的理论高度,又有宣传阵地的功能广度。这是对策展人的知识储备、全局把控、政治素养、学养文采等综合能力的重大考验。
董仲舒专题展览面临诸多策展和展陈困难。主要有:一展品问题。虽然有关董仲舒的文献史料不少,但真正能拿得出来、摆得上去的实物或文物,少之又少,策展人很容易陷入无米可炊的尴尬境地,从而严重影响整体效果,很容易被诟病“没啥可看的”。二内容问题。董子的生卒年份、史料文献、历史评价等争议较大,一些问题莫衷一是。甚至一些研究成果因出处不同等,相互引用错讹较多。如何取舍筛选,使展览既不失准确客观详实生动,又能为地方和学界共同接受并认可。这需要虔诚的态度、独特的视角和实战的能力。三受众问题。儒学文化展的受众注定是有限的,首先必须以能“看门道”的受众为主,适度照顾“看热闹”的大众化群体。倘若强求和奢望看热闹的都看出门道肌理,必然欠缺深度,有损展览价值。因此,做一个有高度、接地气的成功展览,让“看门道”和“看热闹”的皆大欢喜,并非易事。四品质问题。思想文化类展览既不能曲高和寡看不懂,又不能下里巴人庸俗化。因此,要在克服理论艰涩、俗套戏说的基础上,保证展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关乎各层次受众的接受认可问题,是展览能否经得住各界及社会评价的重要考量。这些都是需要在策展中认真思考、慎重处理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在不足三个月时间里完成大纲编纂、整体设计、布展施工及调试运行等全部工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借助园区项目建设的推动,通过展览形式来传承弘扬董子文化,既是重大挑战,也是全新课题。
二、董子文化展览馆的定位及布展思路
得益于工作关系,笔者较多地参与了该届旅发大会的前期筹备,特别是董子故里文旅园区谋划建设的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等具体工作。故而对相关情况比较了解,对相关决策部署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深入思考研究和系统架构布局,很快提出并确定了布展思路。
(一)定位目标的考量
董子文化展览馆首先提出并明确了总体定位和目标,即把衡水地域及全国各地的董子元素,囊括一展,打造全国首家全面系统展示董子思想文化的专题展览馆。这是笔者的初心,也算雄心。具体目标是,契合并助力旅发大会总基调,理清董子的学说、董子的遗存、董子的精神,建成董子生平及学说展示基地、董子学说研究教育传播基地,打造以景县、枣强、故城三县交界“一镇七村”为中心的董子故里文旅园区的亮点项目。最终成为董学研究者及各级各界人士到衡水参谒董子的必来之地、必看展馆。让人全面了解和认识董子,才能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
(二)认识观念的纠偏
围绕上述定位和目标,具体策展首先面临统一思想的问题。要说服并破除地域门户之见和学术流派争议,纠正一味强调小我、功利宣传等相对狭隘的偏颇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景县展示宣传董子具有先天优势,更应具有大局思维和担当精神,不宜搞成一城一域的自说自话。特别要深刻认识到董仲舒及其成就,不仅是景县的、衡水的,也是全国的、世界的,更是中国儒学和中华文化的。从而坚持以极大的地域包容性、学术包容性、文化包容性等,以高站位、大格局来认识董子、展示董子,才能办成真正的董子展、儒学展、文化展。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才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三)大纲编纂的原则
展览不可因言废人,更不宜因人废言。编纂展纲要坚持客观、公正、严肃的政治立场、学术立场和文化立场,以“于史有据、信史有实”为原则。内容主要以《史记》《汉书》《中国哲学简史》及学界公认的权威成果等为取材依据及定位表述。突出主次详略、史料实据,力戒缺乏历史沉淀和尚未广泛认同的虚妄溢美之言,摒弃无据之论。综合考虑意识形态、文化导向等问题,既不故乡月明盲目吹捧,又不抑人扬己含沙射影,才能确保展览经得住学界专家及社会评价,又符合当下时代主旨需要。
(四)思路脉络的界定
虽是专题展览,但既不能为展董子而只有董子,又要避免大而全、多而滥等思维,以免展览杂糅。整体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突出史料实据。内容上延孔子儒学,既是董子思想的源流,又便于将董子置身于中国儒学发展和秦汉大时代等背景下,在讲清儒学发展迁变、儒学与黄老国策的斗争历史过程中,以时间为序,并行讲述董子的生平、贡献和儒学文化及当下儒学复兴等,使内容融为一体,相互佐证补充。
(五)内容价值的功用
展览既要有层次的起伏衔接,又要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兼顾建馆初衷和观众感受,充分发挥资政育人功能。这需要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总体背景和主线脉络,以系统展示董仲舒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等为核心内容和展陈支撑,全面挖掘相关的遗迹、遗存、遗风,延伸展示衡水弘扬董子学说、打造儒乡品牌的创新成果,全面呈现董子对衡水历史文化、教育教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对推动中国儒学的复兴、传承、弘扬产生的巨大作用,影响中国政治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功绩。同时,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将其思想精华契合到时代主题,即落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主题,让董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等价值理念,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新的作用。
(六)风格手段的把控
儒学主题的历史文化展览,总体风格应是厚重、简约、大气而又不失多元。这就要求整体空间布局合理、展线体系流畅规整、设计施工静雅稳健,全面凸显儒学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以此展示清晰的董子历史文化及思想脉络。同时,鉴于地方经费投入有限,以及实物、资料等展陈内容较为匮乏,展览宜以丰富的图文展板等基本陈列为主,以雕塑、展柜、实景复原、实物复制、体感互动、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及多媒体声像视频等多种手段为辅,以立体化综合展项形式,实现学术、教化与感悟、体验等功能的有机融合,才能兼顾和满足各阶层及各类受众的参观需求。
三、董子文化展览馆的主题框架与内容体系
基于前文有关董仲舒展览的既往成果与局限、现实难点与困境,以及对董子文化展览馆策展布展的定位目标、观念认识、原则思路、内容功用、总体风格等的阐述,理清了展览主题、布局框架、重点内容及设计风格等,为策展设计及布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展览的主题研定
董仲舒思想文化专题展览,首先必须提出明确响亮、高度概括的主题。这是走近董子、认识董子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知。笔者从定论董仲舒的生平、贡献及地位这一角度,拟定了“大汉帝国的理论家”“中国儒学的复兴人”。前句引自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给予董子的定位,这个评价冷静客观,符合史实。后句因自汉代王充“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等历史定性及诸多研究成果,董子作为儒学复兴人的地位,应予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但是在对此主题的研定中,纠正认识观念偏差、功利宣传倾向,尤为困难和重要。笔者认为一味强调董子的籍贯地域概念、地方文化名人角色,重点略有偏差,是小我视觉下的董子。从多年经验来看,董子宣传的难度,根本还因其形象比较模糊、社会层面知名度有限而造成的。用名气不算响亮的地方去宣传热度也不算高的名人,效果可想而知。倘若董子的形象和地位清晰明朗,甚至成为近乎“网红”式的存在,则更符合发展文旅的目的导向及建馆办展的主题定位,并能有效辐射带动地域概念的宣传。
(二)展览的框架体系
展馆采取单向双侧布展及参观路线,分为序厅和主展区两大部分。迎门序厅空间略大,以保证展馆美感和观众分流等需求。主展区以单元、组别、板块的体系,分5 个单元、共12 个组别。单元和组别的部题说明,根据相应内容,以简要叙述和观点定论为主。采用规整统一、厚重稳健的渐变式风格色调,使参观者浏览阅读,快速了然;再以图板、史据、视频、实物、场景等内容展项来佐证和丰富。整体布局体系以历史和事件的发生时间为序,通过递进式展线布局,系统讲述汉初儒学的现状和困境、汉武更化改革的失败与原委、董子对策的主要内容及此后的重点人生轨迹,突出展示董子的儒学贡献及史学评价,全面呈现董子相关的历史遗迹遗存,以及衡水传承弘扬董子文化的创新成果等。
(三)展览的内容布局
展馆正门悬挂横匾“董子文化展览馆”,两侧廊柱上以实木隶书刻联,入门即概言董仲舒的贡献成就。序厅等展区部分,通过浮雕、组图、文字、实物、场景、VR、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徐徐展开董子画卷。特别是设置地面灯光投影,对应串联董子重要生平节点,效果极好。
第一,序厅的格局与风貌。序厅充分利用建筑框架,搭建三面空间格局。蔚蓝苍穹之下,迎面为精选代表性元素的巨幅砂岩浮雕墙,中间上置主题大字。主要元素包括:汉代宫廷楼阙、董子对策示意简图、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核心浮雕字、书卷造型的班固《董子赞》,整体附有汉代铜纹、车马等,线条清晰,浑然一体。墙前置高大儒雅的董仲舒全身塑像,握卷“三策”,目视前方,器宇轩昂。像下斜台上有董子简介。序厅左侧是双语的展览前言,右侧是董子生平大事轴线长卷、平面导览图。同时,充分利用建筑廊柱,以篆、楷、行等多种书体,精选雕刻约40 条董子名言金句,包括廉政主题的“至廉而威”等。
第二,展览的预热与入戏。第一单元“汉承秦制·儒学式微”,分为“黄老盛行”“广川大儒”两组,以第二组为重点。第一组采用组图、多媒体等,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惠帝废除“挟书律”,到窦太后尊奉黄老、早期儒家与黄老之争,再到“七国之乱”及汉武初期尖锐的社会矛盾。第二组并行讲述同期董子的出生、游学、授徒、入仕等早期经历,重点讲清董子出生地广川及其辖属流变。同时以汉画像石《讲经图》为背景墙面,通过《春秋公羊传》传承谱系、董仲舒经学传承谱系,以及绘图和史料相结合的形式,将时代与董子、董子与时代做了概貌式的关联展陈。
第三,内容的升温与重点。第二单元“汉武更化·独尊儒术”,分为“建元改制”“贤良对策”“两相骄王”三组,是董子对策、相王、隐退、终老等重点轨迹的核心展区,以第二组为重点。第一组展示“建元改制”的斗争经过与失败教训。第二组通过对策场景、电视视频、“三策”字句竹简卷轴,以及现代壁画、美术作品的复制陈列等,全面展示董子应诏策问、汉武帝“罢黜百家”等核心内容。概言儒学因董子而逐步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第三组是董子出任江都相、胶西相的过程和辅政政绩。以事件冲突为脉络,清晰展现董子与汉武帝、主父偃、吕步舒、公孙弘、张汤等重要人物的交织经历。首次采用人物形象原创绘图、事件故事线图、二维动画等直观形式,一目了然地展示董子的江都国相、庙狱之灾、再相骄王、致仕悬车、张汤家问、病逝终老等完整人生历程,观众参观后足以对其生平及事迹有系统了解。
第四,展览的高潮与亮点。第三单元“阐道醇儒·高山景行”,分为“儒学宗师”“名垂丹青”两组,是董子历史地位及贡献的重点呈现。第一组将内容以“6+1”形式,分为“历史贡献”“文人情思”两个板块。“历史贡献”从6 个方面概括:“兼容百家学说,构建政治儒学”“初倡更化一统,维护中央集权”“首倡以德治国,大行仁义教化”“阐发天人感应,调均民本义利”“建言兴办太学,始成文官制度”“重建五常伦理,构建道德规范”。为让理论更接地气,通过提炼相应的核心思想关键字句,选取《史记》《汉书》等史料予以佐证,用大字矩阵、简牍书页、文献书影等,使董子的思想观点和贡献清晰明了。同时吸纳《中国哲学简史》等权威观点,对颇受争议的“三纲五常”等,从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等积极角度正面阐发和引导。此外,董子从“不遇”到“不朽”的形象,也不能忽视。董子人生境遇及《士不遇赋》形成了“怀才不遇之叹,文人屡生共鸣”的独特文学现象。故辅助展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以及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士不遇赋》的评价。第二组概言董子被历代尊重推崇及文化影响,分为“史学评价”“诗文吟诵”两个板块。第一板块选用自汉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权威史学评价,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包括:司马迁、王充、班固、何晏、欧阳修、孙复、程颐、程颢、朱熹、曹元用、皮锡瑞、魏源、梁启超、康有为、冯友兰、任继愈、周桂钿、李宗桂、余治平等。特别是重点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董仲舒等思想家的肯定。这些正是董子名垂青史的史据实证和现实导向。为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活跃展项形式,还设置多媒体等,做到图文、声像的动静结合。第二板块精选历代书写董子的百首诗词作品,包括司马光、辛弃疾、王安石、文征明、孔尚任、方孝孺等人的作品,以错落有致的风格,形成风铃式的诗文廊道,翰墨溢香,古雅有趣。进一步拓展内容广度,通过视频、触摸屏等,有效照顾普通观众的兴趣点。
第五,文明的包容与共鸣。第四单元“遗迹犹存·遗风泽世”,分为“历史遗迹”“儒脉绵长”两组,是董子有关的遗迹、遗存、遗风的全面呈现。第一组分为“历代画像”“遗迹遗存”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以雅致的装裱卷轴,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历代董子画像8 幅。这些画像有古籍中的,也有刻石上的,有儒生形象,也有官员形象。通过集中展示,凸显展览全面、客观的特点,回应董子相貌莫衷一是的争议。第二板块将董子游学、入仕、相王、著述等圣迹所到之地,后世留下的历史人文遗迹,囊于一展。这些是追寻董子足迹、研究董子学说、弘扬董子精神的重要资源。同时采用图文、实景、体感互动、实物陈列等形式,复原景州广川书院门头,以体感互动成像技术,还原书院内景,使人身临其境。内容涵盖景县、枣强、故城及西安、扬州、德州等地的大量董子遗存照片、拓片,并相应佐以史料实据。从而解决了遗迹遗存散布多地而又一时一地难以览其全貌的问题,凸显了展览的权威性、包容性、全面性和直观性。此外,复制展出过去景县广川人所背的印有“董子故里”字样的口袋褡裢。这种实物展陈,使之亲切而更接地气,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第二组包括元明清时期广川周边区域部分书院简表、衡水重点文化人物组图。以此彰显衡水地域深受董子影响而文脉传承不息,以示董子遗风犹在影响深远。这些正是董子教化、董子精神的历史和现实见证,显现着董子思想教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恒久生命力。
第六,主题的呼应与升华。第五单元“董子故里·大儒之乡”,分为“汗牛充栋”“董学高地”“儒学复兴”三组。这是拓展内容、升华主题的重要展区。第一组通过图文、书墙、VR、电子数据库等,设计董子著作大型书室,集中复制展藏自汉以来出版传世的多种珍贵文献,以及中外研究董学的论著成果,以蔚为壮观之势,极言董子著述之汗牛充栋。同时,对《春秋繁露》及数百篇研究论文文献扫描或编目,通过VR、电子数据屏等,供参观者浏览、查询。书室能够满足小型研讨、文化沙龙等需要,凸显展馆的实用和服务功能。第二组分为研学机构、研讨交流两个板块。重点展示董学研究平台、理论阵地、文艺精品、重大活动等,全面展示多年来弘扬董子文化的重大成果,使展览古今交融,服务地方发展,凸显衡水作为董学高地的文化地位。同时增设视频电视,为未来补充入展预留空间。第三组采用镂刻大字、挂板喷绘等,展示大儒之乡的风采。以《礼记·礼运》中大同社会主题句引领,集中展出从国家博物馆、扬州董子祠,再到衡水及周边的10 尊代表性董子塑像照片,并将董子故里文旅园区整体规划、旧貌新颜实景等集中呈现。天下大同,是董子的追求、儒学的梦想,也是展览的落脚。展览主题顺势上升到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动儒学复兴,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高度。
第七,后记的回归与展望。展览以“后记”而非“结语”来落幕,概述董子故里文旅园区建设的决策过程、主要内容、展览成果,以及由此增进民生福祉、带动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等。
总之,董子文化展览馆的策展、设计及布展,始终坚持精雕细琢,努力打造精品。最终第一次将董子文化聚于一展,实现了既定目标,做出了有益尝试,受到各界充分肯定。当然水平所限及个人视角不同,恐也难免思虑不周之处,展览也有些许遗憾。比如因布展时间、经费投入等原因,智能导览系统未能完全实现;后期因临时增加设施,不得不调整个别设计布局,略为影响层次和美感;甚至出于某些考虑,董子一些思想字眼未能全面呈现,等等。这些只能留待后续提升完善。通过此展可以看出,类似以展览的载体、艺术的精品等来传承弘扬董子文化,也是今后需要着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