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 立身学术 立体办刊
——《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评介
2022-04-09曹迎春卫立冬
曹迎春,卫立冬
(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衡水学院主办,以“把握学校定位,跟踪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学术新人,服务地方社会,弘扬地域文化”为办刊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创刊于1998年12月,1999年开始出刊。原名为《衡水师专学报》,2005年更名为《衡水学院学报》。学报注重办刊质量,连续四届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连续三年荣获教育部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截至2021年第6 期,已经连续出版23 卷120 期,出版文献4071 篇。
2007年,学报开办“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以下简称“董学栏目”)。经过15年的发展,该栏目已发表文章320 篇,三次获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多次荣获河北省高校期刊特色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等称号。该专栏被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誉为“董仲舒研究重镇”,被浙江省社科院吴光研究员誉为“树立了一个文化品牌”,被四川师范大学黄开国教授誉为“期刊界的一朵学术奇葩”;被中宣部主管领导、教育部主管领导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领导誉为“办得极好的专栏”“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栏目”“专栏建设的标杆”。
一、立足地方:董学栏目的创办原则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报,要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要在特色栏目上做文章。董学栏目的创办以“立足地方”为原则,一方面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支撑,另一方面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
衡水地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董子文化。西汉大儒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儒家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由诸子而成独尊,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走向。衡水作为董子故里,拥有独特的董子文化资源,遗迹尚存,遗风犹在。以董子文化为特色,创办董学栏目,研究董子思想、传承董子精神,是故里后人的责任与使命。
董学栏目的创办,除了抓住“人无我有”的本地特色文化,还充分利用了“人有我优”的本校优势学科。早在2002年,衡水学院升本之前,已经有一批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董学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在袁长江教授领导下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积极开展董仲舒研究。2005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更名为“董仲舒研究所”,由袁长江教授、周建英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研究所聚集了十余位从事董学研究的本校教师,创作了一批董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在论著方面,2002-2006年,董仲舒研究所在学报“衡水地域文化”栏目发表了10 篇论文;2003年,袁长江教授主编的《董仲舒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并荣获衡水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资料整理方面,董仲舒研究所对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春秋繁露》、中华古籍善本国际书目联合系统收藏《春秋繁露》、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春秋繁露》情况,以及美国学者桂思卓汇总的《春秋繁露》版本和日本东洋大学《春秋繁露》研究会整理的《春秋繁露》版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整理[1]。
2004年,李奎良教授开始担任衡水学院升本后的第一任校长。作为董子故里之人,他对董学研究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同时作为历史学教授,他又对董学研究有着一种专业的眼光,是董学研究的热情弘扬者和实际带头人。在李校长的重视下,学校为加强董学研究力量,培养和引进了数名历史学、哲学博士,这些年轻的学者眼界开阔且对董仲舒研究充满热情。
最终促成董学栏目创办的是一次董仲舒学术会议。2007年8月22-23日,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主办、衡水学院承办的“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在衡水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是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一次面向地方举办的专题性研讨活动,共有来自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邯郸学院等单位的40 余名学者参会,提交学术论文37 篇。以此为契机,学报自2007年第3 期开始,从原来的“衡水地域文化”栏目中分立出了“董仲舒研究”(2011年更名为“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而2007、2008年的14 篇文章,也大都来自此次会议论文。
此次会议不但为栏目提供了第一批学术成果,也打开了衡水学院与省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董学交流通道。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被聘请为我校客座教授,成为栏目的作者群体。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桂钿先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继民先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进才先生等,他们分别是中国哲学、地域文化、秦汉史研究等领域的优秀专家。这些专家的加盟,在提高我校董学研究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二、立身学术:董学栏目的发展基础
只有立足地方,才能打造出栏目特色;只有立身学术,才能使栏目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董仲舒是衡水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董仲舒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未来的。因此,学报在栏目创办之初,便确立了“跟踪董学大家,培养董学新锐,反映董学前沿,弘扬董子文化”的栏目宗旨。希望通过设立董学栏目,推动董学研究的深入,推动衡水学院的学科发展,传承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儒学界亮点。经过15年的发展,该栏目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一)成果数量分析
首先,在知网以“董仲舒”为关键词搜索学术期刊论文,所得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第3期创办董学栏目到2021年第6 期,《衡水学院学报》发表的董仲舒研究文章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不到10 篇,到2021年的45 篇,占比由18.8%上升到50.0%,占据了董学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
表1 2007-2021年以“董仲舒”为关键词搜索知网论文情况表
续表
其次,在知网论文投稿平台进行关键词搜索,在期刊库查找研究相关度高的期刊,所得结果见表2。选取“董仲舒”,以及与董仲舒思想密切相关的“春秋学”“天人感应”“大一统”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衡水学院学报》的研究相关度排名均位列第一;即使以外延更大的关键词“儒学”进行检索,学报的研究相关度也排在第五,超过了《孔子研究》《文史哲》等核心期刊。
表2 知网关键词搜索结果与《衡水学院学报》研究相关度排名情况表
(二)成果质量分析
1.基金论文分析
基金论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因为基金资助项目,尤其是高水平基金资助项目都是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脱颖而出的,其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有较为可靠的保证。因此,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其质量相对较高,发表基金论文较多的期刊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必然较高[2]。在某种程度上,该指标甚至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
2007-2021年《衡水学院学报》董学栏目所刊载学术论文涉及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各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各省社会发展研究项目以及各大学的校级科研项目等,共计87 项,占栏目总发文量的27.2%。
由表3可以看出,《衡水学院学报》基金论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在2007-2011 栏目创办的前五年,只有1 篇省级、1 篇校级项目论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是空白;2012年以后,各类基金项目论文开始逐步增多,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2016-2019年基本都在10%以上,2020、2021年更是分别达到了32.3%、51.6%。这表明董学栏目对基金论文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表3 2007-2021年“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基金论文统计
续表
2.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频次是指论文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期刊所发论文的传播和利用情况,从而客观判断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影响力。
根据中国知网2021年12月30日查阅到的数据统计,栏目论文被引情况见表4。有学者曾对陕西省8 种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研究,得出其近五年载文篇均被引数年平均值是0.511[3]。与之相比,《衡水学院学报》董学栏目近五年载文篇均被引数年平均值是0.77,2007-2021年载文篇均被引数年平均值是1.68,均高于这8 所同类院校学报特色栏目。
表4 2007-2021年“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被引情况统计
被引频次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少数高水平论文贡献了绝对多数的被引频次。董学栏目刊发的320 篇论文总被引次数共计537 次,其中24 篇高被引(被引频次≥5)论文的被引次数共计170次,也就是7.5%的高被引论文贡献了31.7%的被引频次。具体情况见表5。这些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远远大于一般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应该关注董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它们往往研究的是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具有引领学术方向的重大作用。
表5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高被引论文情况统计(被引频次≥5)
续表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机构分布情况
作者机构分布是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出自声望较高的研究机构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4]。从理论上讲,研究机构的水平越高,其产出高质量论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董学栏目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情况见表6。
由表6可知,衡水学院校内作者发文36 篇,数量是最大的,这也是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创办栏目的特色显现。但学报立足地方却不局限于地方,从整体来看,校内作者只占到了11.3%,校外作者是占绝对多数的,且大多来自知名度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说明董学栏目的稿源丰富,学术影响力较大,学术界认同度较高,不仅是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更是展示董学科研成果的“窗口”。
表6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文献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情况(载文量≥5)
自2014年开始,国外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作者开始在学报董学栏目发文,到2021年共计发文20 篇(具体情况见表7)。衡水学院近年来多次举办大规模的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董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使得栏目的作者群体开始国际化。
表7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国外及中国台湾、澳门地区作者情况统计
(2)作者职称、学历情况分析
作者群体的职称和学历水平,是期刊保持高水平的重要基础之一。《衡水学院学报》董学栏目第一作者群体的职称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作者超过半数。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占到15.0%,他们是作者群中的“潜力股”,年轻有活力,跟随导师从事课题研究,其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是保持刊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情况见表8。
表8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320 篇文章第一作者职称、学历情况
(3)核心作者情况分析
核心作者是发文较多的作者。董学栏目发文3 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发文情况见表9,25 位学者共计发文110 篇,占栏目载文总量的34.4%。
核心作者成果产出高,影响力也高。高被引文章往往也是核心作者的成果。将表5与表9对比分析可知,余治平、刘国民、邓红、黄开国、黄玉顺、曹迎春、高春菊、牛秋实、王文涛、常会营10 位发文量≥3 的核心作者,其论文也在高被引文章之中。
表9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核心作者发文情况(发文量≥3)
总之,董学栏目的学术影响力可以从成果数量和成果质量两方面体现出来。成果数量反映的是栏目对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成果质量反映的是栏目对科研活动的影响深度。
三、立体办刊:董学栏目的建设经验
1.搭建董学研究平台
多年来,衡水学院在开设学报董学专栏的同时,还打造了“一坛、两会、两院”的董学研究、交流平台。“一坛”,就是董子讲坛,自2015年开坛以来,已经推出了40 余场高端文化盛宴,传播董学最新的前沿成果;“两会”,就是“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和“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这两个研究会秘书处都设在衡水学院,是董学研究者共同的学术家园;“两院”,就是“董子学院”和“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2015年衡水学院成立董子学院,汇聚本校董学研究力量;2018年又成立了“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着力推进董学研究国际化。
2.举办董学学术会议
2007-2021年,衡水学院主办、承办了18 次董学学术会议,尤其是2018-2021年,连续四年承办由政协衡水市委员会、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四次会议分别以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时代价值、现代转化以及“儒学复兴从衡水走来”为主题,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选题组稿,会议提交的论文代表了当今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成为学报董学栏目的最主要稿源。高端学术会议成为董学研究升温的助推器,学报董学栏目成为董学研究方向的引领者。
3.吸引专家参与办刊
《衡水学院学报》自2014年始,邀请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后调至上海交通大学)的余治平教授担任董学专栏主持人。余治平教授是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是董子学院、董仲舒国际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是董学栏目的核心作者和高被引文章的作者,是学界公认的董学研究专家。
余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董学栏目建设:其一,指导栏目专业发展方向,对栏目论文进行学术质量把关,并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栏目约稿、组稿。其二,撰写主持人按语,对每一篇文章进行细致评析,促进年轻作者进步,为栏目培养“后备军”。其三,对衡水学院的董学研究者进行指导,提高其研究水平,加强栏目的“根据地”建设。其四,对栏目编辑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以弥补栏目编辑学科背景和学术水平的不足。
2019年,余治平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学报主编魏彦红教授成为子课题的主持人,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和学报编辑部的4 位老师都是课题组成员,承担研究任务。在专家的直接带领下,不但衡水学院的董学研究团队可以迅速成长,而且学报董学栏目也可以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的文章来源。
4.建立稳定作者群体
栏目创办之初,编辑部主要是通过知网等学术平台搜寻董学研究作者群,大范围发放征稿函,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和访谈,逐步巩固和作者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之后,主要通过举办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征集大量高水平稿件,并聘请这些专家为“衡水学院特聘教授”,进一步巩固了栏目的高端作者群。诸如周桂钿、邓红(日本)、吴光、黄开国、李宗桂、黄朴民、余治平、曾振宇、秦进才、李祥俊、李英华等,这些学者均为董学与儒学研究的一流专家,他们汇聚到董学栏目中来,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在拥有高端作者群的同时,不断挖掘潜力作者群。一批从事董学研究的年轻博士,如宋立林、江新、徐栋梁、王先亮、王传林等,他们中很多人从硕士研究生时即在该栏目发表董学研究论文,他们是该栏目非常有潜力的作者群。为培养潜力作者群,自2020年,学报编辑部和董子学院开始举办暑期《春秋繁露》研学班,招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董学学者、硕博士生参加,由名师讲读,由寻找“后备军”到培养“后备军”,使董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大增,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学报通过搭建董学研究平台、举办董学学术会议、吸引专家参与办刊、建立稳定作者群体等方式,开放办刊、立体办刊,将董学栏目做大做强并为专业化转型打好了基础。
四、结语
《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立足地方、立身学术、立体办刊,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应该进一步提高文章质量、提高二次文献的转载率,在栏目建设的国际化、数字化方面多下功夫,并努力实现“以栏带刊”,在整体综合性的前提下,先实现特色栏目局部的专业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推动期刊的专业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