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出路

2022-03-17李红军黄智春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李红军,黄智春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是国家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造就大批技艺高超、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党中央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也是肩负马克思主义人才供给、维护巩固意识形态安全重要使命的重要途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七个具体的学科方向。学科规模的扩张和学科体系的丰富对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以新视野新思维审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培养模式,及时挖掘其中的新要求与新问题,寻求新对策。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学科队伍,引领和推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彰显的社会关怀、人本关怀和未来关怀。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关键。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塑造人的精神灵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一支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对社会发展有担当、对人民群众有情怀、对历史进步有贡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强和理想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就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后备军。

(二)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在于要弄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谁来培养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价值标准,学会明是非、辨真假,就必须竭尽全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就在于有能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好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保质保量有助于为各级学校输送一大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学科,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是研究者必须处理的几对辩证关系。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布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共识已经基本形成,学位点的数量及发展规模有了显著提升,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也明显加大。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创新和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①引自毛泽东主席诗词名作《忆秦娥·娄山关》。,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强化内涵式发展,在扩大学科规模和增加学科数量的同时,要树立“品质意识”,全面提升学科严肃性、学术严谨性和学理严格性。因此,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努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术教学骨干。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聚了一批“静”能安心读书思考,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动”能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复合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未解决,在根本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传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能力要求不匹配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围内,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新型研究生能力要求形成一定程度的张力。相较于本科生以“老师教、学生学”实现知识和技能传递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更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即“学生”自己才是培养模式的行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研究方向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导师)只在研究思路上给予指引,其目的是最终培养高质量的理论人才。传统的学科研究生培养大体上倾向于传授性学习,依照培养模式设置的相关课程形式和学习方式也以“传授—接纳”为主,这类“单一灌输、被动接受”的人才培养模式压制了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尽管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社会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研究生能够多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能对世事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双能力的整合,强调研究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而非仅仅是书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研究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各种学科工具以拓展学术接触面的能力。

(二)专业素养期待与研究生自身情况不符合

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未来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必需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既体现为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体现为能够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怀有马克思主义的情怀,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操守品格转化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行动自觉。但是,我们不免发现,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现实与期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是“通才”素养而非“专才”素养,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的马克思之所以被称为“千年思想家”,正是因为他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各领域都有理论建树,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包含众多学科门类知识的复杂系统。在中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挂在嘴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专业的学生也或多或少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是要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则非一日之功,需要广博的学理知识作为支撑,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尤其是学习背景、学习经历复杂的跨专业深造的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不应该只是“甘坐冷板凳”的理论研究者,更是思想理念的传递者。“教者姿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所必要但却很缺乏的专业素养。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醉心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止步于写论文发文章,而应做到“坐着能写”和“站着能说”,要能将自己头脑中的先进理念、先进思想以丰富的情感、缜密的逻辑、易懂的话语传递给大众,做到声能入心、话能入情,使真理能直抵人心。

(三)理想信念要求与研究生现有状态相背离

理想信念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首要修行”,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因此,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就必须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否则就会像没有思想的苇草一样随风飘摇,被各种错误观念所左右,被各种错误主义所侵蚀。然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理想信念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磨砺和考验。学生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论养成、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虽然在理论上有钻研精神,但在理想信念上却缺乏坚定追求,成为理论研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心态去研究马克思主义。部分研究生不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挖掘,将对现实问题的策略性研究简单地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除此之外,更有一部分研究生只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在实践中自觉调整和校正个人的思想行为。这既与我们当前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也与研究生的治学情绪、理想信念密切相关。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解决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高校以及有关培养单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南,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工作,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工作,用严谨的态度总结工作,为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各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树立先进的培养理念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就必须“理念先行”,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性、宽广性和实践性。在理论学习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科学习的“根”,研究生的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为基础,从经典原著中汲取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3]在培养中,一定要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也要防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被实用化、功利化。在原著学习的基础上,要分学科、分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课程,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等课程。在实践学习方面,研究生的培养不可仅仅拘泥于完成教学实习、学术活动等规范性流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①引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学校还必须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以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志愿活动等形式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凝练理论与实践的共通点,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促理论。

(二)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理论建设担当

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社会责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有创新、有深度、有信仰的学术研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主要培养宗旨。研究生培养要加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信口胡诌”,而是要以“现实”作为理论研究的蓝本。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性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最宝贵的理论品格以及必不可少的治学态度。在研究中,要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拒绝不接地气的偏话、套话、空话和假话,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去诠释社会问题和人文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立场,从马克思主义所奉行的唯物史观来看,正确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因此只有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的角度去论证理论的合理性或非合理性,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会有生命力。其次,研究生还要坚持客观的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守的理论品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教条主义的迷信。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教会学生不做无根据的判断、不说不负责任的话,应该凡事讲证据、勤论证。正如恩格斯所言:“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4]再次,从技术性的层面上看,研究生还应掌握一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社会科学是一个复合性的过程,因为社会科学各领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决不能认为读了几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就万事大吉,而是应该极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历史、伦理、宗教、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将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还应该具有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学术视野、理论视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了解—理解—深解—独解—通解”的过程,对任何问题都应该从理论的深度去理解它,寻找创新点。

(三)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增强理论宣传水平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都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但是如何将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刻的人生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就很考验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从学历背景来看,目前该学科的一些研究生其本科不是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对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无所适从,纯理论化的灌输也使受教者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高校和培养单位应该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课程的占比,以培养研究生教育教学能力,使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基于这一思路,应做到三点:一是树立研究生的“执教思维”。要成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用心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解决“教什么”的前提下,应同样重视“如何教”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满腹经纶,但却讲不出口或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或理解,那么再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无用武之地。二是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秉持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理念,涵盖一些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前世今生,把控学术最新动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三是适当增加师范类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和“师范课程”同步推进,提高该学科研究生“怎么教”的能力。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可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师范教育课程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使其研习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提高教学技能,充分掌握受教者的心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使其未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四方出击、满堂生辉”。

(四)健全分段考核机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2019 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确保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落实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要“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5]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健全分段考核机制,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甄别考核,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整合。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分段考核,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制度上支持。一方面,必须加强在学生、导师中对于分段考核的重视,树立危机意识,培养良好学风,保持学业初心。对学生而言,研究生中的落后者应该产生紧迫感,及时改变心浮气躁、投机取巧的学习心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中,激发学习动机,以促进研究生整体学风趋向良好;对于导师而言,对学生的引导应张弛有度,强化责任意识,对一时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主动参与学生分段考核,避免“走过场”,应该“动真格”,确保考核过程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以及培养单位必须确保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机制化和制度化。一是可以采取分段考核、多轮考核的办法,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对学生的课程情况、科研情况进行考核,以避免因考核时间太晚延误对于学生发展方向的及时纠正。二是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明确考核的评判依据,要紧密结合培养方案探讨学生学业进展,已经通过论文开题的研究生还应该结合开题报告探讨论文研究进展。同时,还必须分段、分时对学生的科研成果、学术活动进行科学量化,不能仅仅依靠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观判断,而是应该以制度化形式确立相应的衡量标准。三是细化考核结果,并将其作为纳入研究生评优评奖体系。在对研究生的考核中,以一定的标准对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将其作为奖助学金以及荣誉称号评定的重要依据,这一做法可以给暂时落后者敲响警钟,也能为踏踏实实在学业上做出成绩的学生提供公平激励的机会。四是落实“刚性”制度,使制度落地生根。研究生、导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对待制度本身的威严性,都应该严格遵守考核制度规定,严肃对待考核过程,做到“刚柔并济”,既不能钻牛角尖,对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苛求,也不能做“老好人”,对不符合考核要求的学生瞻前顾后、知情不报。对于不能严肃态度导致执行不力的考核人员,应采取措施追究其责任。

(五)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理清权力职责清单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业的引导者,也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掌门人”。在“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下,要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究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以满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一,强化和健全“导师负责制”,加强导师培养马克思主义高层次人才重任的责任意识。高校应该充分尊重研究生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等各环节的自主性,明确理清导师权力责任清单,严格执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引导研究生导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坚决防止导师行为突破“红线”。第二,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校+学院+研究生”主体的三维导师考核机制。以学校作为导师考核的总负责,负责把握研究生导师考核的总体方向,使导师考核的大方向不偏移。学院是研究生导师所在的直接上级主管部门,更是研究生导师工作的统筹安排者和首要见证者。以学院作为考核实施主体之一,更好发挥学院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直接监督作用和激励作用。以研究生作为考核实施主体的新兴主体,研究生是导师培养工作的直接受众,让研究生主体加入导师考核中能够加强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第三,改革研究生导师聘任评价机制。过去,对于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大体上仅以科研成果作为唯一标准,而不重视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作为。为支持和引导广大研究生导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应将对于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指标倾向于承担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要把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估结果纳入考核体系中,以全方位考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历史大背景下的战略性思考。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的稳步提升。也只有做好“人才培养”这一根本,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青年后备军,为思想政治工作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好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V eraW an g
导师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