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
2022-03-17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王毓龙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 王毓龙
教育改革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较以往有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分别确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架构学习任务群。同时,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中的内容,将人文底蕴素养培养放在首位。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内容编写采用了双线结构,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教学。本文就当前教育形势,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改革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全国有多个省市使用统编版教材,对教师来说,学习、了解新高考和新教材的内容是当务之急,同时应加强对人文内涵的认识,了解人的知识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部分教师也侧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文化素养的培养,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单一,很多内容都是围绕考试大纲开展的,缺乏延伸教学,课堂知识枯燥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另外,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存在差异,并非所有的教与学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受到高考的影响,很多教学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锻炼解题能力,容易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造成沉重的压力,影响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长时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多是通过“语言讲解+板书”的形式传授知识,虽然部分高中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但一些教师尚未灵活运用,难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教师更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评价缺乏互动性等多个方面,这些原因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学过程多是围绕教师和课本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产生的制约。久而久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缺乏灵活性,且出现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教育改革后新高考的题型越来越多变,对知识考查的灵活度也更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灵活高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
三、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更重视突出人文性,且从科学育人价值角度出发,囊括了多方面核心素养内容。由于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也应随之作出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综合体现的同时,结合教学实情各有侧重。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多种写作手法,教师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其一,为了让学生认识文本的大致内容和主要结构,教师要设计任务模块,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景,周敦颐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杨万里写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动态。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写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要先对文章进行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明确:文章中采用了比喻、联想、拟人、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同时认识到了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写荷反衬自己的烦闷。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征,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感受文本中的意蕴美和画面美,教师应围绕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逐一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仔细朗读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说一说本节从哪几个角度写荷塘周围的景色?写出了环境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对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展开深入的探究,并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展开积极的探讨,“根据文本内容可以发现,作者刚开始写的是荷塘内部,之后扩展到荷塘四周”“作者主要对树木展开描写,是从方位、距离高低等多个角度写的,有着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文章中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写的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空虚和哀愁”……。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设置任务,能加强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二)提高包容性鼓励创新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表现在思想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见解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包容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以审美情趣为主的交流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雄浑、开阔的意境,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情感,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在鉴赏中教师则要重视鼓励学生创新。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秋天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认识到描写秋天的诗词一般寄托了诗人离别、悲凉的情感,之后引出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另辟蹊径的巧思,让学生对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初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将诗歌分为上阕和下阕,带领学生展开鉴赏。比如,“同学们已经朗诵了这首诗,请说一说读后的整体感受,《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这首诗是写秋景的诗,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气势上更加雄浑有力,突出了豪迈之感”“与沁园春雪相比,二者的写作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且风格上都非常豪迈”。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接着,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文章上阕可以分为三层,怎么分?讲述了什么?”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不同,划分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诗歌的整体感受也有较大的不同。对此,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为第二层,主要交代了作者看到的秋景;而剩下的部分为第三层,直抒胸臆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有的学生则认为这种划分方式不对,上阕更适合分为两个部分,应将第一层与第二层合并在一起为第一部分,剩下内容为第二部分。对学生的看法,教师不能直接用对错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耐心引导,通过带领学生赏析关键词启发学生思维。基于此,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性较高的状态,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三)以学习任务为导向
统编版教材中多是将主题相同的文章归纳到同一单元内,便于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以学生学科素养为纲要,以实践内容为主线,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说,相较于传统教材,统编版教材中增设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多个学习任务群,有助于教师授课时,由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任务的创设,关注全文阅读设计的同时还要明确学习任务,并以此为导向设置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以此拓宽阅读的广度,深化学生思维深度。
例如,在学习“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综合能力设计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家乡的人或物展开探究。教师提出要求:自选角度,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风俗等,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人物志或风物志。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设计记录表,围绕采访中的具体问题,设置为多个模块。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先明确分工,自行选定访谈主题,同时要确定访谈中的问题,填写到记录表中,列出提纲,做好准备工作后,各小组学生再收集资料,完成初步调查工作。当学生收集完相关资料后,教师要提出任务要求:“同学们,大家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和筛选,填写记录表,撰写调查报告。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也可以自行制作演示文稿。”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思维,并提出要求:“同学们,请结合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重点和过程。”各小组可以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深入挖掘,这不仅对家乡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创设情境提高人性化
语文中蕴含丰富的知识,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探究。教师还要重视人文积淀,在课堂中合理设计活动,在知识竞赛、班级辩论、课本剧等活动中突出人文性,通过化整为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人们思想中蕴含的知识和技巧。
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通过预习,学生可以认识到《雷雨》有戏剧和小说两种文学形式。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戏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中表述的内容是什么?与小说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异同?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雷雨》内容编写剧本,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认识到,戏剧和小说都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矛盾,突出主题。小说中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中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且环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戏剧以台词为主,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相对较少,而小说则是完全融入文字中,难以分离。小说内容的时间跨度较长,背景也较为广阔,而戏剧受到场地的限制,使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基于此,通过创设情境,深入分析,学生会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高语言和思维素养。
(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设计多样化活动,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我,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从而找到存在感。而在阅读分析中,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力求学生全方面塑造理想人格,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解“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任务,围绕《红楼梦》一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探究学习任务报告单。首先,教师要提出探究问题,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1.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尝试就其一作出说明;2.仔细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章,结合对整部小说的了解,尝试画出贾府人物关系图;3.故事主要发生在贾府与大观园中,学生要根据对红楼梦的理解,简单画出这两处的平面图;4.阅读第三回,在荣国府平面图中画出林黛玉的行动轨迹,并分析她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线?学生要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开展过程性学习,结合学习实情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学生由于文学素养参差不齐,《红楼梦》中部分内容较为晦涩,很容易让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带领学生编写章回提纲,帮助学生初探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性格特点;还可以设计精读和略读等多个阅读环节,结合探究任务,让学生选择对应章节,探究其中的内容。而在精读中要重视对细节的品鉴,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品味其中的内容。基于此,学生掌握《红楼梦》主要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分享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红楼梦》相互交流阅读体会。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形式,设计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语文学习活动,让课堂学习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创造性,能有效丰富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避免教学浅层化现象出现。而教师设置真实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能更好地提升课堂语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