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22-03-17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类职业院校体育教师

何 瑜

(北海市卫生学校,广西 北海 536000)

引言

一场新冠疫情的突袭与蔓延,让神州大地蒙上疫情的阴霾。关键时刻,医护人员冲在了新冠疫情防控保卫战的最前线,捍卫了人民大众的健康。然而,这场疫情保卫战,对医护人员的体能消耗和健康影响却是极大的,尤其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护理工作者。疫情的防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疫情全球性的蔓延已使防疫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在岗护士的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体能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护生职业体能,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及防疫常态化下完成工作、胜任日常护理、保护自身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护生应积极发展职业体能以适应今后职业的要求。那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护生的体能如何与职业体能对接,如何进行护生的职业体能内涵建设,就成为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同时,护生职业体能内涵建设实质上也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护士岗位体能要求

(一)一般任务下护士岗位体能要求

《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医院的任务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医院医疗工作主要以诊疗和护理两大业务为主体。护士是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特色职业群体,是基层医院的骨干力量。护士岗位的一般任务就是护理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人员在岗的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姿势是持续的站立、行走、弯腰、低头等状态[1]。还需来回走动,无固定姿势,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活动时全身关节、骨骼、肌肉都要参与,腰背和下肢承受较大工作负荷[2],属于流动变姿类的岗位姿态。从职业类型判断属于“直立型职业”,“直立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灵敏、协调能力的练习[3]。因此,护士岗位职业体能体现了对耐力、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灵敏度、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的需求[4]。

(二)特殊任务下护士岗位体能要求

医务工作是特殊服务性职业,常常面临特殊工作任务。比如,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大批的医护人员须加入到新冠病情的治疗以及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来。护士不仅承担着医院的常规护理工作,还担负着特殊任务的具体工作,在厚重的防护服下长时间与患者接触,完成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饮食护理等繁重工作[5]。护士在工作中的体能“待机”时间需更长,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动作需更精准。因此,疫情防控常态下对护士的体能要求除了一般的体能素质需求外,耐力和灵敏度两项体能素质对完成特殊工作任务显得更为重要。

二、医学类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学生是未来的护理工作从业者,在校期间应积极发展职业体能,以适应今后职业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探索护生的体能如何与职业体能对接,首先应对医学类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一)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与职业特点衔接不够

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其教学体系已较为完备,一直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体能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岗位对体能的需求日趋精细化,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在此趋势下,体育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衔接不足日益突出,尤其在接受特殊任务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体能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

2.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安排比例欠合理

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安排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体能素质。目前,体育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性与创新性[6]。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从事不同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不同职业体能,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不同职业体能需求,对体能训练内容有所侧重。但大多数卫生学校对体能训练内容与专项运动学习安排拘泥于传统,安排比例欠合理。比如,医护人员职业体能需求的耐力训练不够,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等在课程安排中的比例需合理调整。

(二)教师现状

1.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改革动力不足

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受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医学类职业院校对体育教师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政策缺乏力度。在职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体育教师相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而言,文化基础较薄弱,在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进取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师在教学、训练上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2.教师科研目标不清晰,创新能力不强

“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水污染防治法》),体现了科学性与合理性内涵。陆域(包括工业、农业、生活,或者“点源”、“面源”)的水污染排放,必然在汇流的水体中体现。应该通过“河流物质通量”监测方法获取“入河污染物总量”及其趋势变化,增强水污染治理的针对性与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为实现水污染“总量控制”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执行能力较强,但由于文化基础较薄弱,在文字的组织能力和论文的撰写功力上稍逊一筹。长期以来,医学类职业院校对体育科研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科研目标不够清晰,科研态度较淡漠,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更加缺乏从事科研的信心,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力不足不但影响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观念的改变,而且影响教师各方面进步和体育教学改革。

(三)教材现状

1.教材内容更新慢,职业针对性不强

医学类职业院校使用的体育教材与本科院校的体育教材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工的精细化,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能要求。比如,教材对护士职业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在发展护生耐力、柔韧性、腰腹力量、灵敏、协调能力、体脂的控制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材文字篇幅较大,不符合护生学习特点

医学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但好奇多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对阅读篇幅冗长的教材缺乏耐心,更容易接受精简有趣的教材内容。因此,理论内容冗长、文字篇幅较多、缺乏生动有趣内容、实用性不强的教材,较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不符合护生的学习特点。

三、加强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的对策

护士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病人康复的引导者,每位病人的康复都离不开护士的精心护理和照顾。因此,护士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体能消耗是超乎想象的,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在特殊情况下完成工作任务的特殊体能。为此,医学类职业院校的公共体育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构建符合职业需求的职业体能教学及训练模式

根据护士职业特点,腰背部静力性耐力、下肢力量、耐力、速度与灵敏等是护士职业性身体素质要求。护士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职业病,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等[7]。因此,为满足职业体能的需求,需构建符合职业需求的职业体能教学及训练模式,以降低患职业疾病的概率。把针对提高腿部力量、腰腹力量、核心力量、耐受能力、上肢力量、柔韧性的体能练习内容与专项运动内容结合,形成新型的教学训练模式并融入教学体系,替代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促进体能素质与专项内容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8],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得到提高,在获得职业体能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素质。

2.采用适合学生个性的可视化教学

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职业院校学生持续学习的时间较短,而对新鲜事物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掌握较快。因此,针对护生的学习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更多采用可视化教学,比如,动漫讲解、视频播放、彩色立体图片展示等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另外,还可以采用当下热门的云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3.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多样化、合理化

根据护士的体能需求,在校护生的考核采取体能与专项运动并行的考核方法,应对体能各项素质与专项运动的考核占比进行更合理的分配,更好地体现体能素质与专项运动结合的可行性。而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应多样化、合理化,并适当提高过程评价的分值比例。比如,课前小游戏的参与度、课中体能素质的个人挑战与多人PK、课后运动步数以及对体育器材管理的参与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做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有机结合,以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责任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当今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体现,照本宣科、缺乏科研创新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护生岗位体能内涵的建设需要高水平体育师资队伍的参与。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学人员更充分的信任、更有力的支持和鼓励,深入了解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动向,为其排解困难,增强体育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学习,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优化体育教师团队结构,增强教师教学任务的执行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学校相关部门应给予体育学科领头人、科研带头人更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学能力拓展、科研能力提升的平台与空间,给予更多合理的鼓励和奖励;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参评教学成果奖等,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与研究。通过多项举措,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的主力军。

(三)改进教材内容

1.选用岗位体能训练针对性强的教材

教材的选用是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少医学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材较枯燥、难度较高和实用性不强。在选用体育教材时,应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体能需求,精选符合专业特色、图文并茂的教材,以适应职业院校学生好奇多变、感知力强但持续学习毅力不够的特点。另外,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比如电子教材、活页教材等。让体能类教材在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

2.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一方面,通过科研立项积极开展科研实验与研究,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学习,采用新颖的、有效的、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适合护生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把体能素质训练内容与专项运动内容有机融合,编撰适合医学类职业需求特点的教材,更好地指导在校护士体能训练。

四、结语

新冠疫情的发生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给医护岗位的职业体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医学类职业院校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理念。医学类职业院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和鼓励制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职业需求的职业体能教学及训练模式,加强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为在校护生从事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

猜你喜欢

医学类职业院校体育教师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