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2-03-17古翠凤刘学祝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农业

古翠凤,刘学祝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农村的“三农”问题仍然是最棘手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最需要攻破的难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一批批有技能、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队伍,投入地方经济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依据地方经济动态需求进行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协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高职院校既要为生产一线培养高质量的“工匠型”人才,也要让学生力行创新创业实践与扎根创新创业精神的沃土,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干精神培育,为乡村振兴供给人才。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型的专业助农人才,催生农村创新型的发展方式,推广农村创新型科技的应用,带动乡村新型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较高的战略价值,首先从意识上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乡村振兴观念,其次是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最后是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功能,以经济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一)树立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认识的正确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颇,仍旧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中,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工作,对在乡村工作有偏见是固有存在的观念。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促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深刻理解乡村创新创业,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激励大学生献身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大学生关注民生,关爱农民。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要充分掌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开设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学科,针对不同行业需求,有重点、有层次地设置学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其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增设现代科学技术,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兴科技相互整合,培养既懂新科技又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团队,为乡村振兴输送科技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为乡村振兴强化新发展理念,谋划新发展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农业扎实根基,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数字经济时代,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加高新科技的分量,在农业专业课程中加入5G技术的运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技术互融互通,创新乡村经济发展路径,尤其是要高效发挥“互联网+农业”和“物联网+农业”的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将农村经济发展与网络科技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农产品更好地走出本地市场,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对基于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缺乏理解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乡村振兴理念欠缺,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透彻,对乡村振兴理念的理解较浅薄,甚至是对这类课程持排斥、敷衍的态度。当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仍存认识偏差的弊端,没有创新创业概念意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就业或创业而开设的。实质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进行创业实践,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企业家的精神[1]。

(二)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脱节

缺少可行的途径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通,使得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以象征性的形式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覆盖的授课群体范围狭窄,只针对那些愿意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学生,参加的学生也只是带着好奇心来,多数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课程不了解。平时的专业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课,高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之间是相互脱节的,创新创业课独立于专业课之外,一门创新创业课囊括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且创新创业课与大多数专业课无紧密关联。

(三)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或者以短时间培训的方式进行授课,学校缺少对创新创业课整体规划,忽视了各专业学科系统性的构建。此外,高职院校并没有按年级制定不同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大班额笼统的授课形式是最常见的方式,缺乏体系化层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2]。部分院校以简单的通识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学的补充,并没有对农业专业设计专门的教学体系,授课重理论而轻实践操作。

(四)缺乏具备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同样要向高质量迈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数存在专业不精、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资源的紧缺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急需一批高质量、专业阅历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高职院校农业类创新创业教师多数为农业专职教师,或者是校外聘请的兼职老师,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教授的知识浅显不深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同时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和创业实践经验欠缺,很难做到把创新创业和专业课融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五)农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城镇的屈指可数,使得学生对乡镇产业园了解不深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为本地乡村经济服务[3]。高职院校教育资金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缺少保障性资金支持,而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在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给高职院校在乡镇建设基地增加了难度。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以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业园、创客等作为实践平台,针对农业专业设立的农村实训基地还比较少,学校没有根据农业专业发展需要建设乡村实训基地,学生到乡村实训的机会少,返乡创新创业兴趣不浓。

三、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乡村振兴理念的认识淡薄

在脱贫攻坚取得圆满胜利后,国家把乡村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乡村振兴上,并首先从政策对乡村振兴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高职院校也逐渐摸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把教学目标倾向于乡村振兴,但是人才培育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要在教学中建构这种学习理念也需要长期孕育的过程。造成高职学生乡村振兴理念淡薄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学没有精准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表面课程”的弊端,其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的爱农情怀淡薄,学生缺少了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意识。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目前,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及高职院校本身对基于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探讨还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4],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缺乏整合归纳,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突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各成体系,缺少关联性,两者之间缺少良性互动,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公共课,课程授课以零散的讲座、职业生涯课等授课形式为主,学校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供学生学习。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没有一套属于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缺少联系,创新创业课的作用不大,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研究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研究不足,从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多数以在线通识课程居多,以上一次课为主,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较浅显,知识结构不连贯,这种间断式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作用不大。同时,涉农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缺乏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没有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设置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低年级、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各年级不同层次水平的课程之间缺少连贯性,缺乏初级的理论层次、中级的实践层次、顶层的运营、管理层次的教育系统建设。

(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教师队伍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师资力量匮乏,束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大部分高职院校聘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进行讲学[5],兼职教师在实际经验上占据优势,但对乡村产业运营模式的了解也存在不专业的情况,大多数没有到农村产业园参观调查过,对农村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不熟悉,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使得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专业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思维待提高。高职院校缺乏既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师资队伍。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园合作不强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教学范式,而且它更强调实践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用较少,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不高,而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具有针对性,针对涉农专业创建的特色科技园和示范基地还存在较大的缺口,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园的合作机制。没有打通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城镇、农业产业园一条线的教学实践平台,学校与产业园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进一步妨碍了教育实践的开展。

四、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乡村振兴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切入乡村振兴理念,将乡村振兴理念贯彻到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

一方面分阶段融入乡村振兴理念,大一时,对大学生开展以理论课程为主的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与农产品有关的创新创意作品大赛,从实践中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大二时,把对学生的培养重心放到实践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强调动作操作的实践性,课堂分小组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农村创新创业,在学习中发现农村创业商机;大三时,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走进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课堂,与低年级学生面对面进行实践经验的分享和指导,带领学生到乡村产业基地亲身体验学习。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平时生活入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宣传一些乡村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以及校友到乡村实践调研的情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培养学生热爱农业,懂农业,愿意建设乡村的乡土情怀。

(二)构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研究,统筹规划学科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学科、专业课学科、实践课学科建设,针对乡村振兴研发系列的乡村创新创业学科,形成“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学科体系[6],改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零散的教学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意识,还应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构建跨学科学习环境。根据乡村振兴状况,创新学科设置,开设实践应用强的职业化学科,形成职业化教学[7],为本地特色产业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高职院校“通识课+涉农专业课+实践课”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高职院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应包括通识课、涉农专业课、实践课三大模块,同时还应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应相互衔接,建立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通识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涉及理论知识类、创业实操类等课程,选修课涉及素质扩展类,教学的方式个性、多样化;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具体的学科课程,如销售管理、生物科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选课,并且必修课和选修课均纳入学分计算。

在涉农专业上,应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村与村之间流畅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将乡村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有特色的农业类应用型课程,并将农业类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形成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效衔接,层层递进。

实践课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定期到学校与农业企业合作的实践地基参与实训,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模拟企业经营、在岗训练,根据学生个人参与情况,定制专项实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强调课程的多元化、类别化,课程的设计要符合乡村经济发展需求。

(四)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教师培育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教师团队培育,弥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源短缺。在产学研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双导师应从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培养,教师的创业能力包括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特征能力和技术能力。一方面,为高职涉农专业教师提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平台,让其深入到农业科技园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类等课程的实训,让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放宽对创新创业教师的管制,允许他们在职创业,设立自己的公司,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一来学生也可以到老师创办的公司参加实训,既培养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社会能力与特征能力。

(五)加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产业园”的长期有效合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政策法规、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助力高职院校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质量、结构、类型[8],与高职院校共同商讨制定适合的育人方针,尤其是在技术研究、乡村重点课题立项等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助力高职院校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发挥政府在高职院校与农业产业园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提倡农业产业园与高职院校进行双向互助合作,建立起政府、高职院校与农业产业园的长期合作机制,以农业产业园为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五、结语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乡村新型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有积极的助推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培育懂农业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引入到乡村振兴中,使人才扎根乡村,人才愿留乡村,从而缓解乡村振兴中“不愿去、不想去、不敢去”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供给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