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探究

2022-03-17曹权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科课程体系专业

曹权玺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文科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新文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建设目标、学科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模式3个方面。[1]首先,新文科将建设目标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引领文科行业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促进文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新文科在学科专业目录上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依托我国文科发展具体现状,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再次,新文科倡导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培养转向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机遇。

设计类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学科,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有着较强的创新创意性和学科交融性的特点,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要取得飞速发展势必要用好国家政策,突破传统文科建设的壁垒,结合市场、行业发展现状和规律以及设计类专业学科、学生特点,对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的特点

1.专业特征明显

设计类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设计类专业具有明显的专业属性,其学生毕业后融入了我国设计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广义上讲设计类专业是指所有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以设计为主要课程的专业。而狭义上的设计类专业多指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专业。

2.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

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多结合专业特点融入了创新设计这一课程,经过了设计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加上设计类专业学生善于想象,思维活跃并且创新意识强,善于主动发现人们生活中的机遇,并且利用专业特长不断地传播和创新,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创造了天然的优势。

3.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有市场容量大、成本低的优势

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有市场广阔、成本低的优势,这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从此以后,我国各行各业便广泛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随着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为设计行业就业创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和机遇。例如,税收政策为设计类小微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扶持,降低了设计类行业创新创业的成本,为创新创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保驾护航。

(二)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要加快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普适教育,高校中各个专业都是根据一个框架模板进行授课,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这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是不科学的,各种专业的学生都用同一个培养目标进行授课是不合理的。其次,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缺乏针对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只能依靠授课老师的个人经历及对专业的理解授课,一旦遇到与设计类专业相差极大的老师授课,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学生也不能从该课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导致授课老师备课吃力学生却不愿意听,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提不起兴趣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再次,从授课时数可以看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地位不高。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数为16~32个学时,这导致课程压缩授课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讲完内容实属不易,想带领学生进一步拓展眼界和知识点变得更加不现实。因此,创新创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设置在高校团委名下负责管理,由团委的老师负责整个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和排课,由辅导员或行政职能部门的老师授课。无形中给本就事务性繁多的行政人员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虽然老师想从多渠道增加学生参与度和课程体验感,但绝大多数老师深感力不从心,没有足够精力提高课程质量,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存在的普遍现状。国内部分高水平的大学也已经意识到了以上情况的严重性,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例如,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并由学校领导牵头主管创新创业课程及相关赛事,或将创新创业课程收归教务处统一排课管理,规范课程体系及授课方法。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最终授课人还是落到了行政职能部门或辅导员的身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实问题。

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处于必要但不重要的尴尬处境,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认识不强。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针对性,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未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训练,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多数是为了修学分而参加该课程,不能将其自身发展与就业和人生规划很好地串联到一起,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其重要性,造成设计类学生普遍兴趣点不高。[3]尽管国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赛事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内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创”比赛,例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但是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比赛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会参加,只有部分有兴趣的同学才会参与,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缺乏统一标准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逻辑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由于缺乏固定的考核标准,大多数教师在最终考核环节标准不一,导致同一门课程相同水平的学生由于老师不同分数差别较大。例如,一部分任课老师认为,只要完成课程作业且日常考勤全勤就可以给高分,而有些老师则将“双创”比赛结果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中,把是否在校赛、区赛、国赛中拿奖作为衡量学生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但由于各个高校名额有限,在“双创”比赛中拿到奖的只是少部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不了高级别的赛事,导致大多数同学创新创业课程分数较低,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机制

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从组织保障机制、学分置换机制、导师团队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奖惩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

(一)组织保障机制

教学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一门课程的制定并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个组织和部门的共同参与。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专业教研室老师的参与,离不开二级学院、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的统筹,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教学部门论证开设课程并且提供平台和经费支持,由团委、学工处提供学生管理,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

(二)学分置换机制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为主,但是,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可以发现,传统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背景下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因此,学分置换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课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课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迫切需要学校提供政策保障,根据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出台创新创业课程置换学分的政策,这个政策中须包含必修课、选修课、修业年限,对应可以置换相应课程对等学分的校内外实践内容以及创新创业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保障学业的情况下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中,有利于设计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导师团队机制

在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中,导师只有1人且为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但随着多学科交融,1名导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中多维度的要求,导师团队的建设也就更加迫在眉睫,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特长的校内及企业导师加入到课程导师队伍中。由原来的一位导师指导学生,转变为多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可以结合每位老师擅长的领域及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2~5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效果也会更好。

(四)成果转化机制

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且有项目、有平台、有经费支持,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学生一起做研究,这是高校中大多数老师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4]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将手中的资源和学生资源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快速上手并且在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例如,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通过该课程老师的指导成功地参加了比赛并且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就需要老师在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中进行成果认定并且转化为对应的分值。这种成果转化机制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肯定,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五)奖惩管理机制

创新创业课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需要有明确的奖惩管理机制。教学是带着目标和任务去开展的,这其中有重点和难点,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规定的内容则能取得相应阶段的分数,如果学生在课程中浑水摸鱼敷衍了事就需要受到老师的责备,甚至需要下一年重修该课程。只有奖惩管理机制得当,师生才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否则,课程教学就会出问题。

三、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围绕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互动体验式教学;学科交叉融合,丰富课程内容;建立“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模式;校企优势互补,提高师资力量;依托校内外创新设计平台,形成良性创新创业氛围等五条路径来建设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互动体验式教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完善课程机制建设,将设计类专业创新平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打造学生体验式教学,从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体验式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塑造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设计类人才。

因此,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要融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内涵式发展深挖设计类大学生纵向能力,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今后的就业创业中,因材施教找到设计类学生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交叉融合,丰富课程内容

新文科建设倡导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多学科多专业之间深度融通。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需要文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动画等,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将信息技术、设计创意、设计应用三者有效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技术与实践的交互,还为设计类创客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单一、平面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接触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就业创业前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课程考核上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标准,注重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如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设计的思维,还要具备信息交互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和表面装饰工艺等实践,创新创业课程可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在提高动手能力方面能够弥补不足。在比赛中将设计学、管理学、材料学、力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建立“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教学模式尚未建立,传统型理论授课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使得设计类学生在课程中缺乏实践和竞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突出,学生思想禁锢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内,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5]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应充分结合当前重要赛事来开展,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挑战杯、创青春比赛、“互联网+”等一系列赛事。通过比赛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创意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高校要依托创新创业类比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形成“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丰富教学成果,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赛教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鼓励设计类专业学生将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以致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校企优势互补,提高师资力量

设计类专业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学生时刻都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创意。市场是设计类企业能力的试金石与生命线,企业的优势在于通过市场运作将这些创意转化为金钱和资源。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构,存在资金短缺和远离市场的缺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否架起一座“平等、互惠、诚信、共赢”的桥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将决定学校和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设计类企业拥有众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在市场的长期打磨下练就了一身本领,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中的稀缺资源。高校在积极推进校内创新创业导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学习的同时,还要坚持“引进来”,将企业中优秀的设计师引入创新创业课题教学中,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行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锻炼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合理规划毕业后的人生。

(五)依托校内外创新设计平台,形成良性创新创业氛围

在学生中形成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设计类专业的优势在于校内外有着丰富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和基地中不断打磨锤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平台和资源,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单一授课模式及教学目标,逐渐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多个设计平台和实践基地中通过切身体验不断强化设计思维,拓展专业知识面,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类人才才能完美对接市场,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倡导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内容,为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6]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只有站在学科交叉前沿,在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及专业学科特点的同时,不断总结改革经验,利用好校内外教学平台及教师资源,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才能将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向新的高度,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豆文科作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