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文化特征及建设方向
2022-03-17陈玉玲张淑红
陈玉玲 张淑红
(德州学院 图书馆,山东 德州 253023)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杰作,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京杭大运河对德州城市的发展历史影响深远,运河文化已成为德州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符号[1]1-2。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更好地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一、大运河德州段的基本情况及文化特征
大运河德州段开凿于隋唐时期,主河道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段96公里,南运河段45公里[2]120,是山东境内唯一一段能称得上“千年运河”的河道。大运河德州段有5.3公里流经市区,位于市运河经济开发区域内,其余部分东岸在德州市,西岸属于河北省。大运河德州段有五个显著特点:第一,在大运河山东段中,挖掘最早、历史最久、文化底蕴最深;第二,是运河沿线原真性、原生态河势的最佳地段;第三,独特的漕运仓储与商贸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第四,拥有全国唯一的外籍王陵——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3]325;第五,积淀了深厚的孝文化以及水工文化。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表示,德州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道。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认为,德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京杭大运河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支撑点,特别是其独具特色的苏禄王墓及守陵村落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广阔而深远的国际文化交流前景。2014年6月,德州南运河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德州段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开放性——运河文化繁荣的前提
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辐射区域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且都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种交通和经济的大开放,必然带来思想和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德州文化也因经济的开放而呈现出高度的繁荣和开放,历史上数百名文人墨客都踏迹德州,传经授道,习文会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明清时期更是名家辈出,人文飙起,涌现出一大批在当时有影响、有地位的大家名流,仅清代康乾二帝赞咏德州的诗文就达近百篇,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4]242-254。明清时期,东南亚及西欧许多国家与中国的交流,基本上都是通过大运河完成的,马可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等一大批外国名流都曾沿运河经德州进入北京,古菲律宾苏禄国东王就是明永乐年间来京朝觐时客逝于运河之旅,而长眠德州的。
(二)包容性——运河文化繁荣的关键
大运河纵贯五省二市、五大流域,被称为“古代文化长廊”。大运河将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永嘉文化”,经学致用、忧民报国的“吴越文化”,敦厚诚信、义薄云天的“齐鲁文化”,侠义慷慨、秉直忠诚的“燕赵文化”,高贵典雅、精致奢华的“皇城文化”以及各大宗教文化乃至异域文化等尽揽怀中。这种文化包容成就了大运河自身文化体系架构的宏伟与博大,孕育出运河文化内涵的精深与丰盈。特别是古苏禄王后裔因守陵而永居德州,与德州人民世代友好相处,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至今已繁衍21代,可谓国际文化融合的典范。运河文化的这种巨大包容性,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正统性——运河文化繁荣的保障
大运河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极为浓重的“官河”烙印,成为统治阶级强化自身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整个运河文化的形成无不承受着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主导,沿河主要城市都建有严密的河道管理机构,修建了多处宗教活动和文化学习场所,用以教化域内广大百姓。正是统治阶级的“一统”思想和“强统”措施,使整个运河千百年来能够平稳运行,客观上也使各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促进了运河文化的日益繁荣。就德州城本身的形成来讲,其“因运而卫、因卫而城”的历史更是彰显了这一“正统”特色,对德州崇德、重义、忠诚、担当的人文底蕴产生了直接影响。
(四)重商性——运河文化繁荣的根本
大运河从本质功能上讲,是一条经济大动脉,其重商色彩已成为运河文化的主旋律。运河沿岸的18个主要城市全部都是商业重镇,由于重商文化的逐利性,进一步加速了商品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清乾隆年间,德州城内有各类商号400多处,仅每年南粮北运达600多万石,商贸经济极为繁荣,成为当时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一。至今德州城内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因运河贸易而形成的街巷名称,如小锅市、马市街、柴市街、米市街、竹竿巷等等[5]70。德州扒鸡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举成名,借大运河之便传遍大江南北。这种商业文化底蕴也就自然成为沿运地区后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元素。
二、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德州市抓住国家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工作。重点打造大运河世界遗产德州展示区,推动德州运河遗产公园建设;大力开展苏禄王墓整体提升工程;投资500多万元,将南运河德州段东岸堤顶路全部硬化,实现了通车运行;运河沿岸及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开发和利用一直处在各自独立的治理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沿线环境污染问题仍未根治;大运河城区的棚户区建筑密集,企业集中,人口密度高,居住环境恶劣。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目前,国家层面由全国政协组织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考察论证工作正在全面实施,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大运河文化带宏观规划研究工作也已联动各省市陆续启动,国家相关部门和沿线省市党委政府纷纷作出响应[6]。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从务虚层面转到了务实层面,从研究层面转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今绝大多数沿线城市都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把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作为提升城市价值、展示城市形象、讲好“城市故事”的绝佳平台,全方位加大推进力度。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等沿线各省市都已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创造出了许多亮点,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比如,北京提出把运河文化作为首都副中心建设的核心文化要素,正组织专家统一研究制定保护建设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河北沧州对经市区的31公里河道全面进行提升,目前3个整体规划、15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陆续展开;江苏扬州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造出了“扬州模式”,投资230亿元的国际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已全面实施;淮安市投资260亿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目前已完成投入110亿元;枣庄借助运河不但成功完成了台儿庄古城的修建,而且准备五年内再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大运河文化项目的提升和建设。从目前来看,德州市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已明显落后于沿线其他城市,亟待拿出相应的措施,把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列为全市的一项重大立市工程,着眼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组织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
三、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的基本方向与定位
运河文化是一个融自然生态、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产业组织、物态遗存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巨系统[7]117。必须统筹谋划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圈、文化圈、生活圈、经济圈的共生共融,确保通过理性的、个性的、创新性的开发和建设,把运河文化的资源优势更多地转化为城市的发展优势。在建设方向上,应以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幸福家园为中心,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为基础,打造有生活温度、有文化厚度、有经济热度、有休闲舒适度的大运河文化带。具体建设定位及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厚植文化根基,打造文化运河
1.深入挖掘德州运河文化的内涵。以德州学院为依托,组织水利、文物、交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一次系统摸查。全面掌握全市范围内的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分级、分类做好保护和资料收集、归纳提升,形成大运河德州段的文化谱系。
2.精心策划德州运河文化项目。组织国内外顶级专家及设计团队对德州运河文化项目进行高水平的策划。如苏禄东南亚风情园、乾隆行宫、“梦回苏禄”实景演出、四女寺孝文化古镇等。
3.努力做好文化遗产展示。首先,整理好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遗产遗迹点等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修缮复建计划,根据计划分步落实。其次,努力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如德州扒鸡、黑陶、杂技、剪纸、京剧、运河号子、地方戏曲等非遗内容都需要精心创意,统筹打造活态化展示项目。杭州市把运河古桥——拱宸桥以西的历史街区进行修复改造,建成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打造出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如今已成为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靓丽示范工程,大大提升了杭州的文化品位。
(二)营造优美环境,打造生态休闲运河
加强对大运河自然属性、生态属性研究,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大力推进运河复航。目前,随着运河沿线城市生态文化景观的大幅提升,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已开始复航。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香河三地已签订合作协议,计划近年实现北运河的正式通航。德州市政府应加大德州段复航的论证工作,鉴于当前大运河尚未全线通航的实际,建议通过建坝调用黄河水的方式,先期组织德州南运河段45公里的疏浚旅游通航,保证全年不断流,展现出大运河应有的整体功能和形象,为大运河市区段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2.依托自然生态系统,打造景观休闲带。综合整治运河周边环境,加大生态景观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公园、广场、田园、湿地、旅游健身步道等景观成分。要提高大运河的可通达性,综合规划运河周边及其与中心城区、高铁新区的便捷交通体系。
3.推动绿色增长和低碳生活。打造运河“生态走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迁移污染项目、扩大环保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打造运河有机作物风光带。天津武清连续10年围绕北运河进行综合治理,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景观带,助力武清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
(三)融通产业发展,打造经济运河
1.强化资源融合。将运河文化资源与文创、旅游、休闲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研究运河古镇(如四女寺镇、老武城镇、渡口驿镇等)、古街区(如柴市街、米市街、锅市街等)、遗产点(如北厂曹仓遗址、德州码头)、古村(如夏津渡口驿乡万厂村)、古民居、古建筑(如武城达官营清真寺、夏津吕洼天主教堂等)的保护利用,科学布局运河流域的重点城区、特色小镇、商贸市场、民俗市场(如古玩市场)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力求将更多的运河文化资源服务于经济建设。
2.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整合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探索“生态景观+运河文化+休闲旅游”的叠加开发模式。精心打造运河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使德州成为领略大运河风情、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不断开发大运河德州段各县市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形态各异的文化产业聚集区、都市农业区、自然风景区等,将其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
四、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
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并贯穿于整个工作全过程。严格遵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则,制定德州段大运河保护规划,并通过立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实现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可持续保护。通过切实有效的保护,充分展示出德州段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风采。
(二)坚持文化引领
运河文化是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根基和灵魂,要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依据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征求专业研究机构的意见建议,依据研究成果来确定任务目标和应达到的效果。市政府应成立专业性的大运河研究机构,可借鉴聊城大学成立运河学研究院的做法,借助德州学院地域文化专家的研究优势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研究中心。制定出台鼓励性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在文化艺术、传统工艺、风情习俗、名人轶事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凝练德州运河文化的灵魂及特质,逐步建立起价值较高、内容丰富的大运河文化成果库,用以规范、指导和丰富未来的策划、管理等工作。
(三)坚持高端规划
着眼于提升德州城市价值和品质,对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传承利用由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全面加强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及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沟通合作,争取他们的智力支持。通过公开招标,荟萃国内外顶尖的机构和专家,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德州特色”的要求,对大运河德州段的文化保护、生态旅游、城乡建设、产业优化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并尽快开展地方人大的立法工作。
(四)坚持有机更新
全面审视德州城区段运河与德州境内段运河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价值,按照现代文化旅游发展的理念,进行活化、优化、生态化、生活化改造和提升。使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特别是城区段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风情、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机载体。
(五)坚持项目支撑
根据规划,对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工程,分级分层解构成具体的实施操作项目。从资金、人才到建设、管理进行通盘谋划,抓准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力大、支撑力强、标志特色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打开开发建设的新局面。
五、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强化市政府的主导地位,扭转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条抓块保、各级联动的机制。市政府应建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决策机制。学习杭州、通州等地的做法,成立市级层面的“德州大运河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委员会”,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大运河保护、传承、开发建设的总体工作。
(二)破解资金制约瓶颈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大力组织“双招双引”,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系统工程中来。广泛采用外地城市建设中的“PPP+XOD”、设立开发投资基金等模式,将包装设计成熟的建设项目推向市场直接融资。杭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这一模式,他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做好拆迁安置工作
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逢建必拆”,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沿岸原居民区的拆迁改造,必须依据规划精心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拆迁户,坚持就近安置、优先安置;对保留户,要通过调整业态和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屋改善、庭院改善、物业管理改善等工作,将原居民户改造成风格迥异的风情民居,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区的文化肌理。要让沿线居民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文化旅游性及财产性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自豪感和获得感,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最大受益者。
(四)全面加大德州运河的宣传推介力度
作为具有典型国际交流意义并且是山东省唯一一段具有千年历史的运河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德州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手段,积极宣传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努力提高大运河德州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动员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参与,大力组织开展各类民间文化传播活动,在全体市民中普及运河文化知识,树立以运河为家、以运河为荣的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加大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等国际国内运河文化研究和开发建设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全力推动大运河德州段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德州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经贸开放交流中的价值和品质。
大运河作为德州的城市名片,是德州城市文化的根脉和寄托。挖掘运河文化、研究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对提升德州城市品位,彰显德州文化特色,推进德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