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教育“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
2022-03-17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马 彦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徐 刚
职业教育属于跨界的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内各相关组织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多年来,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产业需求侧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因而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长期存在[1],成为影响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职业院校大多依据自身内在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开展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侧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产业需求侧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够,人才培养标准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人才培养内容与岗位工作实际脱节,其结果必然是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质量满足不了产业需求侧的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长期得不到解决,用人单位难以找到能充分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才,毕业生难以找到能充分发挥才干的工作。
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发挥产业需求侧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只有确立产业需求侧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产业需求侧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两张皮”难题。
一、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专业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设置与调整是院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重要体现。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除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之外,还必须发挥好产业需求侧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设置什么专业、开办什么方向、专业如何调整、建设什么专业群等专业建设中一系列重大方向性问题,要依靠产业需求侧来决定。因为产业需求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多少,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只有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精准设置专业,精准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适销对路”,才能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2]因此,充分发挥产业需求侧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是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难题的核心。
现阶段“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还很不健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专业设置中“跟着感觉走”“跟着别人走”的现象并不少见。一般而言,开设专业虽然也进行了面向产业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但由于调研工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调研的广度、深度、高度不够,因而调研结果往往难以准确、全面、深入地反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真实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客观、科学地反映产业发展状况及其人才需求的机制,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数量变化,适时进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这就是“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二、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只有面向产业需求、瞄准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欢迎、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模糊不清,对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具体;二是宽泛不精,片面地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迁移性,而对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不足;三是特色不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互雷同,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色和院校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发挥好“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现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确定并审核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由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企业的委员数量不多,而且会议时间通常有限,研讨往往不够充分,因而往往导致“目标不清、定位不准”。
“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机制要求我们在行业企业的主导和支持下,深入行业企业,深入用人单位,找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弄清楚这些目标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具体要求,然后把目标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具体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解决人才目标“模糊不清、宽泛不精、特色不明”的问题。
三、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机制
由于人才培养内容陈旧老化,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跟不上企业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进步的发展步伐,导致学生一毕业就落后于产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平,用人单位还需要对新入职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上岗前技术技能培训才能使学生胜任就业岗位工作,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的常见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使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同频共振”,建立“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内容紧跟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首先,聘请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成立“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内容更新工作组,其中行业企业人员必须占绝对多数,确保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内容更新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主导地位,要充分信任和依靠行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内容的取舍权交给行业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内容更新调研,深入行业企业,围绕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对不同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为精选人才培养内容奠定基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全面满足职务需要,又适当兼顾职业发展和迁移的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进行全面审查、遴选、优化,淘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增补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所必需的内容,尤其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加大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保证人才培养内容年更新率不低于20%,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
四、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条件共建机制
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也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必须是在“产业需求侧主导”基础上校企互动、共建、共享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无论是双师素质还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制定依靠行业企业,降低学历职称门槛,提高兼职教师薪酬待遇,提升兼职教师地位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吸引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干部,才能达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技能课教学工作量达到50%以上的要求”。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都要建立和发挥“产业需求侧主导”的共建机制。校内实训基地的立项、设计、建设、运行要依靠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设计师、顾问、指导和督查,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场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使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现场高度吻合,在真实场景中通过真实项目教学培养真实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更要积极依靠企业,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生产规律,制定灵活的企业实践教学方案,在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实际生产岗位的真实本领。
五、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及时、有效地反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诊断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以职业院校的自我评价为主,缺乏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价,产业需求侧等用人单位的评价也很薄弱。而产业需求侧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属于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因为“产品”的质量如何只有用户最清楚,“产品”应该如何改进只有用户最有发言权。所以,建立“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关制度,使产业需求侧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规范化、经常化。职业院校通过在用人单位设置固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采集点,设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规律地采集毕业生以胜任就业岗位工作为中心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相关数据,从而获得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诊断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