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的三阶段4R系统模型的构建
2022-03-17成秀梅李杰张媛武文慧
成秀梅,李杰,张媛,武文慧
(1.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2.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3.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青少年除经历应激期(灾难发生后几天至数天内)、冲击期(灾后一周至数周左右)和复原期(灾后半年至数年)三个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创伤性应激反应阶段外[1],还会出现突然失去父母、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等。这种情况心理健康需求易被物质救援所掩盖[2]。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可提高青少年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以及复原力,从而减轻有害影响并促进心理重建。
本文在回顾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现状基础上,参照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3],并结合我国国情、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情以及重大灾难心身援助的内在要求,构建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的4R系统模型,提出事前预警、事发监测与事后跟踪三阶段相衔接的工作模式。该模型是系统、全面、专业、动态、联动的心理援助机制,为解决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工作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灾后的心理健康需求,并通过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云平台可推进该模型和工作模式的有效运转。
1 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现状
1.1 事后救援为主导的心理援助模式
我国目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主要集中在发展性危机以及重大生活事件中的情境性危机中,而对于灾后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则刚起步。尽管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关灾后学校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建构模式,但尚未完全形成事前预警、事发监测以及事后跟踪相衔接的系统性机制。主要以事后救援为主,事前预备不足,事发时无可直接调用的应急预案,导致心理援助的有效实施延迟或存在空缺;事发时介入,而动态监测、追踪及公开信息的数据建设工作较薄弱;尽管在汶川地震后进行了少量的跟踪和追踪[4],但欠缺事发前青少年心理变化预警机制的相关准备。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援助从事后救援模式向事前预防为主的方向进行转变,实现事前预备充分,事中有章可循,事后加快重建的系列行动方案。
1.2 危机干预人才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成效。除依靠外在的心理援助专家和力量外,开始发展“在地化”心理援助工作站,并整合各种资源培养当地的心理辅导力量[5]。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心理援助服务覆盖到全国范围[6]。但总体上看,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专业背景各异,缺乏人员筛选标准,专业性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7]。
1.3 实施联合援助干预行动模式的发展
我国的联合灾后心理援助组织机构在汶川地震后开始形成并处于自行组织状态,在青海玉树地震后进入有序指导状态[8]。为应对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国务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才真正将心理援助与生命营救和物质援助有效结合,形成防控疫情的有效合力,助力疫情中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防护。如各高校迅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搭建心理援助平台;一些出版社、教育团队、学会以及高校及时撰写和推出心理援助手册,以及抗疫心理援助系列和家庭教育系列微课程[9]。但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接受服务的个体和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合作,并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序推进工作,仍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7]。
综上可知,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应分层、分类、分阶段纳入灾害的所有阶段,并建立一个统一整合、有效衔接的框架系统进行多方联合互动的合作,以保证服务的时效性、专业性和精准性。而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内容不够全面详细、欠缺系统性干预途径、联动性覆盖面窄以及动态监测机制不足等问题,更无针对青少年的系统扶助方案。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包括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及缩减(reduction)几个部分[3],涵盖了危机预防、发生、发展、结束的多阶段、多策略的全面系统的管理目标和方向。该理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适用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危机管理[10],也为青少年心理援助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实施目标。因此,本文基于该理论并结合灾后心理应激反应特点,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明确模型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细化各部分要求,并探索相应的工作模式和促进模型以及工作模式有效运转的方式。
2 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的4R系统模型
2.1 缩减(reduction)
缩减是模型的核心,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系统、结构、人员等的管理,降低风险,减少危机的发生以及危机的冲击力[3]。缩减贯穿于预备、反应和恢复等各阶段中,且因各阶段的应对活动会涉及机构间的合作。因此,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接受服务的个体和组织等需协调解决好各自的管辖权、防止数据共享障碍以及服务效率低等问题[2]。此外,政府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导者和重要主体[11],需及时评估和降低各阶段威胁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跟随青少年风险感知的变化提供有效的风险沟通方式方法[12],及时调整和提供政策保障、物质援助、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
2.2 预备(readiness)
预备是指多个部门启动措施,采取多渠道、多模式行动方式,以确保应急计划能够有效和高效地预防、控制、减少、缓解和应对紧急情况[2-3],为此需在和平时期制定计划以解决领导、沟通、资源、整合和评估问题。具体包括: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并加强心理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11]、建立伦理守则、配置危机管理团队和危机干预从业人员、启动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做好心理危机管理预案、进行心理创伤和危机干预教育和紧急应变心理辅导能力训练以及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机制等。
2.3 反应(response)
反应是指危机已经来临的时候,应该如何反应以及策略性地解决危机[2-3]。儿童和青少年在此阶段,因与主要依恋对象的分离,并受父母的分心、家庭冲突以及日程安排和日常生活的中断等的影响,容易增加心理疾病的易感性,除表现出与成人同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外,还会表现出基于发展阶段的一些独特的行为问题,如倒退、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和自责等[12]。因此,这一阶段的前期以生命救援和物质救援为要,但要注意以身体症状为表现特征的潜在心理问题。而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因各种各样的心身疾病或心理问题会凸显出来[1],此时要做好对青少年易感群体的动态监测,及时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精准服务。
2.4 恢复(recovery)
恢复指危机被控制后,迅速挽回危机所造成损失的阶段[3]。这一阶段大部分人恢复常态,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受灾难阴影的影响而产生系列社会问题[1]。因此,要促进创伤后成长,提高复原力,完成心理重建。恢复期具有紧张、漫长的特点,且随着健康、经济、学业和家庭压力的增加,应对资源可能被耗尽[12]。为科学有效应对,恢复阶段应包括恢复计划、恢复行动、化危机为机遇几个部分。
恢复计划既有对多数人的即时干预计划,也有对少数人的长期干预计划。即时干预计划包括创伤应激反应和适当应对策略的教育,帮助改变认知偏差,促进合理认知,提升积极心态,恢复学习和生活。长期干预计划包括预防自杀、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缓解强迫行为,以及预防健康风险行为发生及矫治。恢复行动主要是通过帮助青少年幸存者重返学校、恢复或重建新的社会支持等方式,以重建自己的生活、社会身份和学生身份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心理重建,为此要建立五级心理重建跟踪系统。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原力训练化危机为机遇,促进个体在创伤中成长,以便未来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3 建立三阶段联合工作模式
为有效实现各阶段工作目标、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在构建模型基础上,提出事前预警、事发监测及事后跟踪三阶段联合工作模式。该模式是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为核心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机制[13],可有效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力量,共同预防、监测和解决青少年灾后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3.1 事前建立三级预警系统
事前预警系统由学校-心理服务站-精神卫生中心三级构成,是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的预警系统。
一级为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1~2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查有风险和精神疾病的人员,做好备档。遇到复杂困难个案转介到辖区心理服务站,并接受心理服务站的督导和培训,遇到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或者需要药物治疗者,则转介到三级精神卫生中心[4]。
二级为心理服务站,是三级预警系统的枢纽,是辐射社区、学校和医疗卫生系统的综合服务站[4]。由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等组成。围绕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开展心理大讲堂进学校活动。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联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等以联动服务方式开展工作。
三级为精神卫生中心。给予对口支援学校和心理辅导站技术指导和帮助,并接受线上和线下转介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或者需要药物治疗者。
3.2 事发时建立五级分层干预动态监测系统
利用手机移动心理信息化服务云平台(APP),建立五级分层心理健康状态追踪评估与服务系统,追踪事件当事人(特别是危机预警人员)身心状态,实现对青少年个体与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精准测量和动态监测,按需对接心理服务,及时给予咨询和治疗服务,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第一层:心理急救[2,12]。受过培训的专业志愿者、社会工作人员等提供一系列行动。如促进安全和舒适的体验,降低唤醒,免于二次伤害;提高自我效能,产生乐观体验;收集需求和关切的信息,给予实际心理安慰援助;提供关于创伤经历的规范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的信息,帮助恢复社会支持;采用稳定性技术、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科普等疏解恐慌情绪;开展心理援助热线、网上咨询服务。
第二层:预防心理障碍。使用线上(APP)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心理量表对遭受事件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排查工作,预防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尤其是在预警阶段已备案的人员。可以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以防止出现心理障碍为重点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等心理援助。
第三层:多学科介入心理咨询。对出现一些精神症状的当事者进行心理学、医学及精神医学的预防与治疗,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用密切等待的方式积极监测临床表现;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严重或损害社会功能,应立即提供临床心理治疗。
第四层:开展系统的心理治疗阶段。对患有不同心理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康复的治疗与咨询工作。
第五层:心理援助跟踪监控。紧急情况和灾害背景下的干预措施侧重于快速反应和短时间框架,但灾难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是持久的。因此,应急反应还需要为这种长期需求提供心理康复,并与事后的心理重建系统有效衔接。
3.3 建立灾后五级心理重建跟踪、追踪系统
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策部门等多个互联系统的共同作用[14]。构建的灾后五级心理重建跟踪、追踪系统主要是个人-家庭-班级-学校-社会五级系统,可以与反应阶段或事发时的五级分层动态监测系统中的三、四、五级特殊人群建立有效衔接,并为受影响的一般青少年提供跟踪服务。
Ⅰ级为个人:相信个人的能力与潜力,并加以调动,帮助自我恢复,并促进其在创伤中成长。但在具体实施时,要充分考虑灾难中受影响的程度、成长经历、发育阶段、个体差异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等因素[14]。
Ⅱ级为家庭:灾难发生后受影响的不仅是个人,还会影响到家庭整体,且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需求以及对创伤的反应会彼此产生影响[2]。因此,可通过家长教育的方式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如借助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服务点,开展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识别心理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向社区心理工作人员求助,审视并改善焦虑的家庭互动模式。
Ⅲ级为班级: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恢复同伴群体的社交活动,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时间管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
Ⅳ级为学校:宽松、健康的学校环境,在改善青少年所处的心理环境中有持久的作用。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危机应对和灾难教育。
Ⅴ级是社会:主要是通过教育、卫生健康、宣传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各类媒体精神卫生相关事件的报道和指导,督促学校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整合社会和民生民政、卫健委、政法、教育、工青妇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力量,在省、市、区建立健全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分类、分人提供人、财、物等相应服务。
总之,借助4R危机管理理论,从危机演化过程的角度构建的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的4R系统模型明确了危机发生前(预备)、发生时(反应)、消亡后(恢复)以及缩减等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目标以及干预内容,而提出的事前预警、事发监测与事后跟踪的三阶段联合工作模式,进一步细化了每个阶段的工作人员、工作手段和方式,从而阐明4R系统模型的具体运作方式。
4 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云平台
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心理援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与之建立有效衔接。此外,三级危机预警系统、五级分层干预动态监测系统与五级心理重建跟踪系统的工作模式也需要一个平台,以推动4R系统模型的有效运转。对此研究者已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如应用广泛的壹心理、简单心理、比优心理和松果倾诉[15],生理与心理健康服务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16],面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APP[17],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心理学会等组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心理风险筛查和远程线上咨询服务等[18]。但目前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性参差不齐,后台监管不严,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证[19];(2)服务人群和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方式不统一,无法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各相关部门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3)无法将心理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问答、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群体心理特征监测和预警与医疗协作及综合管理融于一体。
因此,可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研发多元服务、协同管理的手机移动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云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该平台将教育系统、社会单位、公务员系统以及基层社区纳入同一平台,从而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心理服务工作的覆盖率、针对性,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的即时性和效能性,实现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互融、互通及共享,保障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并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该云平台具体又包括标准平台、专家智库服务平台以及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平台。其中,标准平台包括基础信息系统、管理服务系统、测评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等几个部分。
建设后的平台具有如下功能:(1)通过扫描心理健康码或下载手机APP的方式,便可以获得服务,简单易操作;(2)在测评系统通过自评的方式,建立个人档案,可追踪个体心理健康状态;(3)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服务对象产生的测试结果和操作轨迹,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分层分类提供精准服务;(4)通过大数据系统绘制青少年群体心理状态大数据地图以及心理需求的变化特征,精准获取学校的实时状况,辅助学校决策以及家校社会共育方略选择;(5)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利于智能化物资管控与调配以及跨部门的应急协同合作;(6)通过专家智库服务平台可实现远程在线心理咨询,利于提供优质资源,并保障专业性;(7)通过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平台畅通青少年心理求助渠道,提高心理支持的针对性、快捷性和有效性。
总之,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机制的4R系统模式,是一个系统、全面、专业、动态、联动的心理援助机制,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建设可保证灾后对青少年心理援助的高效性。这一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效衔接的,是不同层次的青少年与事件发展、服务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在“闲时备好,急时启用”的机制[20],对其的建设要常态化。此外,通过多元服务、协同管理的手机移动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可促进4R系统模型以及三阶段相衔接的工作模式的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