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学习者心理需求平衡的分析

2022-03-17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习者目标

许 磊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52)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办学追求要从办学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与学习者需求相契合,符合学习者心理需求的教育目标才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外部目标与内在需求一致,才更有益于高效地产出优质的学习成果。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顶层设计的演变

1996年5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政府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从最初的“受教育者”到“高技能人才”,再到“高素质技能人才”,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由单一技能水平扩大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阐述

根据政府文件表述,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以及社会认可度,可以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三层归纳。

第一层:思想道德教化与职业素质培育。“德才兼备”历来是我国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对学习者进行德育教化和职业情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此层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二层:职业技能学习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不同,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以学习者工作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学习者职业生存需求。此一层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第三层:幸福生活获取能力的提升。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层为高层次需求。道德情操的熏陶、个人品格的培育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求精神层次的幸福感,职业教育根据学习者个人需求帮助他们找到成才之路,让他们提高技能,提升自信,感受成功,获得幸福感。此层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课堂内,而在于课堂外;不在于学生课堂上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能力,收获了多少满足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学习者,体现以上三个层次,它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此及彼的教化与熏陶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越来越大,产业化体系日趋成熟,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然而,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正在经历拐点,职业教育内涵式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国内教育生源数量越来越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内教育生源整体性减少,量的减少势必引发教育市场的争夺,提质增效必然成为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二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国际化市场的形成,中国技能人才的流动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世界市场也对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即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演进,职业教育基本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定位仍与人们设想的目标有所差距。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执行有偏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职业品格塑造,这一内容主要侧重于思想道德、个人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二是职业技能提升,这一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操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盲目性和学习者短平快的心理,往往导致学校教学重眼前而轻长远,重操作而轻理论。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定位模糊。《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新招聘教师必须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已有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既要面对职称晋升压力,又要面对自我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更新迭代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教师左右摇摆,定位模糊。职业院校的受教育者大多是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或者实际工作技能和能力不足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职校生入校前的主要目标就是习得一技之长立足社会,然而入学后,他们发现同专业学生之间竞争激烈,满意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究竟应该工作还是深造、就业还是创业,他们面临着一系列抉择。同时,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给他们的预期学习目标不断加码,这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定位模糊。

3.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与学习者的成才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融合。鉴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区域性企业。当前国内市场区域性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不同区域间企业或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标准不一致,区域市场导向导致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一致。当前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正处于不断对接、深度融合中,中国的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已经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行业。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自身的成才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区域性职业生存发展需求转变成为大国工匠的成长需求,这种需求突破了区域和国内市场的局限。如何进一步融合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与学习者成才目标,真正实现市场有需求、政府有号召、职校有响应,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职教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心理需求相关理论

心理需求平衡主要是心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本文选择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为突破口来论述心理需求平衡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需求有两个前提:一是每个人都有需求,只有当某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二是在需求多元化的框架下,首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最迫切的需求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激励人产生获取需求的行动。

人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学习需求亦是如此。当我们遇到新的资源(知识、人和技术), 就可以选择主动联通并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即遇到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学习者, 会动态更新和改写自己的学习和信念网络[1],随之而来的就是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越贴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越明显,学习者的获得感越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应是为学习者提供较高满意度的学习体验, 即一种幸福获得感的学习体验。

(二)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是瑞典著名的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格整体论、人格动力说和人格发展论等一系列心理学理论。荣格在人格整体论中指出,人的心理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意识层。它位于人格最顶层,能够使人感知周围事物,尽快融入环境。意识的淘汰性和选择性保证了人类心理需求的统一、连续和完整。第二层是潜意识层。主要包括意识中被压抑的情绪、个体的梦、遗忘的记忆和知觉等,集中体现的是个体意识情节,它决定了人格的特性和人进步的动力。第三层是集体意识层。它位于潜意识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人先天遗传的某种痕迹,是一种个体很难感知到的意识和情感,如第六感、灵感等。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心理学理论的中心思想,它为人生价值追求的解读奠定了基础。荣格认为,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追求人生圆满,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幸福必然包含着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即身体上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

(三)心理需求平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人的需求发展改变找到了方向,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心理需求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个人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每一需求层次的改变都代表着需求平衡的打破以及新平衡的建立。

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心理需求亦如此,它将补偿理论作为基本准则,一方面过多,则另一方面必然过少。基于补偿机理,人的心理需求第一层——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心理需求将会逐渐减少,自我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需求便开始不断增长,而后达到新的需求层次,同时新的平衡状态逐步形成。

荣格的心理学研究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然而幸福感的体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的心理需求平衡状态决定着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失衡的人的精神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常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处于某种平衡状态,而人的心理意识具有调节自我需求平衡的功能。像人的身体一样,每一个进程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任何消耗过度的情况都会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平衡机制,我们就不会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正常的心灵[2]。

综合分析以上两个理论,笔者认为人的心理需求平衡主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与外部供给或满足达到的某种相等的状态。按照内外饱和程度,将需求平衡主要分为内—外平衡和内—外不平衡两种类型。

内—外平衡主要是心理需求与外部供给达到饱和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平衡和不平衡均是相对而言的,而且随时在相互转化。事实上新的平衡一旦建立便会被立刻打破,平衡只是暂时的状态。内—外不平衡主要指人的心理需求状态与外部供给暂时不一致的状态,内外不平衡是常态,是导致人的心理满足受挫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改变人的需求层次的主要诱因。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心理需求平衡理论的逻辑关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需求的不断演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目标,人民的需求也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了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必然带来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最突出、最紧迫的方面是“心理平衡感”的缺失与满足[3]。

(一)价值追求同向

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主要手段,然而教育又不单单是完成人的社会化,它还包含了更多内容,如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人的幸福感满足。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不仅是教会人谋生的能力和生存的技能,而且是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的主观感受不断满足人的自我完善,追求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需求。

学习是人不断充实自我、成就自我,获得幸福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不断提升感知水平,体验学习获得感,提高工作能力,进而获得人生幸福感。因此,满足感与幸福感的不断提升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题中之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大任务:一是心理发展影响;二是职业技能教育。这两大任务无论是对人内在心理的发展还是对人外在能力的提升,都只是促进人终身学习的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人内心的平静和释然。心理需求平衡论关于人需求的满足主要是基于人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其需求发展的变化,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内容互补

1.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学习者的职业需求,完成学习者从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能力提升。然而人才培养毕竟不是一条单行道,学习者的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的好坏和“产品”质量的高低。心理需求平衡理论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适时找出并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实现学习者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平衡,这些内容的研究给职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者参与度低下予以补充,实现了教育的双向互通。

2.心理需求平衡理论指出了人的终极目标是人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的平衡。心理需求平衡理论关于人的发展内容的研究主要是目标性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每个人心理原有的平衡状态都将被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也会随之不断建立,在新的平衡建立的过程中,教育将担负起主要作用。人格全面发展,主要靠教育的引导和培育。

3.心理需求平衡理论能够化解职业教育中师生存在的冲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存在冲突,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自己的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听课,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心理需求平衡理论要求教师主动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按需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甚至教师,按需援教。

(三)研究立场一致

职业教育的办学立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尤其是2019年《职教20条》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人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心理复杂性一直是心理学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如何平衡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学的一个创新点,也是一个难点。心理需求平衡理论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研究,坚定地站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立场展开研究。

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与学习者心理需求产生共鸣,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和带入点,只有与学习者心理需求不断契合、高度融合,当两者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达到平衡和一致的时候,职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学习者也才能够真正产生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投入感,达到心理需求的真正平衡。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学习者目标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我们的目标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