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效途径研究

2022-05-10雷伟斌杨承涛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技能

雷伟斌 杨承涛

(1.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2.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际地位。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缪学梅[1]提出了工匠精神混合螺旋递进培养模型和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的培养途径;张云河等[2]总结了内发型、外发型和综合型实践进路的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盖超会[3]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围绕培养目标、课堂内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观点大多是策略性建议,行之有效的途径较少,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因此,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工匠精神在制造类专业岗位上的内涵

中国制造业要从“大国”变为“强国”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研了50家制造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调研结果显示:制造企业首先重视的是工作态度,其次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大家一致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的态度,一种勇于创新、坚守初心的决心,一种执著专注、不轻言弃的信念,一种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4]。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如图1所示。

(一)良好的职业态度

爱岗就业、一心一意、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劳动者内心的追逐与信仰,是一种追求卓越品质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工人从追求差不多、过得去、少投诉的合格标准,转变到追求产品卓越、作业完美、客户非常满意的高精标准,也改变了工人对工作的认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精湛的职业技能

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拥有精湛职业技能的基础,是造就高品质产品的保障,每件精美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技能大师高超的技艺。工作中的每一件产品都要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不断超越,潜心钻研将每一件产品打磨成臻品。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坚守准则、廉洁自律、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底线,是一种追求大公无私的道德。职业道德的水平决定着职业行为的水平。在生产中,真正决定一个工人技术水准和工作业绩的是品行的高度。因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坚持诚实劳动、拼搏进取、不怕脏、不怕累,不仅可以获得单位的肯定,还可以获得更多职业生涯发展机遇。

(四)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职业价值观是劳动者前行的动力和目标,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的价值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劳动者敬重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为解决生产难题,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

图1 工匠精神内涵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传承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制造业的重要内涵。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中国工人勤奋、智慧、诚实,但是缺乏精益求精以及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培育能工巧匠、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赓续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诸多文章中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考工记解》中“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微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之”[5],这些都展示了匠人执著专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古代出现了木匠祖师鲁班、制笔祖师蒙恬、鞋匠祖师孙膑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无一不展示着工匠精神在行业中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育当代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在学生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时具有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提高责任心;通过践行融入实践环节的工匠精神,提高专业技能;通过遵守融入量化指标的工匠精神,培育规则意识[6]。学生在企业通过学习融入企业文化的工匠精神,培育忠诚度;通过学习融入工作岗位的工匠精神,提升职业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工匠精神的学习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核心内容。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参与,推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加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约束。在制造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中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以激发制造业精益生产、技术创新的活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力支撑,为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提供新动力。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工匠精神是能够破解或者提升中国的质量和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制造强国德国、瑞士、日本等无一不重视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是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瑞士的高品质产品得益于整个民族对“技能”的崇拜,日本百年企业延续的关键是拥有大批“独门精湛技艺”的顶级工匠[7]。当我国工匠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一定规模时,制造业才能发生质的转变,大国才能向强国转变,从而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调研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近一半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清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明确,职业价值观不正确。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此进行了探索,如图2所示。

图2 工匠精神培育有效途径

(一)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案

2018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中明确将工匠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标准,新规程的发布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要求[7]。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指导性文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将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从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与实施、机械加工设备及自动化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设备控制系统分析、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工匠精神内涵系统纳入人才培养的始终,实现认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养成工匠精神的三段式培养目标。

(二)创建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是课程体系,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取决于课程学习内容的设置和课程实施环节的践行。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公共课、专业课、实训实践等不同课程类型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课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在数控机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操作、跟岗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中培育学生精湛的职业技能。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同类型课程之间所隐含的工匠精神内容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育。

(三)制定基于工匠精神的技能大赛

制造类专业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赛项,专业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技能水平,也能展示学生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是我国举办技能大赛的宗旨。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技能大赛制度、组织、内容的全过程。大赛制度是工匠精神指导性文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依据。大赛组织从方案设计、赛场设计、设备与工具的确定,到裁判员的遴选始终贯穿了工匠精神。大赛内容更能体现选手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学院制定了机械制图技能大赛、机械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大赛、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赛项的制度,在赛项各个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在2021年机械制图技能大赛中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制图标准;在2021年机械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大赛中要求选手严谨认真、熟练使用检具;在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要求团队合作完成“测量、加工、装配”,同时考核选手的创新精神。

(四)营造基于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人才培育也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培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主干道新建工业文化园,在长度为500米的道路两旁按照机床的类型,陈列着50台机床,每台机床旁都有该机床的功能简介,在机床的旁边则是学校各类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楼道内墙绘制多幅“大国工匠”海报和工匠精神的案例和标语;在教室、实习实训中心的墙壁上贴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能精英,打造技能强国”“6S管理”等制度和标语。学校充分借助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打造育人网络平台,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工匠精神学习典范如“技能大师”“三秦工匠”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促进学生优良职业素养的形成。

(五)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2018年教育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企业践行学生工匠精神。例如,学校与亚太菁英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班协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重点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学生通过学校“学”和企业“做”,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校企合作成为构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方式

工匠精神的评价使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培育成效可量化、可考核。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道德,对其评价可结合课程类型制订多元化评价考核指标,重视动态过程性考核,主要从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四个一级指标评价。评价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共同完成,做到科学、精准、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评价方式见表1。

表1 工匠精神评价方式

(一)理论课程评价

理论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指标包括课堂参与、职业素养、学习习惯等内容;结果性评价指标包含随堂测验、章节测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等内容,两种评价方式可量化、可操作,实用性较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过程性评价不少于50%;课前考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学习的成效、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实践课程评价

实践课程评价也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指标包括情感态度、课堂表现、任务实施等内容,结果性评价指标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课程论文等内容。如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量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对于顶岗实习学生评价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注重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三)企业参与评价

企业是检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重要场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其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展示,企业根据用人要求对学生责任心、质量意识、技能水平、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学校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相应对策以保障“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断提升。

五、工匠精神培育成效

通过对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9、2020、2021级学生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实践课程中学生的零件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等职业素养也明显增强,如图3所示。通过调研实习企业,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创新意识、忠诚度等方面显著提升,获得企业好评,如图4所示。

图3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测评

图4 企业满意度调查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将成为制造业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将实现国家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梦想。高校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出发,通过课程体系、技能大赛、文化氛围、校企合作等有效路径来实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或者非盈利第三方评价,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进行检测,调查结果显示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