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剧小戏《讨学钱》的喜剧性构建

2022-03-17邵万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交锋娘子东家

邵万峰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庐剧是安徽省地方剧种之一。《讨学钱》[1]又叫《老先生讨学钱》,是庐剧传统小戏之一。《讨学钱》是金全才先生在1953年根据王本银、王业明口述本进行整理并完善的。著名导演桑弧曾在《我的“破蒙戏”》文中提道:“我曾业余创作过话剧、歌剧,但进入专业,进入戏曲,《讨学钱》则是我的‘破蒙戏’。”[2]83由此可见,《讨学钱》在当时已受到了文学研究者的青睐。1954年,《讨学钱》作为庐剧传统小戏剧目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经演出,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新安晚报》于1954年10月24日发表的桑弧评论文章,指出此剧“自始至终用的是幽默讽刺的笔触,但却绝不使人一笑了事,在笑声中蕴蓄着沉痛”[2]84。桑弧在文章中给予了《讨学钱》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1957年,此剧随安徽省庐剧、泗州戏赴京汇报演出,于1957年5月6日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自此成为庐剧广泛演出的保留剧目。《讨学钱》讲述了塾师贺老先生在陈家教书,因年年俸银都有拖欠,在大年三十前去陈家讨要俸银时,与东家娘子就平日里如何对待自己的行为争吵起来,但最终贺老先生被东家娘子“巧设计谋”赶出了家门。这出戏虽然简短,但是却塑造了贺老先生、东家娘子这两位较有喜剧特色的人物。本文旨以文本解读的方式,从人物形象、喜剧技巧、表演艺术等三个方面对《讨学钱》的喜剧性构建进行分析。

一、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

《讨学钱》这出戏有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两个人物角色,通过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两人的语言、动作,塑造了两个较为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二人一问一答的表演方式,很像当今所看到的相声,极有诙谐幽默的效果。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二人身上,同时也将二人的形象特点展现了出来。

贺老先生这一人物贯穿戏剧始终。无论是他前去讨要学钱的路上的一大段独白还是和东家娘子争论中的对白,都能将这一人物的形象完整地展现出来。迂腐是贺老先生这一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独白中。贺老先生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位教私塾的老师,是一位知识分子,所以在剧中其总是在不自觉地引用古文,“巍巍乎啊欠起身,荡荡乎走出门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些话都表现他的文人形象。如在抱怨东家娘子给他提供的住宿环境时,他说“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该句就是取自《论语·乡党》中“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再如贺老先生提到东家娘子的孩子连“上大人”三个字都不识,“上大人”是有着出处。“上大人”也是取自于开蒙习字教材《上大人》中“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些是表现了贺老先生这一人物的迂腐之处。他沉浸在自己的文人世界里无法自拔,虽然充满文人气息,却让人觉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也注定了他前去讨要学钱失败的结局。

另外,在贺老先生的大段独白中也有着一些搞笑的唱词,通过这些唱词表现出其幽默和滑稽的一面。如:“祝告我家七祖八代死鬼老阴魂:你老人家阴曹多保佑,保佑我学钱往上涨,保佑我学钱往上升;保佑我大麦添半升,保佑我秫秫加二升。”他把涨学钱、希望庄稼丰收的期望寄托在祖先魂灵上,就显得比较滑稽。

在塑造东家娘子这个人物时,作者没有用太重的笔墨去表现她与众不同的形象特点,而是通过二人的对白来表现她的市侩和奸诈。在前文已经提到,《讨学钱》的表演形式更像是现在的相声,剧中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的对白,这一段就十分地精彩。在这段戏中,二人共有4次交锋,在每一次的交锋中,作者将二人形象表现得都比较丰富化、立体化,也更加有喜剧性。贺老先生在一开始和东家娘子见面时,还保持着教书先生的姿态。在他看来,自己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他故意在还礼时有一个“捶背”的动作,并且说自己的腰疼,想让东家娘子给他搬椅子,这里是二人的第一次交锋。但东家娘子上来就给了老先生一个下马威,用“姓贺是姓贺,教书常常错”来挖苦他。此时可以看出贺老先生还是较为迂腐的一面,他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去要学钱,但是,其态度却表现出有恃无恐的意味。当东家娘子说“姓贺是姓贺,教书常常错”,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落下风,便回了一句“屁股没落座,寡话一大筐”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当他拿到东家娘子递来的茶后,看了一眼黄茶,接下来便有了较为喜剧性的一幕。他以为是东家娘子给他打了个鸡蛋,便将手伸进碗里,但其实是黄茶太清,将自己的眼珠子照了出来,误以为是鸡蛋。此细节描写既有喜剧意味,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家娘子对贺老先生的苛刻。第一次交锋,二人的态度还算比较友好,并没有撕破脸皮。但是,从第二次的交锋开始,双方的态度在不断争辩中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交锋是戏剧最为精彩的一段,这一段通过二人之间语言上的交锋将喜剧气氛推到高潮。二人的态度在经过了“教书”“吃米饭”“吃肉”“喝酒”“喝汤”“吃鱼”“抽烟”等生活琐事的争论之后发生了改变,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这一次交锋中表现得更加丰富。在关于教书这一问题上,东家娘子认为贺老先生不用心,教了几年,孩子却连“上大人”都不认识。而贺老先生的回答看似滑稽却藏有心机,这体现了贺老先生的聪明之处。他先是说自己让孩子念“周吴郑玉”,他知道东家娘子听到其这样教书必然会出言反驳他,于是他就把自己这样不用心教的理由说给东家娘子听。其中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是贺老先生将东家娘子带入自己所设的圈套里,因为只有这样,贺老先生才能名正言顺地去诉说东家娘子对待自己的种种苛刻之处。这期间出现了许多诙谐幽默的语言,这些语言极具地方特色,贴近民众生活,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如在吃米饭一事上,东家娘子说熟米的干饭任他吃,贺老先生反驳道:“提起你家饭,真正气死人!一进你家门,稀粥一大盆,瓢在当中打,浪起七八层。”在吃肉一事上,东家娘子质问贺老先生道:“米饭先不说,肉一天三顿少不了。”提起肉,贺老先生更加生气,他反驳道:“一年四季见不到一个小肉丁,好不容易九月初九见了一次肉,你丈夫东边赊四两,西边赊半斤,东家娘子肉量小要炒四两,陈大爷肉量大要煨半斤,共计只称十二两,倒叫老先生吃什么荤?”在喝酒一事上,东家娘子说哪天不是给酒半斤,贺老先生更是诙谐地回答道:“提起你家酒,真丢你家丑!鸡蛋大的壶,装不到二两酒。一转没到头,壶中就没了酒。桌上叫添酒,厨房在摇手,东家娘子你真巧手,拿着你家焐锅水当作热烧酒!”在喝汤一事上,东家娘子还是坚持说一日三餐都有汤,贺老先生却无语地说:“提起你家汤,实在真肮脏!大椒也是汤,苋菜也是汤,南瓜也是汤,瓠子也是汤。不问好歹叫我一肚装,你把我肚子当作‘馊水缸’!”这些具有特色的地方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将贺老先生所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进行了淡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诙谐幽默的话语将观众的视角更多地投入到这些地方性语言上,而不是故事的叙述上,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去感受这个人物所带来的喜剧效果。第三次交锋是在贺老先生细数了东家娘子种种苛刻之处后,二人所展开的一场交锋。这里二人的态度相较于前面发生了很大地改变。东家娘子看贺老先生讨要学钱的态度非常坚决,她也就不再顾及颜面,迅速转变态度,说贺老先生是“教不严,师之过”,并且说贺老先生是在说歪理,故意来家里闹。而贺老先生看东家娘子把孩子没学好的责任怪到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没学问、没有功名,也就不再顾及文人形象,大骂东家娘子“老先生教书大半生,没见过你这样尖酸刻薄待人狠,不给学钱你绝子绝孙”,可见贺老先生已经愤怒到一定的地步,这是其温文儒雅形象之外的另一面。而东家娘子在听到贺老先生骂自己后,不再顾及颜面,骂贺老先生是老东西,并气急败坏地要打贺老先生。贺老先生也不甘示弱,力争跟东家娘子斗争到底,说“不给学钱不动身”。而在贺老先生的顽强斗争下,也就有了二人的第四次交锋。第四次交锋体现了东家娘子智慧的一面,也是较有戏剧性的一次交锋。东家娘子见贺老先生赖在地上不起来,总归要想个办法赶走他。于是,她用了猜字谜的方法,她先是给贺老先生赔不是,接着又以归还学钱为由让贺老先生起来。但是,东家娘子要求贺老先生回答一个问题。东家娘子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她将问题设计为猜字谜的形式让贺老先生来回答。她料定贺老先生一定猜不出来,所以在贺老先生询问猜不出来怎么办后,为了哄骗他,东家娘子说猜不出来也付学钱。东家娘子对贺老先生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这里有一处细节值得一提,为了后面方便把贺老先生推出去,东家娘子先把贺老先生叫到门口去猜,当贺老先生最后猜出字谜时也为时已晚,自己已经被东家娘子推出家门,最终只能无功而返。这一细节把东家娘子的心理、动作、语言都刻画得比较生动形象,这也是东家娘子这个人物在整部剧中具有闪光点的一面。

这四次交锋将人物的喜剧性、故事的喜剧性、戏剧性融为一体,也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特点。作者在塑造贺老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喜剧性特点的同时,也对人物的悲剧性特征有着一定的思考。如在时间的设定上,剧中把贺老先生讨要学钱的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不仅凸显了这个人物的落寞、悲凉,同时又给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在人物身份的设定上,前文笔者已经说到,贺老先生作为一名教书先生,虽说是饱读诗书,但是在东家娘子这样市侩的人面前,是占不到一点便宜的。他向东家娘子抛出的问题也都被东家娘子一一化解,还被东家娘子设计赶出门外,最终没有讨要到学钱。在他们二人的对白中虽有很多语言充满喜剧性,但是可以看出,贺老先生这一人物设定虽有才华,但是却缺少了一些社会上的阅历,使该人物具有悲剧色彩的一面。东家娘子在面对贺老先生前来讨要学钱的态度的转变和最后设计让贺老先生无功而返的行为,也让这个人物的形象具有了不同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设定才使《讨学钱》这部小戏显得更加丰富精彩。

二、特色鲜明的喜剧技巧

《讨学钱》中除了人物具有喜剧性之外,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也使这部作品的喜剧性更加浓厚。《讨学钱》有着独特的“讨学钱”调,这种独特的腔调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夸张,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喜剧性。如“提起你家腥,气得我冷汗淋。只有那一回,东家娘子你把那小鱼对家拎,老先生我伸头看得清,屁股连眼睛,只有一寸另三分,寸半长死缸皮(六)要我吃三顿,还要我留点鱼尾巴晚上算顿腥”。这一段贺老先生关于东家娘子说给他吃鱼的描述,用夸张的手法将东家娘子的苛刻放大,加强了对东家娘子的讽刺效果,也使喜剧意味大大加强。再比如“稀饭一大盆,瓢在当中打,浪起七八层。若是要来吃,实在烫死人。老先生肚子胀得像个洗澡盆”。这一段,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东家娘子用稀饭来糊弄贺老先生,这样的反讽手法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这样的语言,也赋予了人物以喜剧意蕴。“一要烟袋通,二要装得松,三要紧紧拔,四要迎着风,老头子吃不动,年轻人吸才中。老先生喉咙煍得像个破烟囱!”这一段是贺老先生对东家娘子说给自己买皮丝烟的辩解。作者将贺老先生抽烟的样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用得恰到好处,将把东家娘子糊弄贺老先生,给贺老先生用差烟丝的行为,描述得惟妙惟肖。除了夸张的手法,作者还用到了谐音的手法,以加强作品的喜剧性。如“子路拱之,三嗅而作”被作者渲染成“六月里来六月六,东家叫我去歇伏。给我一间破草房,东边是猪圈,西边是驴屋;蚊子也是咬,扇子不住扑,‘子(谐几)路拱(谐攻)之,三嗅(谐宿)而作(谐坐)’拍拍打打一夜没睡着”。这段话通过贺老先生之口既描述了其休息环境的恶劣以及人物的悲惨境遇,同时,这种谐音的方式又营造了喜剧气氛,凸显了地方语言的喜剧性。

戏弄同样也是这部作品出彩的喜剧手法。张国清曾在《戏弄的艺术——谈法国戏剧〈吝啬鬼〉中的戏弄手法》[3]一文中提道:“戏弄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从矛盾双方的关系来看, 被戏弄对象往往是在戏弄者预先设计的圈套中行事, 这是戏弄的主要标志; 从冲突双方的态度来看, 戏弄不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公开或较显露的碰击, 而是显得较为温和, 这是戏弄成立的基本条件; 从被戏弄者的心理角度来看, 他可能也有反击,但结果往往又是自作自受或无可奈何, 甚至是哭笑不得。”东家娘子将贺老先生引入自己所设的圈套,而贺老先生却全然不知。贺老先生对她的这种戏弄表现出无力反击的一种状态,最终只能饮恨而归,没有讨要到自己的学钱。这种手法既表现了东家娘子智慧的一面,也让这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喜剧性更加浓厚。

三、细腻精湛的表演艺术

无论是京剧、昆曲乃至地方剧种,舞台表演永远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演员可以为所演剧目增添更多的光彩。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演昆曲《白蛇传》中“断桥”一出戏时,白娘子在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的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先生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先生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先生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先生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于是,梅兰芳先生随机应变,在扶住许仙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因此,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梅兰芳先生把这个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自此该动作成了经典动作。由此可以看出,演员在舞台上的能力是决定演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有幸采访了合肥市庐剧院的青年演员朱伟杰老师,他向笔者讲述了演《讨学钱》的一些心得体会。朱伟杰说道:“老师在教导的时候,曾反复强调如何把握贺老先生这个人物的年龄感,比如对贺老先生的形体、动作幅度的把握等。而掌握了人物的年龄感之后,还要让人物在情绪上能自如转换。”的确,塑造一个与自己年龄反差较大的人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于演员的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讨学钱》的表演过程中,演员按照老艺人的传授,将唱的部分改成了半唱半念白的形式,因为“讨学钱调”只有一个曲调,这样的处理不仅生动幽默,也不会让观众感觉到沉闷。在步伐表演上,因为需要保持人物的年龄感,演员不可走得太精神,也不可走得太拖沓,这样会失掉文人的气节,这点也需要演员很好地去把握。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在舞台上通常会使用到一些道具来辅助演员的表演。在《讨学钱》中,贺老先生的烟杆是个标志性的道具,这个烟杆从上场就从未离开过贺老先生的手。在表演上,烟杆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意象道具,它可以是教授孩子的戒尺、可以是细数东家娘子苛刻的杆秤,也可以是盛汤的汤勺,在贺老先生的手中,烟杆也可以看作是贺老先生的精神寄托。

四、结语

《讨学钱》虽然是庐剧传统小戏,但是通过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这两个人物的精彩表演,表现了这出戏的喜剧意蕴。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来形容《讨学钱》再合适不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讨学钱》的喜剧性,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其更多不一样的内涵,为庐剧的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交锋娘子东家
十分钟读懂坦克史之交锋
海宝小队护城记之交锋失败
三娘子的饼
威风
庆祝《娘子关》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威风
花鸡娘子
驴声驴影三娘子
威风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首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