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症结及路径
2022-03-17巫富明
巫富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河源 517000)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围绕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提升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有效契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自此,将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模式得到强化,这对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人才供需匹配、提升院校办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实现社会高质量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支撑。
1 高质量就业导向下加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1) 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从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到2021年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都着重强调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元素,并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关于大学生创新与自主创业的指导文件密集出台。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2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都强调高校要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以人才教育为纽带的创新驱动模式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是高质量就业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高职毕业生在踏入社会门槛时“软着陆”,不仅是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需要,也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然举措。
2) 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的实然之需。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2年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 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而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重要的原因是供需结构失衡,无论是人才的期望值,还是岗位技能需求,人才供给端都难以全面匹配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上架构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的实然之需。一方面,高质量就业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意识培养与环境认知上进行干预,从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育,到专业就业前景与行业发展环境的认知都给予了全面性的科学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在实现个人就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另一方面,高质量就业强调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发挥各子系统在学生技能提升和实践中的资源优势,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市场评估、资源获取与风险管理树立了理性思维,进而满足了岗位技能需求,建立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机制。
3) 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然之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涵盖了校企政等多元主体,涉及学生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多方面内容,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师资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创业驱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尤其是在高质量就业导向下,全社会强调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突出的就业能力与和谐的劳动关系,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契机。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高校已累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万余门,共有创新创业专职教师3.5万余人,增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尤其是在“双高计划”的顶层带动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专业(群)校企共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使高职院校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不仅有利于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也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适应理实结合人才培育客观规律的现实需要,对于综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2 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症结
1)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高质量就业强调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塑造与社会就业环境的营造,塑造学生能力的行为主体是高职院校,就业环境的营造主体是整个社会。而实际上,当前无论是哪一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都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深化。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相对滞后,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完全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轨。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涉及多元化主体、多方面内容和多层次结构,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纯视为一门课程,对创新精神与创业内涵的解读不深,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性认知。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引导者。高质量就业强调岗位的“双向”奔赴,因此,教师既要为提高学生岗位适配能力提供帮助,又要对专业岗位的市场供需开展调研。但由于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规模有限,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756所,但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仅3.5万余人,平均每所学校不到13人,还需要考虑普通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上的优势,实际分布在高职院校中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数量更少。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基础上,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便会向其他学科教师转移。其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水平有限,其多由辅导员兼任,大多只是接受了一定课时的教育培训,参培的体系化与深度化严重不足。其虽然学科背景丰富,但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与思想认知相对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
3) 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亟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实践主体、教学内容、资源组合极为复杂,因此需要强大功能的平台载体为支撑,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增效。但实际上,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并不完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台搭建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受技术限制,并未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线下平台与线上教育、线上资源分离,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相对分散,无法实现各板块的最大功效和发挥高质量就业的导向作用。二是即便部分高职院校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由于基础设施缺乏、资源条件落后,导致平台功能不完善,功能模块与实践开展无法有效衔接[3]。三是部分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存在管理不善与利用不足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联系学校、企业与学生的载体,但是由于管理职责模糊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处于空置状态,利用率不高,具体表现为平台内部就业招聘信息少、学生注册登录频率不足等。
4)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创新创业教育受思想意识、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不佳。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不足,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学科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其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升[4],因此,需要将内涵建设与专业技能联系起来。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开展上无法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且在教学管理上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相关主题活动的集合,无法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工程。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列入选修课或者网络通识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深度还是覆盖范围的广度均无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3 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1) 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观。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内涵解读偏差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观念引导。首先,加强宣传,在全校范围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校园活动、主题班会等,深化学生在就业领域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与创造思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高质量就业思想的同步发展。例如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利用媒体报道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在活动中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磨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与决策力,体验大赛创业环境与创业流程等,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高质量就业意识。其次,注重对创新创业的内涵解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冲动与执着、机会与风险、压力与动力,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多方面内容的搭建与多层次结构的组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其在思想上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实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正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正确剖析其与课程载体之间运行的内在机理,从学生成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最后,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通过家校联系平台、院校媒体平台等,改变家长的功利化就业认知,鼓励家长接受学生的创业尝试,支持学生的创业决定。
2)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需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首先,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整体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等方式扩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积极吸收、聘任具有丰富创业经验与行业背景的社会性人才。其次,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满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需求。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聘请专精尖科学家、创业成功者、区域知名企业家等行业领军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并制订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共同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最后,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的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机制,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驱动师资力量的增强。同时加快完善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 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质量就业需要完善的平台支撑,而以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则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机整合。因此,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共建情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基础,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打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资源整合,加强配置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与基础设施,完善平台的功能板块,实现功能模块与实践开展的有机衔接。例如依托教务系统,合理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衔接,同时合理开展资源组合、实践安排、师资分配、后勤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最后,加强多元共建的实践平台管理,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和设施共建,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企业等主体的服务意识,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深化创新创业引导,促进高质量就业活动的开展。
4) 加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管理。保障高质量就业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管理。一方面,要推动创新创业内涵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学生就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加强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开展上,要注意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结构需求结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另一方面,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建设,实现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的优化重组。高职院校在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中,突出课程“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教学功能,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覆盖范围的广度上下功夫,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考核方式中,为促进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