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2-03-17马光焱张心悦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学生工匠

马光焱,张心悦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应该重视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国工匠,大国巧匠”,基于国家发展形势和发展需求,高校积极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教育,为营造劳动光荣、精益求精的社会氛围做出突出贡献。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

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劳动者刻在骨血中的优秀品质,为了追求完美,攻克技术难关,无数从业者夜以继日的工作奋斗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从坚持走到坚定,再从坚定走向未来。”[1]这句话揭示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坚定不移的钻研刻苦,是继往开来的创新进步。

(一)“工匠精神”的灵魂是专精

“航空手艺人”李双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数十年如一日的专精,让我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完美无缺的打造每一个零件。[2]“工匠精神”应当如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要求每一位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这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思想层面的不懈追求。技术与思想互为表里,共同进步,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顾秋亮,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倾尽全力,在完美中追求更高层次的完美,为国家的建设呕心沥血,为满足人民的需求奉献终生。就是因为拥有无数具有“工匠精神”的专精人才,中国的科技才走上了“快速路”,中国社会才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无数大国工匠的实例就是无数照亮前路的明灯,他们指引着后来者,应以坚持专注为自己的职业准绳,将爱国与强国相联结,让小我与大我相贯通,为民族的复兴终生专精深耕于各自的职业领域。

(二)“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会上说:“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3]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可以明确的是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以开拓创新为基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钱勇教授深耕癌症安全治疗新方案,致力于重症攻克,马宪泉总工创新性进行“语言无障碍”设计,打造新时代强交互城市。正是这些为国贡献大胆创新的杰出工匠,用他们的“工匠精神”激励鼓舞着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调动自身全部能量在自己的岗位中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创新研究思路,获取新的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群众,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求。

精益求精与开拓创新是“工匠精神”最核心的部分,是不能分割的代表“工匠精神”的优秀职业品质,即使灵光乍现也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培养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责任重大,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技艺可传千秋,精神流芳百年。

二、“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联系

2017年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正式表明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具有深层次的价值联系,二者的相容既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又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价值相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高校学生在人生关键时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重在“立德树人”这与“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深入剖析当今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旨在培养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而思想价值的重要意义在于:行神合一,将内在价值落实到工作学习当中。观“工匠精神”的教育本质,无一不是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说“工匠精神”不仅是思想层面值得弘扬的精神价值,更是实践层面的教育利器。“工匠精神”不仅旨在培养高校学生专注创新的匠心品质,还满足了社会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匠技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青年人应放开手脚,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勇于创新,敢于专精,在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4]因此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既满足了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创新性需求,更提升了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在思政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人物原型,有利于将扁平的“工匠精神”及思政教育立体化、精准化,让思想政治与“工匠精神”拥有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并将所学所识应用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自内而外焕发生机,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在教育根本上具有统一性,在为国输送人才力量上具有统一性,在新时代精神力量培育上具有统一性。

(二)“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对象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匠精神”也不是顷刻顿悟的,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储备力量,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亦然。新时代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工匠精神”对于高校学生职业观树立的重要意义。[5]

通观“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二者的培育重点及难点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以及思想道德水准,前者是检验高校学生是否具备新时代劳动者精神面貌的试金石,后者是评判高校学生是否具有政治正确、道德高尚的准绳,当二者协调统一时,才能证明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政治立场正确,能够为祖国发展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青年人是祖国未来发展壮大的有生力量,少年强则国强,重视当代青年思想品质教育,弘扬国家“工匠精神”是我党和国家一贯的教育主张,由此可以证明“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培养的对象具有一致性,培养重难点具有一致性,培养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具有一致性。

教学价值与教学对象的一致,奠定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的基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精进,更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满足了社会对于高精尖工匠的需求,又落实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二者互相成就。

三、高校思政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阶段,思政教育也应有新的面貌。[7]“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既满足深入学习“工匠精神”的价值需求,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一)将“工匠精神”具象化并带入思政课堂

以“工匠精神”的实例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思政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将其所学的优秀思想精神外化于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点。

其一,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从古至今、由远及近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故事,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外化表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晦涩难懂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例如,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断精心雕琢《红楼梦》的曹雪芹,“当代发明家”许超,终生探索最高质量超导材料的赵忠贤等案例材料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其二,每一个在平凡职业中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实例,可以运用“翻转课堂”以及云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身边的“工匠人”带入到课堂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内在渴求,实现“传授”与“自学”之间的转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身边“工匠人”,如高校评定的优秀教师、社区街道的劳动模范等的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转变为自己的学习资源,然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举出实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发的学习和体悟,再加上思政教师的正确引导,实现了对“工匠精神”的学思践悟。

(二)组织“工匠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工匠精神”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组织“工匠艺术品观览”实践活动,可以让高校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感染力。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鲜活的工匠艺术品,通过观摩传统技艺,触碰工匠艺术品,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劳动者对于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焕发“工匠精神”强劲的生命力,再经由思政教师科学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基础理论上、情感上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感受“工匠精神”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原生动力,真正实现处处有课堂,时时有精进的教育目标。

另外,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工匠精神”主题人物访谈活动,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自发选取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进行录像采访等,最终将所获取的材料整理汇总,采用PPT演讲、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工匠精神”人物讲解,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劳动模范,而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职场上不断超越自我,主动创新的不懈奋斗的精神,借此机会敦促高校学生将“工匠精神”作为今后职业发展的精神戒尺,以“工匠精神”为职业追求,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开拓创新精益求精。

(三)构建“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氛围对于高校学生思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工匠精神”在学校内部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校园“工匠精神”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将学生从教育的客体逐渐转变为主体,从接受教育转变为创造价值,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充分调动学校自身“工匠精神”资源,如硬性生态景观,以景观为题眼,通过挖掘景观背后的故事,点明“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营造处处美景,处处知识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第二步,自上而下筹备“工匠精神”展览,高校领导应根据学校的“工匠精神”教育需求,在校内设计建造“工匠精神”长廊,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学生参与到建设中,切实的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让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中,成为营造校园“工匠精神”氛围的参与者。

第三步,重视校友前辈对于后辈的隐形思想影响,开展校友联谊活动,形成前辈带后辈,精神手拉手的效果。很多在校生在学习“工匠精神”时会觉得有距离感,他们不能将“工匠精神”带入到现实中,这时同宗同源的师哥师姐就是非常好的榜样,让高校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要踏实肯干,执着追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精神”。

三步走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环境——精神”的协调统一。高校校园实际上是高校生另一个“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好家风”的期许和要求,完全可以对应到“校风”建设中,在不断赋予校园独特的文化魅力、精神品格的过程中,营造出适合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环境,再通过弘扬“工匠精神”陶冶高校思政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逐渐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思想,为祖国建设培养政治正确、道德高尚、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

(四)强化“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工作

具体而言,强化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工作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要将“工匠精神”科学的融入到思政教学课堂当中,让当代大学生明确“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精神,认真领悟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优秀职业品质,为之后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将“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目标落实到基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教学目标下沉至学院以及各位思政教师,让学院及各位思政教师重视中央的指导精神,并且落实到日常的工作教学当中。

第三,在明确“工匠精神”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领会“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模式。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中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还需要创新性的开拓新的教育模式,例如举办“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活动、辩论赛、话剧等文化艺术活动。

第四,健全“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评价平台。教育评价平台具备两个职能,其一,思政教师可以在教育评价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其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领悟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评价平台明确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量化“工匠精神”的教育情况。

第五,转变思政教师的教育培养思路,以学生作为“工匠精神”教育课堂的主体。“工匠精神”的核心培养对象是高校学生,因此将大学生作为“工匠精神”教育的主体,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喜欢文艺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工匠精神”文艺汇演,将自己代入人物,充分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喜欢探索的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真正的走到匠人身边,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只要能够满足“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思政教学不必局限在某个区域,可以尽可能的丰富创新。

结语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当中,就是将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优秀职业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工匠精神”鲜明的实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理论性相融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深耕高校学生职业品格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高校学生思想品质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为祖国建设奉献终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高校学生“大国工匠、大国巧匠”的殷切期许。“工匠精神”是大国气象的表现,每一个甘于奉献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大国气象的组成者,当代青年人所要做的就是厚积薄发,积蓄力量,使命必达。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校学生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