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探究

2022-03-17杨青利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概论话语学术

杨青利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秦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说明里讲到:“新版概论课教材政治性、理论性比较强,文件语言色彩很浓,科学严谨但可读性、吸引力不足。思政教师要把教材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用鲜活的教学语言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无疑是一个难点。”[1]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一环是构建“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探讨既可能解决“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为其他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思路。

1 “概论”课话语系统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融合的困境

1.1 “概论”课话语系统的三种基本形态

按照话语主体不同的原则,“概论”课话语系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施教者的学术话语系统,“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和“概论”课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其中,“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处于核心,决定“概论”课话语系统的方向和性质,构成“概论”课话语之源;教师学术话语系统为“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的合理性提供解释框架,是连接“概论”课教材话语系统与日常通俗话语系统的中介和桥梁;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处在“概论”课话语系统的外层,是实现课堂话语实效性的路径。

(1)“概论”课教材: “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之本

《概论》教材自 2007 年出版以来,已经过多次修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教材内容丰富而庞杂:既有纵向的各重大思想理论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的系统阐述,也有横向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事、党务、外交等与时俱进的新理论。《概论》教材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的主渠道,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不能偏离意识形态要求的方向,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特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重、难点部分,要讲深、讲透全貌,突出各理论成果的特色。

(2)“教师学术话语系统”:“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之桥

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学术研究质量、风格、实力的具体体现,这种成果产生形成之后,也便深深渗入学术活动之中,影响着学术领域的再生产,成为知识与价值传播传递中的重要内容,在更广的范围影响着社会主体即人的塑造[2]。 “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根本性质由“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系统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不仅需要“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系统的规范,还需要教师学术话语系统来提供合理性解释框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合理的道德规范。“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严谨,高度概括凝练,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国家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每一方面又都涉及多种理论知识的综合,学生很难吃透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另外,“概论”课教材仅仅为理论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体系框架和遵循,对理论的细致分析也不可能深入,更难以顾及到最新的理论成果。而“概论”课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现实之关切,解决困惑,以精确规范的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简洁易懂的语言阐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必须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吃透教材,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话语质量,运用生动活泼、规范准确的学术话语对教材话语体系再创造,抓住课堂话语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理论的力量。

(3)“日常通俗话语系统”: “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之表

卢卡奇把日常生活比作一条河,一切更高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的科学与艺术从这条河中分流而出,又通过影响日常生活再次汇入河流之中[3]。人在日常的感性活动中形成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并在平凡琐事中体现出来。日常通俗话语系统是以课堂上的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系统,是学生听到、想到、说出的部分。学生在学习“概论”课之前已形成与“概论”课密切相关的一些认知,这些认知属于表层的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体验。

1.2 “概论”课话语系统的基本形态融合的困境

“概论”课话语系统的三种基本形态中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是教与学的范本与源头,知识内容和意识形态上教师和学生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在遵循教材正确性的前提下,“概论”课话语系统的三种基本形态融合的根本在于: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学术话语和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日常通俗话语如何实现顺畅的交流。

(1)作为话语主体的教师在教学话语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

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教材编写是基础,而教师教学才是关键[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概论”课教材修订多次,教师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把握不够精准,甚至出现新旧版教材结构内容混杂、冲突的现象;“概论”课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缺乏定期培训,对党的理论理解不深入、不透彻;“概论”课教师难适应新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话语不规范精准、欠鲜活有力;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不敢大胆尝试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方式。

(2)作为话语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话语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

新时代的学生独立意识强,在经济市场化和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双重冲击下,存在信仰迷茫、信念模糊、进取意识欠缺等思想问题。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理论知识从而对所听所学感到厌倦。学生重专业、轻思政,“概论”课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网络化的语言范式同严肃、规范的“概论”课教材话语和教师的学术话语有隔膜,难以沟通。

2 “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教师学术话语系统”与“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相互支撑、相互叠加,累积交融为“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其中,“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是另两种话语系统开展的内核和主要依据。“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是学生听到、说出的“概论”课部分内容,属于表层的经验范畴,“概论”课上要采取专题研讨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做好引导,积极升华学生表层经验使其抵达“概论”课教材话语系统内核。“教师学术话语系统”是由学生“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的表层经验抵达“概论”课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内核的连接桥梁,对日常生活话语进行提炼和抽象,诠释教材话语合法化,并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这种转换更好地提供学理支撑和解释框架。因此,高校要通过构建学术平台,建设教学团队来提升“概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另外,“概论”课教师要拓展、优化与学生课堂交流的教学话语传播手段,提高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效果。

2.1 构建教学科研平台,提升“概论”课教师整体的学术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概论”课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课堂上学生是昏昏欲睡;有的教师话语过于随意,语言表达上缺乏逻辑性,出现话语和教材内容脱节甚至矛盾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对于“概论”课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加强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才能具备扎实厚重的学术理论功底,从而正确、全面把握“概论”课教学所需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概论”课教师学术话语的养成需要优秀的学术队伍建构作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教学科研平台尤其重要。以“概论”课教研室为载体构建教学科研平台,以落实集体备课、参加教学竞赛、撰写教学科研论文、申报课题为抓手,以参加各种在职或脱产培训、校际间的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社会考察实践等为契机,使“概论”课教师都具备“专”“精”“博”“深”“新”相结合的学术理论功底,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概论”课教师借助学术平台除了系统地学习各种新型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研究技能等内容外,还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研读党的重要文献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材是“概论”课教学的根本,但仅仅依靠它不可能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细节和全貌。二是要加强教学话语艺术理论的研究。“概论”课教师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紧跟学术创新的前沿,融入网上流行的新用语,提升话语质量,增强学术话语在教学中的感召力。

2.2 开展话题教学,升华学生表层经验使其抵达“概论”课教材话语系统内核

学生在上“概论”课之前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往往与其表层经验有关,与“概论”课教师的学术话语系统、“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系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教学途径来消融上述话语系统间交流的阻隔。话题教学是一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实现注重“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转变,是一种比较好的话语体系构建的途径。“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首先解决好话题的选择和设置问题。话题的选择和设置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教材重点、难点问题和现实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依据上述要求,教师首先把“概论”课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话题。其次,构建话题学习研究共同体。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六人左右的学习小组,个人有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单独一组进行。最后,话题操作的具体模式。话题教学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为主导,小组结合所研究的话题项目完成:查阅资料—课堂演讲—写读书体会—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一整套流程。此种教学模式,以话题为向导,以多种实践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话语为载体,是厘清大学生思维认知和提升行为取向的关键环节。它既能够升华学生表层经验使其抵达“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系统内核,又能够培养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话题教学的开展对“概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对教材要学深、悟透,并可以灵活地应用教材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既顾及到学生日常的重大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行为反思和行为重塑,从而让“概论”课的话语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知”与“行”内在统一。

2.3 拓展、优化课堂交流的教学话语传播手段,提高师生间的交流效果

传统的课堂交流手段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交流有阻隔,效果差。应拓展、优化“概论”课课堂话语传播手段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概论”课理论的吸引力。

精讲“四史”故事,体悟真理魅力。讲“四史”故事就是以“概论”课教材内容为基础,以“英雄”的故事、“复兴”的故事、“创新”的故事、“信念”的故事为素材,将“四史”故事融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艰苦探索,艰难创业背后的奋斗历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解放思想、实干创新的宝贵经验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去。精讲“四史”故事把教学内容的讲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整合起来,既打动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热情,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

“概论”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有限、教学班型较大,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翻转课堂是“概论”课课堂不错的交流形式,可以解决上述难题。翻转课堂是指线上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事先录制的视频,对理论知识有个初步的把握。有了这些知识储备,线下课堂就变成了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场所。提出问题、答疑解惑、小组探究、完成报告等都在这个阶段完成。翻转课堂增加了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时间,减少了教师知识讲授的时长,“概论”课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语言交流、思想碰撞的时间加长,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 结语

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概论”课教材政治话语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日常通俗话语的冲击,教师课堂话语权也受到挑战。厘清教材政治语言话语系统、教师学术话语系统和日常通俗语言话语系统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以教材政治话语为纲,采取多种策略,融合学生日常话语同教师学术话语的隔阂,构建教学话语体系,才能清除日常话语里的错误信息,提高“概论”课育人的实效。

猜你喜欢

概论话语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