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梦阳仿作《秋兴八首》及其文学史意义

2022-03-17杨丽萍

关键词:秋兴杜诗组诗

杨丽萍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秋兴八首》是杜甫七言律诗中的重要作品,然宋元时期模拟《秋兴八首》之作极少,至明中期诗人才进行了大量模拟写作。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诗学杜甫,曾言:“作诗必须学杜。诗至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1]171李梦阳对杜甫的七律进行深入模拟写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梦阳学习《秋兴八首》写成的《秋怀》组诗。《秋怀》在意象、结构方面对《秋兴八首》多有继承发展,诗中满怀深刻的忧国情感,在明代《秋兴八首》的拟作中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郝润华、邱旭论文《试论李梦阳对杜甫七律的追摹与创获》将《秋怀》视为有意模仿杜诗之作并分析了李梦阳在诗中的忧患情感。徐艺萍论文《论杜甫〈秋兴八首〉对李梦阳诗品的启示——“中国古代七言律诗诗法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通过分析《秋兴八首》对《秋怀》的影响,认为杜诗影响了李梦阳的诗品和作诗的通变能力。廖可斌《明代复古运动研究》认为《秋怀》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的功力深湛,但李诗的艺术水平依旧不能超过杜诗。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就《秋怀》对《秋兴八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专门的讨论,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探究弘正诸子在杜诗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秋怀》对《秋兴八首》意象的承继

《秋怀》对《秋兴八首》的意象继承,明清时期的学者已有所注意。清朝毛先舒指出:“空同‘苑西辽后’篇,华亭宋辕文以为拟杜‘昆明池水’,以不甚似见工。然予谓此拟‘瞿塘峡口’,非拟昆明也。”[2]毛先舒只见句式和意象的模拟,未见诗人心境之变化。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是其心境的表达。杜甫暮年居夔州回忆往事作了《秋兴八首》。李梦阳《秋怀》的写作时间应为弘治末或正德初[3]995。这一时期,明朝边境战乱频繁,在户部任职的李梦阳劳边日久,感念往事,模拟杜诗写下组诗《秋怀》。李诗在艺术手法上对《秋兴八首》多有模拟,但其情感和心境与《秋兴八首》并不完全相同。清人邵长蘅言:“《秋怀》诗雄浑沉丽,极似少陵《诸将》之什。”[4]439可知《秋怀》除了承载着深重的忧国情感,还有雄浑的气格。以下将通过对比《秋怀》和《秋兴八首》的意象类型和意象色彩说明这一问题。

(一)《秋怀》对《秋兴八首》意象类型的全面继承

李梦阳对意象有独到的见解,其《缶音序》云:“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也。难言不测之妙,感物突发,流动情思。故其气柔厚,其声悠扬,其言切而不迫,故歌之心畅而闻之动人也。”[3]1694认为依托物象能达到诗歌思想超越。《秋怀》与《秋兴八首》相同的一些意象如江、泪、舟、衣、落日、月等,都是秋兴诗常用的意象。历代秋兴诗中的这些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选择,是在“悲秋”母题影响下的自然化用。《秋怀》主要继承了《秋兴八首》的战争、地名、植物等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秋怀》对杜诗意象的继承并非一一对应地逐首模拟,而是将其化用于组诗整体中。

《秋兴八首》中有战争意象:金鼓、羽书,历来就用来表现激烈的战争。《秋兴八首》其四是杜甫回忆长安之乱而写,杜甫用“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写安史之乱。《杜臆》云:“其四遂及国家之变。”[1]275“金鼓振”可见战事紧迫,“羽书迟”是杜甫回想当时战争的激烈与对捷报的盼望。梦阳将杜诗的“金鼓”“羽书”意象用在《秋怀》其六、其八中,写明代的边塞战争的频繁与激烈。李梦阳在《秋怀》其六云:“大同宣府羽书同。”“大同”“宣府”均为明时边境,“羽书同”是梦阳回忆火师、小王子等外族叩边之紧急。《秋怀》其八云:“白雪金山金鼓多。”“金鼓多”是对火师屡次进犯固原的无奈。二诗均表现了战事的紧急,而李诗更加体现了诗人壮年时回忆往事怀有的边境之忧。张凤翔在《赋得贺兰山送李献吉》的小序中写道:“往年榆林告急,发公帑十五万饷之。大司徒檄以君往,今年宁夏缺饷乃七万金,以君往,君于边储往情可谓周且劳也。”[3]2198明代,大同、宣府、固原、榆林屡遭外族入侵,梦阳长期从事军旅,故所用意象多与边境战争有关,且其中蕴含的情感相较于其他文人更为深沉。《秋怀》涉及很多地名,有些地名被反复引用而具有了意象性质。《秋兴八首》地点意象:孤城、南山、昆吾、紫阁峰,多见于《秋怀》其一。《秋兴八首》中“蓬莱宫阙对南山”用“南山”点明地点,用大明宫与终南山相对,引出诗人对往日玄宗时长安之盛的回忆。《秋兴八首》其八云中有:“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这两个意象记录了杜甫对渼陂旧游的回忆。杜甫长安十年漫游虽无功名,与友人相处亦能得其乐,只是写《秋兴八首》时已物换星移,故而忧愁贯穿其中。李梦阳在《秋怀》其一中将“南山、昆吾、紫阁峰”结合在一起,记录长安旧事。这几个意象杂有厚重的历史地理底蕴,使得《秋怀》其一书写长安的旧事内涵更深刻。梦阳时多经战事,再回首长安旧事不由得悲从中来。

《秋兴八首》中的意象:落日、荻花、秋江、芙蓉、莲房、碧梧。这些都是秋兴诗典型的意象选择,亦有特殊意蕴。李梦阳将这些意象分别化用在《秋怀》中,继承和发展了《秋兴八首》的悲秋情感。杜甫选用“落日”“荻花”“秋江”“芙蓉”“莲房”等秋天意象写秋之萧条。李梦阳用“落日”讲庆阳作为边塞时的风景,境界更显阔大。杜甫选用“碧梧”意象来重现自己往日所见,写明皇与贵妃的恩爱。《秋怀》其三“宣宗玉殿空山里,野寺霜黄锁碧梧”。梦阳用“碧梧”更映照出了“宣宗玉殿”秋日的萧瑟,回忆往日繁荣只剩今日的凄清。梦阳与明宣宗时代相距百年,但意象中承载的跨时空情感与杜诗整体情感如出一辙,与《秋兴八首》中“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深重情感相契合。

何景明评李梦阳诗:“诗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空同丙寅间诗为合,江西以后诗为离。譬之乐,众响赴会,条理乃贯;一响独奏,成章则难。”[6]丙寅为正德元年(1506年)。何景明此处肯定梦阳正德元年以前的诗歌意象协和。按照《秋怀》诗的写作年代,何景明的观点正好符合其意象特点。

(二)李梦阳对诗歌意象的拓展

《秋怀》虽为模拟《秋兴八首》而作,但李梦阳拓展了诗歌的意象内涵。杜甫作诗喜用蓬莱神话意象群:西王母、鲸、昆仑等。王母在唐朝多指贵妃,是借神话进行隐喻。神话内容在梦阳的《秋怀》中很少,除“雕阑玉柱留天女”中对“天女”的借用,《秋怀》与神话的联系不大。

梦阳在学习《秋兴八首》及其他唐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意象群和游历诗意象群。其《秋怀》其三的“宣宗玉殿”“虎贲”“龙舸”“三相国”等意象,为梦阳回忆宣宗时良臣在朝、垂拱而治的景象。《秋怀》其四、其五的“苑西辽后”“洗妆楼”“芳湖”“君臣”“云中”等意象,在梦阳其他组诗中也有成群出现。“洗妆楼”“中华”“云中”[3]1269在李梦阳的《帝京篇十首》中都出现过,是梦阳对唐诗意象的模拟。“帝王州”“承露盘”等《秋兴八首》中的意象中亦被《帝京篇十首》强化并运用。这些稳定的意象群可见李梦阳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意象继承是非常全面的。李梦阳继承了杜诗的意象,又把它们发展成为固定的意象群满足自己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秋兴八首》其三的“白鸥”“荻花洲”,《秋怀》其七的“榆塞”“哀笛”“燕飞飞”“西国”“壮丁”“输挽”“烟火”等。在梦阳《东陂秋泛三首》有:“久说东陂好,今陪上客游。绮筵开画舫,哀笛奋中流。舞毎低轻燕,歌先起白鸥。稍前休更进,吾爱荻花洲。”[3]705这首诗有“哀笛”与“燕”结合运用,可见李梦阳在写这类事物时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意象选择。这些战争与游历诗意象群,是从杜甫到李梦阳时代中边塞与游历生活图景的整体印象的延续。

两组诗在意象色彩上的差异也很突出。《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7]719诗文色彩词汇的选择受诗人心境、时令的影响而富于变化。杜甫《秋兴八首》意象明暗对比鲜明,大都隐含着杜甫悲伤的情感。如《秋兴八首》开端“玉露凋伤枫树林”句,《杜律详解》云:“起句言秋已老。露白,故称玉。盖玉露、锦枫娱目,几日风霜肃杀,早已凋落,羁客悲流年,所以触怀也。”[8]677此句诗未明说色彩,但隐有红白两种色彩的对照。又如“山楼粉堞隐悲笳”,运用山楼隐去胡笳之声。《杜律详解》云:“粉堞,带夕阳耳。”[8]681整句诗因此“粉”字刻画了山楼日落场景,用词极妙。《秋兴八首》的金茎、紫气、青锁、黄鹄、白鸥等带有亮丽色彩的意象,是杜甫在长安做官陪侍皇帝的回忆,都具有极强的情感表达效果。《杜律发挥》云“紫气”是代表“玄元降永昌宫”,此句盖言“道观之盛”,“围黄鹄”引“汉时黄鹄下太液池事”,言“宫殿绕池,而池中黄鹄如见围也”[9]353。此类色彩鲜明的意象构成了杜甫回忆的繁华幻境,也因其深刻寓意而使得诗歌增添了悲伤的情感。

《秋怀》中的意象色彩偏于萧瑟,与唐代‘秋兴诗’常用的色彩不同,《秋兴八首》中的“粉堞”“紫气”等意象也未出现,总体较为黯淡,更偏重悲秋的情感。郝润华认为其诗:“看似咏古,实为咏怀。”[3]905梦阳一生坎坷而身负豪气,《秋怀》中萧瑟的意象和总体偏于悲伤的色调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黄云”“白马将”“黑山戎”“沙白”“黄花”“白雪”“金鼓”这些意象承载了梦阳回忆中的秋日蒙古侵边和出使榆林、宁夏之事。在他的笔下,“黄云”“黄花”“白雪”“金鼓”等意象都与战争和边地相结合,组成的意境较杜甫《秋兴八首》更为苍茫,是对明代边境战事频仍的总体书写。意象色彩的差异,是李梦阳对杜诗继承以格调为本、以情感为附和的体现。以暗淡的色彩抒写柔澹敦厚之旨,为梦阳复古的重要手段。

二、《秋怀》对《秋兴八首》句法结构的模拟与创获

结构是诗文创作的骨架,诗人有感于万物后,需要“选义按部,考辞就班”[10]12,才能将自己的才思形容于笔端。李梦阳《秋怀》在句法、结构上对《秋兴八首》多有继承,且有了新的发展。

(一)杜诗与李诗“重重勾摄”的结构

《秋兴八首》各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除了少数明代杜诗选本外,其他本子都将其作为整体收录。《杜诗阐》言:“前三章都从‘望’中写出身居夔府,不乐居夔府之意;后五章都从‘思’中写出心在长安,不得见长安之情。”[11]叶嘉莹认为:“前三章与后五章之分说,不过为立说方便,一作分画而已。”[12]88由此可见,《秋兴八首》组诗内部层次分明。

诗人创作组诗时,可能并非同时完成。如钱谦益《后秋兴》组诗。但梦阳才气奇高,组诗内部贯穿的忧重情感决定了《秋怀》为同一时间写作。明代诗歌选本受选者观念的影响,对《秋怀》的选录都不是八首诗一起选录。在选本中,《秋怀》第二、三、四首的出现频率较高,第二首描写梦阳对故乡‘庆阳’的追思,最受明代选诗者的重视。《秋怀》与《秋兴八首》一样,都是内部联系紧密的组诗。《李梦阳集校笺》言:“《秋怀》分别写:唐长安史事写梦阳出生地庆阳,表怀念故乡之意;写明宣宗时事;写明初平定天下事;五、六写蒙古侵边事;写榆林;写宁夏。”[3]995诗歌思想有“一对多”的解读,据笔者分析,八首诗的内核都是明代边塞战争。《秋怀》其二写庆阳不仅是怀念故乡,还蕴含着庆阳往日繁盛而今时战争频发的对比。《秋怀》其四“万古中华还此地,我皇亲为扫神州”,《校笺》言为“明初平定天下事”,而实际上此诗可能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亲征瓦剌事。《秋怀》其五“将校和戎反剧戎”指瓦剌请和却又寇边,其“遂使至尊临便殿,坐忧兵甲不还宫”指代英宗失败后为瓦剌掳去不能回宫之事。英宗之弟景帝朱祁钰即位后,于景泰元年(1450年)迎英宗回京,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废弟复辟。其子宪宗即位,恢复祁钰皇帝尊号。李梦阳写这一段史事,是因其与《秋兴八首》中的玄宗、肃宗之事有极高的相似性。同样是战乱失国,以上皇的身份归国,两位帝王的经历都显示了国家之乱的深重,诗人的忧愁中包含深切的同情。八首诗对宣宗至孝宗时的史事记录,组成了严密的叙事结构。

在句法上,《秋怀》在句式上对杜甫《秋兴八首》多有模拟,如“回首可怜鼙鼓急”模拟《秋兴八首》其六“回首可怜歌舞地”;“芙蓉断绝秋江冷”模拟《秋兴八首》其四“鱼龙寂寞秋江冷”;另有“环珮凄凉夜月孤”模拟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环佩空归夜月魂”。可见,李梦阳继承《秋兴八首》的句法,组诗内部的节奏影响了组诗内部的结构。如诗歌断句上,《秋怀》其一“紫阁峰如欺太白,昆吾山自绕皇陂”模拟《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不论是在句意还是在句式上,都是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模拟。但李梦阳诗句三字一断,与杜诗不同,乃李梦阳有意为之,可见他在诗歌句式上的创新。

(二)文章气势与李诗的结构创新

组诗内部的结构,对文章内部的“气”“势”形成极为重要。《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中言:“从发生学意义上看,虽然文本之气源于作者之气,但文学活动终究还是要诉诸视听的外在的显现方式,故而古人尤为看重辞气、声气、神气等文本的具象之气,讲究在文本的语言、技巧、章法以及结构方面展开的特点。”[13]294诗歌内部谨严的法式,是“神气”形成的重要因素。

杜甫《秋兴八首》的结构,《杜律集解》引注云《秋兴八首》:“感夔秋景;感夔州暮景;感夔州朝景;感及长安事;感思故国宫阙;感思故国曲江;感思故国昆明池;感思故国美陂。”[14]229-242从感夔州物到感思长安的写作脉络清晰,组诗内部结构联系紧密。钱谦益云:“‘玉露凋伤’一章,《秋兴》之发端也。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即以‘夔府孤城’次之。”[15]504说明《秋兴八首》每首诗的内部结构严密。蒋一葵云《秋兴八首》其一曰:“中四句交股,应‘巫山、巫峡’四字。”[16]430可见,其一的首联与后两联关系密切。林越的《少陵诗格》中言第一首为“接顶格”,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分别写“巫山”“巫峡”之萧森[14]229-242。诗人注意到《秋兴八首》内部的钩摄现象为其划分诗格。虽为少陵诗划分诗格合理性有待商榷,但杜诗内部关联密切是能确定的。

钱谦益评价《秋兴八首》云:“此诗一事叠为八章,章虽有八,重重钩摄也。”[15]504《秋怀》与《秋兴八首》相同,也是“重重钩摄”,为一气呵成之作。在《秋怀》中,李梦阳以对战事的“愁”“忧”的回忆贯通全篇,以对贤臣的呼唤重重钩摄。其一“龙池放舶他年事,坐对南山忆往时”,既回忆“长安史事”,又总系下文七首诗写诗人的回忆经历。组诗其一至其三中对“谷口子真”“郭将军”“三相国”等良人、良将、良臣进行呼唤。后五首则记明朝战事,写明朝大同、宣府、榆林、固原反复被侵扰之事。梦阳在回忆写作时自主地将对“贤才”地呼唤整体融入他组诗的创作中。创作主旨的集中决定了组诗结构的联系必然紧密。

杜甫的回忆视角可大致分为由夔州到长安两个阶段。梦阳与杜甫的回忆视角不同,《秋怀》其一言长安史事,第二首回忆自己的家乡庆阳。前二章回忆往事,忧愁贯穿其间;后六章书写战事,忧中含讽。组诗整体叙述的地理方位由终南山—庆阳府,再由功德寺—洗妆楼—大同、宣府—榆林—固原。其叙述视野由南到北,再沿寻边经历展开,形成了一条回忆链。比较而言杜甫的组诗章节划分更加清晰,李梦阳的组诗内部划分更加清晰。梦阳既继承了杜甫的写作视野,又通过自身回忆形成新的结构。“应诸心而本诸法”,在李梦阳的文论中,诗人心中的情感须通过诗歌的法式进行表达。《秋怀》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杜诗不完全相同,故梦阳在继承杜诗法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更加圆融紧密的结构。

三、“弘正诸子”学习“秋兴诗”的文学史意义

《秋兴八首》的艺术性高超,《御选唐宋诗醇》载吴渭言:“老杜《秋兴八首》深诣诗人之阃奥,‘兴’之入律者宗焉。”[17]370历代模拟《秋兴八首》的作品很多,但艺术水平均不能超过杜诗。提倡文学复古的弘正诸子对《秋兴八首》的仿作尤多。通过对明代弘正诸子模拟《秋兴八首》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相较于何景明、王九思等诗人的秋兴诗,李梦阳《秋怀》在格调与情感之间有较好的协调。

(一)“弘正诸子”的拟作与杜诗经典化

与李梦阳齐名的何景明作《秋兴八首》,诗歌小注云:时李献吉在汴州。此时应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何景明因病还乡,感慨“故人尺书年年隔”,追忆在京师的日子,有“只今病卧遥回首”的悲慨。正德十四年(1519年),李梦阳于梁园吹台附近建别墅,何景明《秋兴》诗中“苦忆梁园词赋客”应与梦阳有关。二诗或为跨越近二十载的唱和之作。胡应麟言认为李、何的诗作:“李以骨力胜,何以神韵超。”[18]349这和二人的诗歌主张不同有关。何景明主张创造,以才情作诗。《明四家诗抄》中选何景明《秋兴八首》第二至五首,云:“四诗气体高秀,风格遒利,最是正宗。”[19]116在句式上,何景明《秋兴八首》其一“薄暮清砧处处催”明显模仿杜诗《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其二又依照杜诗有“忆在京华”之语。在气骨上,何景明开篇即言“髙楼一上思堪哀”,其五又写“惆怅烟花暮转哀”。壮士迟暮,诗中未免有思念旧友、感慨身世之感。

梦阳与何景明论诗时批评其“高而不法”[3]1921,为盛唐气象所遮蔽。何景明《秋兴》诗有“万里题诗天畔亭”“蜀中形胜千年在”“千年申国有提封”句[20]。梦阳《再与何氏书》中曾明确批评何景明这种作诗的视角:“‘百年’‘万里’,何其层见而叠出也。”[3]1921梦阳诗以气骨称雄,在创作视角上《秋怀》确实比何诗高明。

与李、何同时的王九思也有《秋兴八首》。王九思号渼陂,别署紫阁山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秋兴八首》作于嘉靖六年(1527年),晚于《秋怀》[21]28。王九思《秋兴八首》其一“明月万家砧杵急”[22]255即是模仿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王九思将“南山”这一意象提到第一首的做法与梦阳相似。王诗前二首多写景之句。其三、其四回忆在皇帝身前又被贬谪回乡之事,后四首写贬谪后“不胜衰鬓”的痛苦。李梦阳诗歌格调与情感兼备,王诗则情感更显深重。

在文学史上,和杜《秋兴八首》诗极多。明清诗论家言梦阳《秋怀》时,又都有意识抬高杜诗的地位。周履靖辑《梅墟先生别录》中记载宋明人有和诗“《秋兴八首》二卷”[23]124。现已不可见。追溯《秋兴八首》的经典化历程,弘正诸子的拟杜写作是《秋兴八首》经典化的重要因素。大梁田汝籽,弘治十一年(1498年)进士,与李梦阳交游,曾模拟《秋兴八首》中的四首,用“山盘万岁倚妆楼”“西苑迢迢隔绛河”与梦阳的《秋怀》诗互动[24]。此四首诗歌“得盛唐气骨”[25]54,但在前三首诗歌结尾处立意不甚高明,总有“不胜情”之感。唯第四首结尾“龙池会有承恩处,谁唱清平第一歌”格调极高,视角独特,跳出单纯地因秋起兴,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呼吁“清平”之时。清朝学者陈梦雷《秋兴八首》有何景明影子。陈诗与何诗一样作于卧病之时,陈诗其一“极目河山一望收”对应何诗其一“万里关河迷北望”;其五“高楼一上意何如”对应何诗其一“高楼一上思堪哀”;其八“当年起草事明光”对应其二“忆在京华近侍年”[26]。陈诗是在杜诗与何景明《秋兴八首》上的进一步创作,情调上与前人的压抑不同,多显洒脱自得,少了前人诗歌震荡人心的力量。由田、陈二人的诗可见,弘正诸子拟杜诗的余绪进一步推动了杜诗的经典化。

(二)“弘正诸子”《秋兴》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杜诗《秋兴八首》格调极高而后人多不敢模拟,以李梦阳为首的弘正诸子却多模拟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前七子的何景明与王廷相在作诗上强调“重情思而轻事实”[27],对杜甫部分诗作进行批评,将其视作“诗人之变体”“骚坛之旁轨”。但在模拟《秋兴八首》上,几位诗人却达到了一致。他们同样相似的人生和时代孤独感是对《秋兴八首》进行模拟的重要原因。边贡有《和马尚宝文明读杜秋兴有感而作》:“异代那知亦同感,古台寒日雨丝丝。”[28]17正是这种异代同感的秋愁情绪催生了李梦阳、何景明等诗人大量模拟《秋兴八首》。《诗话类编》言明朝弘正(1488—1521年)时期的北方诗文思想反推正统,其时“何、徐从而掎角之”,又有“庭实上辅继之”,边贡之诗“长篇取材李、杜,近体定轨开元”[29],可见何景明、徐祯卿、边贡三人推崇唐诗、学习杜诗的思想是有承继关系的。在文学上用唐诗对“陈庄体”以理入诗的主张进行反驳,对茶陵派推崇台阁体进行反驳,文学复古的孤独感让弘正诸子大部分作家在创作中对《秋兴八首》进行模拟,通过推崇杜甫,弘正诸子的文学诗歌地位得到强化。

在李梦阳、何景明之后,明代诗坛上仍存在较广泛的学杜风气。《从明人对杜甫的评价看明代诗学的风尚》中言李梦阳、何景明后,谢榛、王维祯、郑善夫掀起学杜诗变体的风潮又很快夭折。再至李维祯、胡应麟等人对杜诗态度转变,不满于模拟杜诗变体的风气[30]106。最终,这种复古模拟、推崇格调的思想终究被注重性灵、神思的思潮取代。郑善夫,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其《后秋兴三首》有:“北望星河今有象,几回沧海梦朝班。”[31]111此句是化用杜甫《秋兴》诗来表现武宗时逐臣的忠君心理。诗歌语言豪迈质实,但在意象的选用与情感的表达稍显逊色。

李、何等人创造的杜诗学习环境亦推动了明代杜诗注释学的发展。《明代杜诗选录与评点研究》言在弘正诸子的复古主义思想下产生了李梦阳《批杜诗》、李攀龙《评杜诗抄》等十三部作品,同时,受反对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出现了谢杰《杜律詹言》、林兆珂《杜诗抄述注》等九部作品,弘治至隆庆(1368—1487年)是杜律选录与评点本出现较集中的时间段[32]28-29。

明朝许学夷言杜甫《秋兴八首》虽“语多窒碍”,但这样的“变体”胜过其“正体”[33]218-219。弘正诸子沿袭其文辞,对诗歌法式中的变体进行学习。明朝谢榛和胡应麟对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杜诗的评价都较高,至清朝吴乔、毛先舒则认为明人是窃取杜诗。这种变化是由时代和诗学思想的转变决定的。谢、胡二人对文坛上师从杜甫的要旨持不同看法,或重格调,或重情志。但他们依旧从创新角度看待李、何的《秋兴》诗,将对古文辞的模拟和再创作当作进步。清人则是从唐诗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待明人创作,对明人的模拟复古并不推崇。正因为清朝诗论家的态度,弘正诸子的秋兴诗在后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从时代与作者的角度出发重新看待诗歌的价值。

《秋兴八首》作为杜甫七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不论在内容还是句法结构上,都是后世七律写作的重要范本和模拟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李梦阳的贡献在于以杜诗为基础,创造了独特的意象群与更清晰的组诗结构。《秋怀》以其深厚的情感及对史事的记述追忆,展现出李梦阳极高的艺术造诣,在艺术与气骨上都远超弘正诸子中的同类作品。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弘正诸子创作的“秋怀诗”,既体现了《秋兴八首》在后世深刻的影响力,也展现了明代复古派文人在模拟前人作品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创获,同时也体现出了此类拟作在杜诗经典化过程中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秋兴杜诗组诗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忆杜甫-秋兴
秋兴
《杜甫 秋兴一首》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秋兴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