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化和主观化看汉语近义词句法语义差异
——以“忽然”和“突然”为例
2022-03-17孙文婷
孙文婷
(四川传媒学院 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一、“忽然”和“突然”的对比研究现状
在现代汉语中,“忽然”和“突然”是一对近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二词的释义分别是:“忽然,副词,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形容词,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1]显然,两词的共同义素是“事情发生得疾速”和“出乎意料”。句法功能上,两词都可做状语,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如:
(1)忽然(突然),他发现小星山附近的海面上,浮动着一个黑东西。
(2)他忽然(突然)清醒过来,如今报上怎么敢登这样的文章呢?
(3)突然(忽然)伸出手,一把拽住肖潇的围脖,大声咆哮。
(4)半夜里,天突然(忽然)下起雪来。
“忽然”因只能做状语,在词典中被归为副词;也有把这类只做状语而不能做定语的词视为偶然性功能残缺的形容词,叫做“唯状形容词”[2]。“突然”不仅能做状语,还可以做定语、谓语和补语,所以被视为“典型形容词”。例如:
(5)突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6)我哭,是因为母亲突然(*忽然)的到来。
(7)当时的情况很突然(*忽然)。
(8)事情来得突然(*忽然)。
可见,在例(5)中,“忽然”和“突然”都做状语直接修饰动词时,二者可以自由替换且不影响句义;而例(6)、例(7)和例(8)中定语、谓语和补语的位置上只能用“突然”,不能用“忽然”替换。
那么,做状语时,二者是不是在所有语境下都能自由替换?也不是。例如下面两例:
(9)他会经常突然(*忽然)昏过去。
(10)你要突然(*忽然)向他提问,使他没有准备。
例(9)和例(10)中“突然”不宜换成“忽然”,陆丙甫认为,“突然”可表示经常性的或受控制的行动,而“忽然”不适合这样用[3]。那么,“忽然”为什么不适合那样用?陆丙甫并没有给予解释。做状语的“忽然”和“突然”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替换,制约两者替换的因素是什么,很有必要进行专文研究。
二、“忽然”和“突然”不可替换的句法环境
“忽然”和“突然”在句中或句首单独做状语,且前面无附加修饰成分时,两者可以自由替换。例如:
(11)心里突然(忽然)很感动。
(12)突然(忽然),他摔了一跤。
那么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不能自由替换呢?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3 530条语料做替换实验,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前面接“想”“要”等意愿类心理动词时,“突然”不能换成“忽然”。例如:
(13)他伸向灯绳准备拉绳熄灯时,你要突然(*忽然)拉住他的手。
(14)从今以后,请你不要再突然(*忽然)出现在我面前。
(15)他原想突然(*忽然)走进坤宁宫使周后吃一惊,并且看看全宫上下在如何准备后天的庆贺。
(16)虽然您也许是一个危险的人,可是我却不想突然(*忽然)改变自己的习惯。
第二,前面接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时,“突然”不能换成“忽然”。例如:
(17)我很突然(*忽然)地接到她的电话。
(18)一种普通的高山植物,非常突然(*忽然)地消失了,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19)美国一家电机工厂有段时间经常突然(*忽然)发生火灾,却查不出失火原因。
(20)尼斯湖底沉积岩的岩芯还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曾经突然(*忽然)失踪过。
(21)只要美国股市不突然(*忽然)一泻千里,全球股市崩盘的概率就不大。
第三,在复句中,后一分句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动作、行为或事件时,“忽然”不能换成“突然”。
(22)春虫也无消息,一切都静,忽然(*突然)不知什么声音,在草棵里,或在树梢上,飘忽地响了,声音是雾样地飘忽。
(23)红雨家的院子里静悄悄的,忽然(*突然)扫帚划地的声音渐渐地响了起来,慢慢的地上显出了一个人在扫地的影子。
三、“忽然”和“突然”的主观性语义差异
语言的主观性指语言中留下的说话人个性的印记,包括感情、态度、立场、视角等。语言中多少带有主观性,但主观性的强弱有差别[4]。
第一种情况中,句中动词“想”“要”具有希望、建议、禁止、计划、预测等情态功能,起到以言行事的作用,表示言者让自己或听者立刻实施某种行为。在意愿类动词后接“突然+V.”,强调位移速度要极快。“忽然”表示个体在某动作或事件发生后真实感受到的突如其来,只能修饰已然发生的动作、行为或事件,不能修饰尚未发生的情况,一般不能出现在意愿类动词后。两词在用于说话人表示出乎意料时,使用的时体范畴不同。“突然”既可修饰已然事件也可用于未然事件,而“忽然”只用于已然事件,包含言者在某一场景下的感情、态度、立场、视角等,即要基于现实性而使用,它与现实的相关性更紧密,因此主观性要高于前者。
第二种情况中,“突然”显然与谓语结合紧密,语义上直指动作行为的瞬时性,可以与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共同修饰谓语动词;而“忽然”与主语结合更紧密,表示一系列新情况均发生在个体心理感知的某一时间点内,前面不能插入这类成分。如例(18)中,“非常”是对说话者情感的量化,反映性状量的级差,在量级表达的划分中属于高量表达,但相比“太”“挺”,是相对中性的主观性状量的标记词,主观因素相对较弱。在例(19)中,“经常”是对消失次数的量化,凸显消失的次数较多。例(20)中,“曾经”是对失踪在时间轴上占据的时间点进行量化,凸显占据时间短。两个词本身没有程度义,但明显可以看出:“突然”可以与量化副词连用,“忽然”不可以连用,究其原因与两词的历时语义来源有关,将在后文的历时考察章节展开论述。
第三种情况中,句子的表层形式虽然涉及客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没有出现说话者,却是从言者角度观察所得,句中表达的事件是经过主观识解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忽然’很少用在主语前”[5],然而大量的语料事实表明,它完全可以作为独立成分,居于主语之前。参考廖秋忠对篇章中链接成分的鉴定标准:首先,从功能上来看,能表达语言片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转承关系,具有连接功能;再者,从位置上来说,位于句首、在主语之前(只有少数位于句中,在谓语前)[6]。“忽然”在复句中衔接前后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言者把人的概念化经验强加在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即对客观关系进行主观性识解,而“突然”不能出现在该互动关系中,多在句内做修饰语和中心语,尚未发展出超越句段的承上启下衔接功能。两者适用的互动关系不同,对同一场景的识解方式不同,因此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表现出细微差别,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下不能互换。
四、“忽然”和“突然”的历时语义演变
(一)“忽然”的历时考察
《说文解字·心部》:“忽,忘也,从心勿声。”[7]2037所谓“忘也”,即“不经心”“不重视”之义。
在先秦文献中,“忽”可做动词,表示不重视。如《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如复合词“疏忽”“忽视”“忽略”等。
后引申为“疾速”义,如《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杜预注:“忽,速貌。”《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王逸注:“忽,疾貌。”
“忽”由“疾速”义又引申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义,如《列子·汤问》:“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词缀“然”附着于“忽”后,产生“忽然”一词。该词早在先秦文献中也有用例。如:
(24)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墨子·天志上》)
(2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例(24)中的“忽然”是表“不经心”“不重视”义的“忽”与后缀“然”的结合,意思是天下的士君子对于天,却疏忽而不知道以之相互警戒。例(25)中表“疾速”义的“忽”与词缀“然”结合,在句中做谓语,意思是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日影从缝隙中一闪而过,瞬间罢了。
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义的“忽”与词缀“然”结合成词,这类用例最早见于汉代。如:
(26)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新序.杂事第二》)
(27)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8)魄反顾,魂忽然不见,反而自存,亦以沦于无形矣。(《淮南子·说山训》)
(29)何以明之?以妪忽然不见也。(《论衡·纪妖》)
(30)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论衡·道虚》)
可见,现代汉语副词“忽然”做状语的用法在汉代已经形成。六朝之后,此类用例逐渐增多,如:
(31)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百喻经》)
(32)序行半路,狗忽然作声,甚急,有如人打之者。(《搜神记》卷三)
(33)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搜神记》卷九)
(34)忽然闻道别,愁来不自禁。(《游仙窟》)
(3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36)言讫,玉女忽然不知所在。(《太平广记》卷三)
(37)凭反覆良久,忽然大怒曰:“汝辈敢尔。”(《太平广记》卷十一)
全文检索电子文本《全唐诗》《太平广记》,“忽然”分别有109例和117例之多,全部作状语。
(二)“突然”的历时考察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7]1381徐锴解释说:“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8]意思说是狗藏匿在洞穴里,人没有注意到它,等人经过的时候它突然窜出来。可见,古人造“突”字,是想用这种突发性的事件场景来比喻一种抽象意义,即“动作或事件发生于出人意料间”。如:《吕氏春秋·贵卒》:“力贵突,智贵卒。”《韩非子·内储说下》:“燕人李季好远出,其妻私有通于士,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西汉扬雄《方言》:“江湘之间凡卒相见谓之?相见,或曰突。”
表示“情况发生得急促而且出人意料”义的“突然”一词始见于汉代,但是例证较为罕见。利用CCL语料库(北京大学)、语料库在线、古代汉语语料库(华中师范大学)、上古汉语语料库(台湾中研院)、《国学宝典》等大型语料库检索关键词“突然”,也只找到如下两例:
(38)祸不成灾,突然自来。(《易林·谦之中孚》)
(39)彼可诈者,必怠慢者也,君臣上下之际,突然有离德者也。(《韩诗外传》卷三)
直至唐宋时代,“突然”也只是零星用例,并不多见。
(40)财主突然死,争共当头哭。(寒山子《寒山诗集》)
(41)《文选》卷二《赋甲》:“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善注:“突然倒投,身如将坠,足跟反挂橦上,若已绝而复连也。”
(42)《诗经·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孔疏:“未经几时而更见之,突然已加冠弁为成人兮。”
(43)《周易·上经随传卷三》:“九四:突如其来如。”孔疏:“三为已没,四为始出,突然而至,忽然而来,故曰‘突如其来如’也。”
(44)军营内,风猛突然来。(《全唐五代词》卷二《易静词》)
(45)亦有行舟,突然而去,人未及顾,棹未及举……(《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例(41)原文是“突倒投……”唐代李善注为“突然倒投…”可证“突然”在唐代已经成为通用语。由例(43)唐代孔颖达用“突然而至,忽然而来”解释“突如其来”,可以看出:“突然”和“忽然”两词用法至少在唐代已有趋同。
从认知语义学来看,两词的语义来源可以解释第二种不可替换的情况,即与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连用时,只能用“突然”而不能用“忽然”。因为“突然”本义是指狗从洞中窜出,源于物理世界域,凸显出动作快和时间短,这种性状是以说话者的心理为参照做对比,可以用程度词来表示性状的量级高低。“忽然”本义是不经心,源于认知域,表达说话人的认识,指说话者内心没有察觉到某种情况的变化。既可以对言者的认识做主观量化,也能通过隐喻投射到物理域量化。因此“突然”可以受表客观量化的副词修饰,而“忽然”不能。
从语法化进程来看,“突然”最早出现在汉代时,用例极少,句法功能上只做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近代起用例才逐渐增多,除了做修饰语,还可以做中心语(主语、谓语、宾语);而“忽然”早在先秦文献中即有用例,句法功能由做中心语(谓语)演变为修饰语(状语),再到做复句中的语篇连接成分。显然,“突然”的虚化过程尚未彻底完成,“忽然”的语法化程度相对更高。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往往注重副词的句内作用即谓语的修饰语,而很少考虑在句子内部、甚至超越句段的承上启下的衔接功能,以至于某些副词在语篇连接上与连词的功能越来越接近[9]。
结 语
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理论的背景下,以“忽然”和“突然”两词为例,研究了制约两者互换的句法语义因素。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包含“忽然”和“突然”的用例进行替换实验,发现三种不能替换的句法环境:第一,前面接“想”“要”等意愿类心理动词时,“突然”不能换成“忽然”。第二,前面接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时,“突然”不能换成“忽然”。第三,在复句中,后一分句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动作、行为或事件时,“忽然”不能换成“突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两者的主观性程度不同,“突然”既可修饰已然事件也可用于未然事件,而“忽然”只用于已然事件,显然“忽然”的主观性高于“突然”。第二,两者是否具备主观表量功能。“突然”是从第三人称视点观察,以说话者的心理为参照,凸显事件的变化情况,具有对空间、时间、性状的客观量化/量度功能。“忽然”则是从言者视点观察,以事件的变化情况为参照,凸显言者的心理活动,具有对言者自身认识的主观量化功能。第三,两者的语法化程度不同。“忽然”早在先秦文献中即有用例,句法功能从中心语(谓语)演变为修饰语(状语),再到做复句中的语篇连接成分。“突然”最早出现在汉代时,用例极少,句法功能上只做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近代起用例才逐渐增多,除了做修饰语,还可以做中心语(主语、谓语、宾语);显然,“突然”的虚化过程尚未彻底完成,“忽然”的语法化程度相对更高。
通过共时和历时结合,深入分析现代汉语近义词“忽然”和“突然”不能替换的句法因素,以期为词典释义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关于两词在历时演变中的主观性形成机制有哪些,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