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研究*
2022-06-09胡志利
胡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从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角度来看,这次转型的实质就是对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进行资源结构配置的改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对接职业需求,为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具备随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的能力,才能进一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双重问题。因此,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探索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系统地构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推进改革深化,激发教育活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CIPP评价模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适切性
(一)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分析
从办学角度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大致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几类。其中,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应用型”“面向地方”以及研究“行业化”的相关人才。即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培养模式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优势,依托地方或区域优势资源,开展面向地方的技术及研发服务;同时,围绕行业和企业需求开展课题研究,解决生产研发的实际问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或区域经济及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即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因其所在地域的差异,甚至高校内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客体,其教育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目标的复杂性和多变性。CIPP模型其特点就是有目标导向转变为决策导向,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充分表明了教育评价不应限于确定目标的达到程度,而应是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2]。
(二)CIPP模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切性分析
CIPP评估模型亦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模型由四项评估活动组成: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即从判断需求(背景评估)、判断设计或方案的可靠性(输入评估)、评价方案的执行力(过程评估)、评价取得的成果(成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特点。尤其适用于长期开展并希望获得可持续性改进的项目的评估工作。目前在教育质量评价、培训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应用得最多[3]。
由此可见,CIPP模型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同样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仅是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更注重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在评价反馈的有效信息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整。作为人才供给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具有动态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的特点,适时变化和调整。CIPP作为对教育决策的持续运行提供改进意见的工具,其四个评价过程: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培养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行动的有效开展和培养成果的绩效转化,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可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能够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能够及时反馈,注重形成性的评价,以此为培养决策提供信息,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基于CIPP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具备特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其培养质量能否达标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该以学校为主体,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的关键领域,但还应该综合考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除评价主体外,还应考虑评价内容以及应用方向等综合因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涵盖一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第二,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是否具备将理论成果转换为实践产品的能力;第四,是否具备生产技术的操作能力[4]。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依据CIPP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以上信息,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以及文献研究,根据德尔菲法,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级指标为四个,分别为培养背景评价、培养投入评价、培养过程评价和培养结果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发展的优势和机会等,即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关制度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参照本科阶段教学水平指标当中的办学指导思想:学院的定位与规划、教学观念、教育中心地位[5],并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殊性,将培养背景评价的二级指标设定为以下五个:政策支持、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管理制度。
投入评价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情况进行评价。依据生产要素理论,考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差别,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将培养投入评价的二级指标定为:教学经费、师资力量、教学基地、合作企业、学生学习。
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参考李秉德先生提出的教学活动的七要素: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反馈[6],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独有的教学特点,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过程评价的二级指标设定为:课程设置、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企业顶岗实习、学科专业建设、考核方式。
结果评价对完成的程度和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达到利益相关者所预期的成果。在此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到评价模型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果评价的二级指标确定为:学生就业情况、社会认可度、学生满意度、企业受益度、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见表1。
表1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二)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设置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表1中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分别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邀请本校有多年教学及应用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上述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打分,以某位专家为例的判断矩阵如下:
3.一致性校验
用Matlab软件对上述五个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结果见表2。
表2 某专家的五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依据上述方法及过程分别得到其余四位专家的权重结果,并分别求出五位专家的各项指标的平均权重,最终形指标权重表,见表3。
表3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算法,对我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采用上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建立评估因素、确定指标对象的模糊评语等级域、根据表3中的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形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7]等步骤对该校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给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一)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背景评价
在背景评价的四个因素中,培养目标的权重最高,且通过模糊评价的数据,培养目标的满意程度得分并不高,说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培养目标有待于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应用性”“社会性”和“行业性”为依据,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合作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做到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设置。制定培养目标,需要一线教师、企业等多方参与,融入多元化建议,使应用型人才的行业性特点能够体现于具体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中。
(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投入评价
在投入背景评价部分,师资力量的权重最高。而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多注重于校企合作等企业的力量投入,忽略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校企合作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学生的本科学习生涯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能够直接制约学生的专业认知基础。为此,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尤其要为一线教师定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提供各大院校教师学术交流的机会,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能让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位于行业前端;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技术标准引入专业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择和修订,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只是体系,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联动。
(三)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过程评价
教学内容及方法在过程评价中占有较高的权重。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除理论教学之外,更要侧重于实践教学:建立适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形成良性的循环改进,使得实践教学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果评价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应用性人才培养成果、社会和企业认可程度的重要标志。但通过模糊评价的数据来看,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自身满意程度以及社会认可程度都不尽人意,这些与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及评价模式落后等都有关系。为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要从提升学校影响力、培育品牌特色专业、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明确培养目标,深化培养过程等手段入手,切实提高社会及学生自身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社会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性人才,为地方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