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四重向度
2022-03-17秦超
秦 超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1997 年,澳大利亚心理学教授焦尔姆等人率先提出心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并解释为:“帮助人们识别、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观念。”该团队于2012年又从心理健康素养的理论、架构、测查等方面对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素养受到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体系、研究框架、模型、测评标准等进一步发展。
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书育人,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疏导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可视作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窗口。当教师具备一定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便能带着乐观、阳光、积极的思想态度投入工作和生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技能,还能够有效化解班级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将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最终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特色。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厘清思路,明确侧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研修培训,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基础
现阶段,一些中学都将心理健康工作的目光聚焦在学生教育引导层面,而默认教师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本领,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这种认识极大地阻碍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增加了多重角色,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心理健康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学校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培养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应转变工作思路,不仅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首先,要做到研训结合,筑牢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之基,规范开展心理健康素养工作。例如,利用教师假期学习会进行专项学习,通过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指南,编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手册,包含教师的心理健康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具体措施等,初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特别是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学科特色,将心理知识与学科知识巧妙融合,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般思路、方法技巧、重点关注等,进一步明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不断尝试应用并形成自己的经验。
其次,学校可积极与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开发心理健康主题研学课程,打造“行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样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社会价值,从而树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信心和专注力,准确判别个人心理问题,有效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更有底气,为个人形成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打好基础。
二、加强自身实践,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积极品质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增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厚度,实现个人专业成长,为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育人氛围助力。
(一)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心理健康素养自上至下的连通路径尚未打通,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督机制。例如,有些教育部门只是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宏观要求,很少涉及操作层面的具体细节,且没有跟进落实情况。
二是教师未能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即便出现一些心理危机、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时,也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狭义地认为自己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导致错过了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素养的契机,工作推进缺乏技巧。例如,有些班主任在受到家长质疑后工作自信心不足,没有借此提升自己的家校沟通能力,而是产生了消极应对的态度。
三是教师未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对于自身或学生问题的理解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融会贯通,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不够深入,长期下去不利于自己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本着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原则,教师应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作为个人发展的必备工作之一,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树立心理问题探究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提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素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系统学习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注重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积淀。唯有掌握足够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才能更加从容冷静,也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是与其他教师一同进行教师情绪心理案例分析,如思考当面对工作和家庭带给自己的双重压力时,如何有效疏解使自己保持强大的发展动能,以及采取怎样的方式才是适合的。
三是以家庭教育思想充实自己的心理学基础。一些教师因为家长的质疑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给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这就需要教师将家庭教育作为提升自己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方向,努力找到家校共赢的最佳契合点,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家长的高度认可,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三、构建生态环境,提升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素质
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教师的工作状态、学生的成长都必须建立在民主温馨的校园环境基础之上。
首先,学校应更新发展理念,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队伍整体心理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学校无论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在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教师能够专心致志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寓于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之中,安排足够的时间让教师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力。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核心工作,其过程的实现需要多方协调,学校应尽可能地排除一些非常规教育教学事务的干扰,为教师创设宽松、愉悦、舒心的工作环境,以便教师能够在工作时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其次,学校可组织“家长进校园”活动,让家长到学校来实际考察学校的工作,关键是引导家长意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度认可教师的工作成效,尽可能地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支持和理解学生,为班级的发展助力;也可以定期开展“家长沙龙”线上研讨,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形成良好的家校育人氛围。
最后,学校要充分发挥扁平化管理的优势,让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并时常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情况,对于一些教师因工作问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地了解,帮助教师消解心理上的焦虑,走出心理上的困境,从而以乐观、开朗、阳光、向上向善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教师个人心理素养提升的体现,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师生共成长良好态势的形成,也是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必备的心理品格之一。
四、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教师心理健康运行体制
学校要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须整合各类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融合教育素材,以便让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落地生根。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要统筹协调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必备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情绪管理学、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办法等,就“沙盘游戏”“心理测查量表”“团体心理咨询”等领域进行重点探讨,帮助教师形成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技能和本领。
其次,学校要借助教师职称晋升管理办法,制订心理健康“星级教师”评聘制度。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方案,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实行教师心理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考评;确立拟定解决的关键心理问题,让教师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交课题开题、中期和结题报告,准确详细地讲述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成立心理健康“星级教师”评聘小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此外,还要加入群众评议意见,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级晋升,并形成长效评聘机制,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最后,学校要对教师心理健康继续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校要定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做报告,使教师能够了解前沿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自己及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持敏锐的视角,学会分析心理问题,疏解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健康辅导的技巧。
通过各类资源的整合,学校最终可形成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将相关经验总结梳理,汇编成册,成为可供区域推广的学校课改资料,让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经验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