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诗歌在党建活动中的作用*
2022-03-17程葵
程 葵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长沙校区,湖南 长沙 410116)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实践证明,生动活泼、亮点纷呈的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党建各领域工作中,党史研究、党史教育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税务总局党委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税收改革发展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广大税务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带好队伍、干好税务”的强大动力。
红色诗歌从狭义上讲是指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创作的抒发革命激情、反映时代变化、表达革命决心的现代诗歌。红色诗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品读红色诗歌,传承革命精神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老一辈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诗歌,展现出深厚的革命情怀,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和真挚感人的血脉亲情,感天动地,千秋凛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通过培训课堂,带领学员穿越历史的硝烟,走进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感受烈士们的革命情怀,传承红色诗歌中的革命精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1.坚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1984年6月,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是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勇向前。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1899—1935)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写下了近14万字的文稿,留下了不巧的篇章,其中有著名的《诗一首》:“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全诗非常朴实,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只有作者坚定的呐喊,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
2.发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不朽的诗篇。革命烈士杨超(1904—1927)在牺牲之时高声吟诵《就义诗》:“漫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诗的第一句把我们带到残酷的白色恐怖之中,给全诗奠定了悲壮寥廓的基调,接着用肯定的反问表达了作者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决心,引用伍子胥替父兄报仇的典故,表达了革命者前赴后继革命到底的信念,浩然之气,感人心扉。
3.保持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在暗无天日的艰难岁月中,许多革命者对实现共产主义抱着必胜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始终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我党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1894-1933)在党内曾受到王明路线的打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一首名为《胜利》的诗中写道:“哪有斩不除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的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这首诗开篇就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必将彻底觉醒的坚定信念,在革命的进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奋斗,胜利必将到来。高昂铿锵的诗句,像黑夜里的号角,雄壮有力,鼓舞人心。
4.抒怀真挚感人的血脉亲情。在残酷的斗争中,革命党人也是父母牵肠挂肚的儿女、夫妻心里割舍不下的伴侣、子女梦中慈爱的爹娘,心中也有安居乐业、长相厮守的愿望,但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抛家离子,只有把对亲人的悲痛、不舍、内疚和嘱托一字一句写进诗歌里。任锐(1891—1949)是革命烈士孙炳文(1885—1927)的妻子,孙炳文同志牺牲后,她担负起抚养烈士遗孤的重任,在从重庆到延安工作的途中,创作了《口占寄儿》:“儿父临刑曾大呼:我今就义亦从容。寄语天涯小儿女,莫将血恨付秋风。”这首诗包含了一个革命家庭的命运和情怀,任锐勉励自己的儿女继承父亲的遗志,走上革命的道路。1945年秋天,任锐小儿子孙名世从前线归来看望母亲,组织上打算把他留在延安照顾任锐,但她坚决不同意,把儿子重新送到前线,并赋诗言志:“送儿上前线,气壮情亦怆。五龄父罹难,家贫缺衣粮。十四入行伍,母心常凄伤。烽火遍华夏,音信两渺茫。昔别儿尚幼,犹著童子装;今日儿归来,长成父模样。相见泪沾襟,往事安能忘?父志儿能继,辞母上前方。”后来,孙名世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割肉之痛,令任锐痛彻心扉。她在一首题为《午夜》的诗中这样写道:“多少英勇青年,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真理正义止住了母亲们疼痛的心,我们更奋勇前进!……”手捧任锐的诗,细细品读,似有一种力量穿透人心,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母亲,让人肃然起敬。
方志敏、杨超、邓中夏、任锐等烈士的诗,让人们深受教育,烈士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和真挚感人的血脉亲情构筑了红色诗篇中最壮美的华章。红色诗歌中传递出的革命情怀令人感动,传承革命主义精神今天同样重要。当前,我党正面临着新长征路上的严峻考验,困难当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品读红色诗歌,了解百年党史
一首红色诗歌,就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座丰碑。品读红色诗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生动展现百年党史中的鲜活人物和事件。
1943年,共产党员林基路(1916—1943)烈士在狱中创作了《囚徒歌》,这首诗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曾经唱响大江南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囚徒,新的囚徒,坚定信念,贞守立场!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热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囚徒歌》慷慨激昂,涌动着澎湃的革命激情,表达了诗人坚贞的共产主义信念,散发出鼓舞人心的力量。学员们通过品读《囚徒歌》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人在新疆组织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的这段历史。邓雅声(1921—1927)烈士牺牲前给恩师《熊竹生的信》中,附上了《绝命诗》:“从来不愿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饮弹从容向天笑,永留浩气在人间!”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展现了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通过品读邓雅声烈士的《绝命诗》,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感受到早期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
一首首红色诗歌,生动再现了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激励人们以史为鉴,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品读红色诗歌,提升审美价值
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大量红色诗歌,见肝胆、见热血,快意如刀、犀利如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949年10月28日,共产党人蓝蒂裕(1916—1949)意识到生命已到最后时刻,将写好的《示儿》交给难友,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的《示儿》诗,巧妙地围绕着孩子的名字“耕荒”展开,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生存环境的担忧、永别前的不舍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和思想美。被称为诗人、烈士、时代歌手的蒲风(1911—1942),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随军转战,坚持抗日。一生创作诗集十五部,诗歌及文艺论著四部,动员和激励人民大众投身革命斗争。皖南事变突围后,蒲风因行军劳累,肺疾复发,在担架上创作了《热望着》:“在不远的彼方,有光明在照耀。热望,把握,追求,粉碎身上的枷锁,建造甜的欢笑。热望着,热望着……前有光明在指导,前有光明在照耀!”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战斗诗篇,我们看不到在艰苦环境中身患重病的诗人有一丝一毫的悲观情绪,而是看到一个满怀激情的革命者与劳苦大众一起热望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整首诗仿佛一簇燃烧的火苗,为劳苦大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开展“红色诗词话党史”的主题党建活动,是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在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中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升华审美价值。红色诗歌,是永远的丰碑;铿锵誓言,是心中的颂歌。通过红色诗歌在党建活动的传播,丰富了税务干部研究党史、学习党史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自觉和热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红色诗歌中的“红色基因”永远都是我们砥砺前进的内在信仰和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