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研究
——基于生鲜电商分析
2022-03-17◎李富
◎李 富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郑州 450048)
2020 年,新冠病毒在国内外肆意蔓延。当下,国外疫情一直严峻且复杂,防疫抗疫工作变成常态化。2020 年5 月,习总书记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产品的有效循环流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早在2018 年底,河南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中明确指出,加快农业供应链发展:实施重要农产品供应链构建行动;实施农业生产科技提升行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行动;实施质量安全追溯保障行动。并于2020 年开展了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工作。然而,随着资本市场在生鲜电商行业的深入渗透,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有必要在此研究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情况。
一、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生鲜电商分析的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目前研究大致从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物流、生鲜农产品、生鲜电商等方面展开。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孙玉苹,高飞[3]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出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沟通交流平台的建议。周宁武[4]以地方性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视角,提出以电商平台为基础,向上游发布采购信息,通过智慧加工配送中心分配至门店直至终端消费者的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赵晓飞[5]通过大数据背景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分析,构建打造农产品流通一体化链条,推动农产品全渠道流通发展,构建模块化的供需对接新链路流通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利益协调、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的保障机制。焦梅馥,刘崇献[6]从河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角度,阐述了农业信息、农村征信、涉农保险、仓储物流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郑浩杰等[7]从农产品追溯体系构建角度,分析了农产品溯源研究内容、研究途经及方法,提出了安全追溯管理的总体构想以及追溯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冷链物流方面,梅宝林[8]从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流通风险、其他风险阐述河南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情况,并提出风险控制策略。王红[9]提出了河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基础设施、观念认知、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标准化的不足与建议。隋继学等[10]分析了河南省冷藏汽车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构建企业联盟,减轻税费负担,研发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冷链班车运作的建议。
生鲜农产品方面,张雅娴[11]通过建立模型对河南省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进行评价。丁敏[12]通过分析河南省生鲜农产品分销渠道现状及优劣势分析,提出实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建立自有生鲜农产品品牌,优化仓储物流配送体系等优化措施。
生鲜电商方面,涂洪波等[13]从O2O 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者重购意愿的角度,通过PPM 模型构建,假设提出、问卷调查等得出假设检验结果,确定消费者受到推力、拉力、锁定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在驱动效应与锁定效应的影响机制下采取持续消费行为。刘宏宇等[14]基于意见挖掘分析生鲜电商物流服务对满意度影响机理,通过对物流服务评论分析,模型构建,得出正向评论和满意与负向评论和不满意关联分析结果,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杨逸凡[15]通过构建生鲜电商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改变平台收取佣金率、电商利润率、平台促销力度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生鲜电商平台适当提高佣金率和利润率,以帮助企业盈利的结论。
可以看出,基于生鲜电商的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较为全面,然而,生鲜电商业态形式对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对生鲜电商的深入分析,研究其对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带来的影响,并精准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二)生鲜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艾瑞咨询披露数据,我国2020 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4585 亿元,同比增长64%,预计2021 年达到6705 亿元,到2023 年生鲜电商行业规模将超万亿。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催生了“宅经济”,生鲜电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却发生了较大改变。调查数据显示,95.3%的中国居民有生鲜电商平台购买食品的经历,产品种类排名依次为水果、肉类、蔬菜、海鲜类、粮油类,分别占比72%、66%、54%、43%、34%。2021年5 月受访用户调查结果为,在生鲜电商平台每周至少采购2~3 次,单笔消费金额主要在百元以上,100 元以下仅占30.1%。
2021 年6 月25 日,每日优鲜赴美上市,成为“中国生鲜电商第一股”,资本市场对于生鲜电商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巨头多点布局的状况。自2005 年易果生鲜成立以来,我国生鲜电商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287 起,涉及项目154 个,披露融资总额达到463.4 亿元。最新数据显示,业绩排名前十的生鲜电商分别为多点、盒马、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永辉生活、惠农网、美菜商城、一亩田找货、大润发优鲜。生鲜电商大致可以分为电商超市、垂直电商、O2O、产业电商四种类型,运行模式分为前置仓到家模式,门店到家模式、平台模式、到柜自提模式、社区拼团模式。可以说,生鲜电商的发展为河南省农产品的流通带来了机遇。
(三)河南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2019 年,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714 千公顷,占全国总面积8.87%,位居第二。目前,已经形成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草药材、水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国收录特色农产品3727 项,河南入选183 项,排名第四,仅次于山东、四川、湖北。
交通运输方面,铁路营业里程6467 公里,公路里程269832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967 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403 公里,分别占全国总里程的4.62%、5.38%、4.66%、1.1%,排名分别为第七、第四、第五、第十八。航空方面,河南目前运营的机场有5 个:新郑国际机场、上街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还有一个具备营运能力的安阳北郊机场,正在建设及规划建设的机场6 个。同时,河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完成“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的跨境通道,为河南省农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通道保证。
冷链物流方面,2019 年,河南冷库总容量为489.16 万吨,全国排名第四,位居山东、上海、江苏之后;冷藏车总量达到4257 辆,占全国总量的3.22%,以重型冷藏车辆为主,数量位居全国第四。2020 年7 月7 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首批17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名单,郑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列其中。中物联冷链委评选的2020 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家重点企业,河南省十家企业上榜,总数排名第三。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生鲜电商对现存供应链带来冲击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条为:农户(生产方)→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供销合作社)→一级批发商(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零售商)→消费者。然而,新兴的生鲜电商采取的是供应商采购,甚至产地直采到达消费者的模式,跳过了多级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和超市形成直接竞争。
随着资本市场在生鲜电商行业的不断渗透,价格补贴战愈打愈烈,销售价甚至低于农贸市场和超市的采购价,一方面冲击着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业务,另一方面加剧了生鲜电商行业的洗牌和重组。目前,生鲜电商连年亏损,部分资本开始套现出局,国内上市无望便寻求赴美上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滴滴等在美股上市后的暴跌就是市场最好的回应。易果生鲜、同城生活等行业巨头的相继破产,不仅体现出生鲜电商竞争的惨烈程度,而且折射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控制问题。在生鲜电商完成“跑马圈地”后,大量的尚未“断奶”仍需资本“输血”的企业将会破产,带来的是农户、供应商货款无法收回的问题,并且农产品的供应价格可能会上涨,农产品供应链需要进行重构。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要想长期保存和远距离运输,就必须使用冷链技术。并且河南本地农产品滞销舆情较高,大蒜、西瓜、苹果、桃子等滞销事件时有发生,及时采摘冷藏十分必要。然而,据统计,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流通损腐率分别为25%、12%、15%,而发达国家的冷藏运输率达90%以上,流通损腐率在5%以下。在如此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和流通损腐率也不容乐观。而且,中国冷链物流百家重点企业,前十名中河南仅有一家。
农产品全程冷链,主要包括“预冷—冷藏—冷链运输—冷链配送”等环节。当前,河南省农产品冷链主要集中在冷藏和冷链配送环节,冷链运输由于非标准化运作,运行效果参差不齐。虽然现有冷库和冷藏车辆的排名比较靠前,但与河南省的农产品产量和需求量相比,缺口和差距相对较大。在农产品的“最先一公里”环节上,由于设施设备的缺失,产地冷链设备季节性闲置等问题,预冷环节有些差强人意。所谓预冷就是将刚采摘生产的农产品降到一定温度和湿度,从而实现农产品锁鲜,保证产品品质,避免质量损失。而且在冷链运输环节,冷藏车辆需要提前预冷到与农产品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实现无缝链接。此外,在农产品包装材料上,普遍采用的是泡沫类、塑料类,“最后一公里”配置上冰袋。然而,泡沫类、塑料类在一定温度下会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农产品,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冰袋的锁鲜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农产品品质。
(三)农产品信息流通不畅
河南省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谷贱伤农”“菜贱伤农”不绝于耳,然而,老百姓的“菜篮子”却经常发生涨价现象。主要在于缺乏科学指导,农民盲目跟风,却忽视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同时,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供需信息传输受阻。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的知名度不够。据河南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显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公示信息有406 条数据,而最后更新时间停留在2018 年9 月13 日。并且农产品的溯源体系不健全,可溯源品目较少。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网显示,可追溯的农产品仅为53 种。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全流程信息采集和实时追溯还主要停留在原产地,流通环节出现短板。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郑州出现多起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的事件,对于溯源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考验。
(四)政策落地及人才接续乏力
自1982 年以来,国家持续24 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三农”相关政策。尤其近些年,2018 年的乡村振兴战略,2019 和2020 年的脱贫攻坚战,2021 年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些都与农村农业有关,且离不开对农产品的支撑。河南省在积极承接国家战略政策落地的同时,难免出现一些政策落地不到位,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补贴不合理,造就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现象。
随着河南省农产品双循环流通的深入推进,专业人才接续乏力现象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缺乏和梯队接续的问题,尤其是在冷链物流技术、智能物流技术方面。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数据显示,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7 处;普通高等学校151 所(含4 所独立学院),其中,本科院校57 所,高职(专科)院校94 所;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10 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有74 所(本科高校34 所,高职高专40所),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4 所,开设智能物流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高校1所。由于冷链物流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智能物流技术近些年才迎来发展机遇期,因此在本科教育上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注重于技能培养,但缺乏相应的实训实习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同时,河南省在从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人才以物流背景出身为主,对于农产品特性的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建议
(一)加强生鲜电商与传统供应链的协同发展
首先,要正视生鲜电商的经营优势。低价补贴不是生鲜电商的“杀手锏”,供应链整合能力才是。生鲜电商依托其品牌优势,与特色农产品大县签约,加强农村合作社的紧密联系,形成订单农业,农民按需求种植生产,农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同时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利于大规模集中化的冷链储存管理,降低流通成本,从而降低销售价格。其次,传统供应链上的各级主体要主动拥抱生鲜电商。农户和合作社与生鲜电商合作,能够有效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农民甚至可能变成产业工人,实现收入稳定。各级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可加盟生鲜电商,成为其运作过程的中间环节,形成利益一体化。并且,批发商可以充分整合物流资源,农贸市场和超市也可以提供末端的理货场地。新的业态模式下,线上消费逐步增加的同时,线下消费势必将会有所减少。农贸市场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调整:缩小交易区面积,考虑物流配送区域、冷冻仓储区、低温操作间和中央厨房等新功能区。最后,要有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在筛选生鲜电商合作企业上要擦亮眼睛,深入考察慎重选择,不能盲从跟风。同时,能够“多条腿”走路,加强自身产品品牌化建设,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尝试,一旦生鲜电商出现风险的时候能够及时切换,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二)注重农产品品牌价值,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产品从成熟到进入冷库之前,一般包括“采摘—初级分拣分级—整理装箱/筐—运至加工地点—规格品质检验—过称—预冷—分级—清洗—包装—装箱”等环节。农产品的价值体现从分级开始,因此应从分级着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特色农产品申报,争取更多品种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讲好产品故事,构建乡愁消费,逐步塑造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认可度高、叫得响的品牌。其次,推广农村合作社模式,将小而散的农户集中起来,规范化、科学化、集约化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农民内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稳定,缔造良好的产品口碑和形象。第三,开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广受年轻人欢迎的“预制菜”“有机菜”“精品菜”等方面深入创新,与批发、零售、电商、餐饮等行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稳步发展,增强农产品供应链应急能力
在冷库方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农产品的特性,建立适宜的冷藏保鲜设施。同时,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金,避免因季节性带来库容浪费的问题。冷藏车辆方面,大力扶持本地优势冷藏车生产制作企业,鼓励技术创新并应用推广,开发符合农产品特性的冷藏运输专用车辆。开发适合分散配送的冷链配送阶段的小型冷藏车辆,为农产品全程冷链不断链保驾护航。农产品包材方面,冷藏保温箱采用牛津布或尼龙布材质,食品仓利用铝箔材质,通过PE棉隔热兼具保冷保热的保温功能,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同时,摒弃传统冰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冷链管控方面,加强预冷意识,提高农产品采摘生产后的预冷率,并做到冷链运输和冷链配送阶段车辆预冷控制。加强信息共享,降低冷库的空置率和冷藏车辆的空载率,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研发力度,合理降低冷链各环节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价格下降,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四)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信息顺畅流通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互通,实现供需相结合,避免盲目种植生产和产品滞销等现象。其次,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广泛推广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目前,河南省建立了“河南省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实现全省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等进口冷链食品全程追溯管理。接下来,应进一步创新农产品溯源体系,加强流通环节溯源管理。通过利用智能采集工具,实现全品类全程可视化。采购环节进行赋码贴标,实现源头数据采集;冷库环节使用冷链专用PDA 进行货品上架、采集、分拣、出货;物流配送环节开展运行路线优化,提高配送时效;商超门店环节出入库全记录,实时进销存管理;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赋码产品流通路径,买的更省心,用的更安心。
(五)加大产业政策推进力度和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育
近年来,国家在农产品方面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河南省各政府职能部门在落实中央政策时更加包容开放,充分立足于本省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制定一系列可落地、可推广的推进和扶持政策,让示范走起来,市场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同时,应加强检查巡视力度,调研实际存在的切实需求和项目操作运行的真实情况,确保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避免假项目、空项目的出现,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鼓励省内各高校开设与冷链物流技术、智能物流技术相关的专业,做到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多层次专业设置,完成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发和实训实习设备的投入力度,与农业农产品相关专业深度融合,打造专业性更强、实用性更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