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壮骨骼塑造优美形体
——跟着美文学技法之“结构严谨”
2022-03-17李仰臣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李仰臣(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倘若把文章主题比作人的灵魂,把文章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结构就恰似人的骨骼。只有骨骼健壮而完整,才能让灵魂有所寄托,让血肉有所依附。正因为如此,“结构严谨”成为2019年成都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里的硬指标之一,也是读者评判文章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志,所以考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写作时按照恰当的方式安排文章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照应紧密的有机整体。
现在,我们就跟着名家学习一下架构文章的几个妙招!
一、扮靓凤头,打造豹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开头或者开门见山,落笔点题;或者排比铺陈,渲染气势;或者诗词开篇,彰显底蕴;或者倒叙开头,引人入胜……诱引读者的兴趣,指导读者把握文意。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开头不用什么发端,直接触及背影的本题,简洁畅达,句略义丰。
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文章还应精心打造一个响亮的豹尾,或者收束总结,呼应文首;或者卒章显志,揭示主旨;或者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帮助读者理解题旨,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例如鲁迅《故乡》:“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结尾,蕴含哲理,发人深思。
模本: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选自王愿坚《灯光》)
文章开头照应题目并采用倒叙手法,由“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时听到一声似曾相识的“多好啊”的赞叹,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让人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
仿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贪玩、懵懂的小孩了。然而,每当看到镜子里自己的脸庞时,我就会想起那件给我留下教训的事,而且似乎又感觉到了火热与疼痛……
(选自学生习作《刻骨铭心的教训》)
读到这段文字,我们就会心生疑问:“我”曾经受过什么样的教训呢?脸上怎么会有火热与疼痛的感觉?这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想快点弄清底细。
二、结构合理,匠心独运
建造房屋,先要设置好框架结构,才好添砖加瓦,装饰美化;考试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文章结构,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1.总分圆合式。即开头总写,引出下文;中间分写,扩展内容;结尾总结,收束全文,其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纲目清晰。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开头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结尾评价母亲,表明心迹。
2.列小标题式。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几个小标题,统领几个板块内容,使文章结构匀称醒目。如杨振宁为《邓稼先》拟的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犹如一串闪光的珍珠宝石,连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醒目突出。
3.并列排比式。文章主体部分各个自然段的首句,用结构相同的语句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主题的几个方面,构成横向的并列排比段,表现了结构上的整齐美。如曹敬庄《索溪峪的野》一文的第2—5自然段依次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等美景,构成并列排比段,整齐匀称。
4.彩线串珠式。如果让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就不妨使用彩线串珠的结构形式。“珠”即精选的素材,“彩线”即文章的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或以物件为线索(如萧乾《枣核》中的枣核),或以人物为线索(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等。
5.对比映照式。就是把相反或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一起,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鲁迅的《故乡》将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与麻木、畏缩的中年闰土构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现实。
模本: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
(选自章月珍《那个春天,很暖》)
文段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七岁时”“九岁那年”“十一岁那年”等,表现了女儿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奶奶的态度的变化,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仿文:开学后的第二天上午,数学老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待成绩出来后,我沮丧地发现不该错的错了不少,所以感到很羞愧,脚步沉重地进了家门,无力地放下书包,躺在床上一个劲儿地叹气。……
一晃就到了第十天。我在文具店挑了几件最便宜的文具,一算刚好10元,于是我去付款。老板接过我手里的钱,仔细看了看其中的一元硬币,说:“这是假币。”我一听很着急,这些文具都是上课必需的,缺一不可,上课铃也已经敲响了,这咋办呀?……
不经意间,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学校如期举行了春季运动会。在接力赛上,我跑最后一棒。前几棒,我们班都是遥遥领先,第一名志在必得。轮到我了,可能是因为心情太激动,不小心脚下一滑,我摔倒在跑道上。……
(选自学生习作《今年春天我很幸福》)
文章用表示时间的词句引领三个自然段,从“温暖”“感激”“宽容”等不同角度,剪辑组接了三个生活片断,衔接自然,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我”对幸福的认识,颇有新意。
三、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乘坐渡船,可以从此岸到达彼岸,写文章需要借助像渡船一样的词句段,把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思路连贯、脉络畅通。一是词语过渡法,就是用词语将相邻两层意思连接起来使上下连贯,比如用“总之”“然而”等词语过渡,也可以用表时间、地点、性质的词语过渡;二是句子过渡法,就是在两个段落之间,用一个句子承上启下,有承接式(如“从……下来,就是……”)、转折式(虽然……但是……)、递进式(不但……而且……)等;三是段落过渡法,当文章上下两个段落之间的意思跳跃性比较大,可以在转折处安排一个简短的、独立的自然段作为过渡。
阅读美文佳作,我们会发现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代,使得文章前后内容关联更紧密,结构更紧凑,中心更鲜明,这就是照应。一是首尾照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二是题文照应,即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有的文章首尾扣题,前呼后应,凸显主旨;有的文章多次照应,以突出重点,脉络分明。三是上下文照应,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模本: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选自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作者先用“仅……一个方面”的句式对前一部分全面概括,而后用“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句式,巧妙地将文章内容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过渡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层次清晰明了。
仿写:
李大伯五十多岁,个子矮,头发乱,皮肤黑,眼睛小,五官又不够端正,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不太好。
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要是和他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好人。
(选自习作《这样的人让我钦佩》)
选文第一段描写主人公“他”的长相“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不太好”。第二段用“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过渡到下文,突出“他”是一个好人,展开具体叙述。